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共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30 19:5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创作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作品简介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她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涉及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整体感知
开端(1-26)
隔栏相见:聂赫留朵夫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了他。
发展(27-52)
长凳交谈: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
高潮(53-70)
卢布插曲: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发生动摇。
结局(71-78)
结束会面: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再来。
探监——相认——赎罪
1.根据节选部分,为两人分别拟写一份人设表。
(相关内容在文中做好批注)
姓名:
性别:
身份:
习惯性动作/表情:
语言特征: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文本分析:人物刻画
2.结合情节与人物特点,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内心起伏与心理变化,并概括人物的形象。
2.绘制心电图,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内心起伏。(相关内容在文中做好批注)
聂赫留朵夫:
神情激动——犹豫、徘徊——怯懦、羞耻——敏感、脆弱——怀疑、动摇——决绝、坦诚——
玛丝洛娃:
温顺、谄媚——痛苦、阴沉——竭力回避痛苦——沉默、利用——冷冷拒绝——
神态描写:“笑”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讨好、谄媚
真情流露、嫌恶、利用
鄙夷不屑
毫不信任
玛丝洛娃
神态描写:眼神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痛苦、蔑视、愤怒、抵抗
冷漠置之、痛苦愤恨、鄙夷不屑
语言描写
回答很简单,说明不想多谈。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表现了玛丝洛娃悲惨又清醒的形象特点。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动作描写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动作描写。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世俗贪婪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外貌描写
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晴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遭遇的同情。
【人物形象赏析——玛丝洛娃】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自私自利,冷漠鄙弃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①“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
聂赫留朵夫
“您”和“你”的称谓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是‘你’,但随即决定‘您’”。
①他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
②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聂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
(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在犹豫,在退缩)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简练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恰切的内心独白,把聂赫留朵夫坦诚自己罪行的内心挣扎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而独到的细节描写,如人称的选择,音调的变化,更使人物心态毕露。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结束告别——从“你”到“您”。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
(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②“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明确】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③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明确】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
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④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明确】心理、语言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不敢开口”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心理感知
情节 情节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开端 隔栏相见
发展 长凳问旧
高潮 卢布插曲
结局 结束会面
忐忑激动
羞愧悔恨
怀疑动摇
决绝坦诚
意外震惊
痛苦愤怒
讨好献媚
心凉意冷
男女主人公心理起伏曲线图。
3.托尔斯泰刻画人物心理时,都用了哪些手法?明确:
①直接刻画:
直接描写(“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内心独白(“你只会……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心理剖析(“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
②间接表现:语言描写(用词、语气、声调、停顿)、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抽象心理具象化(魔鬼、天平)。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心灵辩证法
苏联文艺批评家凯尔迪什, 把 “心灵辩证法”的这种变化称为心理的“涟式反应”。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就是:人物的心灵本来如同一个安澜的湖面。忽然, 一块石头掉了进来,打破了水面的宁静, 湖上立刻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托翁就是抓住了这湖面上所有的涟漪,将一连串的涟漪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出来,从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斯洛娃的那一刻起,他认识到自己的虚伪与懦弱,开始自我的灵魂拯救,尽管这是一个艰巨、痛苦的过程,但聂赫留朵夫在经历了多次艰苦的心灵搏斗之后,走向了前进。托翁将这些心理过程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地反映了出来,让读者逐渐见证了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形象】
聂赫留朵夫
青年:诚实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献身。
贵族老爷:荒淫无度的彻底利己主义者,专爱享乐。(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
……
玛丝洛娃
年轻美丽、单纯热情的姑娘
身陷囹圄的堕落女人
……
“怀了孩子的女佣”
“那时他是个正派青年,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乐意为一切高尚事业献身;如今他可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
“那时他认为精神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我,现在呢,他以为精力充肺的强壮的兽性的我才是他自己。”
(和玛丝洛娃相恋时VS诱奸她时)
“这事不能让人家知道,她本人或者她的辩护人不要把这事和盘托出弄得他出丑。”
(在法庭认出玛丝洛娃时)
“他感觉遮蔽在眼前的幕布揭开了”“这种应酬他今天觉得特别嫌恶,特别无聊”
(见过玛丝洛娃以后)
“直到现在他才了解自己的全部罪孽……发觉自己罪的深重……感觉到他害她害到什么地步……”
(真正为了解救玛丝洛娃而奔走)
聂赫留朵夫的堕落:
社会背景的影响
贵族风气的浸染
欲望战胜了精神
“聂赫留朵夫也向所有的人那样,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聂赫留朵夫生平进行过好多次‘灵魂的净化’。他所谓‘灵魂的净化’是指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他生活了一段时期,突然觉得内心生活迟钝,甚至完全停滞。他就着手把灵魂里堆积着的污垢清除出去,因为这种污垢是内心生活停滞的原因。”
忏悔贵族
"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是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中理想贵族地主的形象。
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有意无意中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从而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形象】
4.依据选文及前情,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未来走向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局。
前情提要:
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并准备和她结婚。
结局链接:
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而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政治犯西蒙松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4.依据选文及前情,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未来走向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局。
5.思考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意蕴?
常见对标题的探究分析有三种:
一是侧重标题的内容、意蕴探究分析,
二是拟标题的意图(好处/作用),
三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分析。
“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精神的人战胜了物质的人,聂赫留朵夫真正抛下物质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典型意义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他的复活体现的托尔斯泰思想转变后的精神追求。课文节选部分充分体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了“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回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玛丝洛娃的“复活”
第二次探监后,“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第三次探监,聂赫留朵夫觉得“她简直换了一个人”,她答应去医院当护士,“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处理完地产回来见她时,发现“她的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当中去后,结交了一批“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特权、自由和生命”的新朋友,发现了以前一无所知的生活的乐趣,“聂赫留朵夫每次看见她,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她内心的变化”,“她高高兴兴、神态自若地迎接他,感谢他为她出的力”。玛丝洛娃内心所起的变化,在外表上也反映出来,“装束也罢,发型也罢,待人接物的态度也罢,再也没有原先那种卖弄风情的味道了”。
“复活”
“复活”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的“复活”同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忏悔和赎罪表现,逐渐唤醒了她心中的善良和仁爱。
玛丝洛娃的“复活”,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杜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历史地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觉醒”。托尔斯泰首次将平民女子玛丝洛娃作为小说的正面主人公,他让女主人公的心灵不断升华,最后光彩照人,体现了他创作思想的发展。
6.为什么二人交谈的地点会有变化?
23段“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
还有6、7、8段以及13、14段。
这几段(6、7、8、13、14)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为二人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环境。
②在对话内容上,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是社会的缩影。可以看出监狱里有很多冤屈之人。(见微知著)
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①6、7、8、13、14段反映的监狱环境和社会混乱。
②30段,典狱长让有钱人聂赫留朵夫在栅栏外见玛丝洛娃,表现了贵族阶层特权,阶级间的不平等,和典狱长的势利。
③40段,“谁还会把一个坏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反映贵族的冷漠,下层人的悲苦。
④44段,“那种人”“像她这样的女人”,反映阶层的不平等,贵族社会的堕落生活。
⑤48段,“我没有罪”“一切全在于律师”“……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法律的黑暗。
⑥57段,钱“会被他拿走的”,表现典狱长对穷苦囚犯巧取豪夺。
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借助会面场景和对话的细致描写,折射出当时混乱的社会、黑暗的现实,在不动声色中反映出宏观的社会图景。
5.思考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意蕴?
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通过自省、忏悔、赎罪,获得人性的、精神的、道德的、理想的复活。
②玛丝洛娃的复活:是需要被唤醒被拯救的,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③社会的复活: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悲苦的堕落的民众,空虚的骄奢的贵族也需要“复活”。
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思想转变。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7.总结本文的主旨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道德的自我完善: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
《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作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人若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人一旦自觉,则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
不以暴力抗恶:“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博爱: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和“宽恕”等同。
宽恕别人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更无私的爱,可以留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爱。反之,一旦开始报复,作恶方也不一定会善罢甘休,长此以往,所有的爱将会消失殆尽。
小说主题
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托尔斯泰的《复活》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文本特色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鲜明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1)生动的细节描写。
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3)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技法指引】
(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
篇名 主要人物 形象特征
典型意义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大卫 科波菲尔 少年悲惨;富有同情心;积极进取 对同情、仁慈等美德的赞美,对当时社会童工现象的批判。
米考伯 生活困顿;爱慕虚荣;热情善良;盲目乐观。 揭示了下层百姓生活的悲惨及善良乐观的特点。
《复活》(节选) 玛丝洛娃 原先纯真善良,后走向人性堕落。 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百姓的典型代表;借此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
聂赫留朵夫 为自己的罪过忏悔。 “忏悔贵族”的代表;既是贵族阶级罪恶的代表者,又是贵族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对比阅读:梳理两篇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意义
二:成长与孤独
大卫·科波菲尔:在货行当童工,孤苦伶仃,无人鼓励、支持,艰辛的生活让他懂得了独立自强;和米考伯一家呆在一起,他们的善良、乐观,给他带来了温暖和面对生活的勇气,形成了其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不幸触动了他,让他感到自身的罪恶、贵族生活的邪恶,产生忏悔之心;玛丝洛娃精神上的麻木,促使聂赫留朵夫人性中的善的意识的觉醒。
《大卫》和《复活》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成长”小说。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卫和聂赫留朵夫的“精神成长”。
狄更斯出身小职员家庭。12岁父亲因负债被捕,关在债务人监狱。数周后,其母及幼年子女们也迁入其中。此前,狄更斯已进入鞋油作坊当童工,因此没有随家人住进监狱,而是独自在朋友家借宿。13岁,狄更斯进入学校读书。14岁,全家因欠缴房租而遭驱逐,狄更斯被迫辍学,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19岁,狄更斯担任记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故事、随笔等,成为一个多产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上大学时对哲学特别是道德哲学产生浓厚兴趣,退学后到军中服役并开始创作,退役后出国游历,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回国后,在自己庄园试行解放农民。创办多所农民子弟学校。婚后,逐渐克服了思想危机,脱离社交,安居庄园,创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在70至80年代弃绝本阶级,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1899年出版《复活》。1910年10月28日从家中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20日在途中车站逝世。
自传色彩
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卫、聂赫留朵夫都是孤独的,请结合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说说他们孤独产生的各自原因及你对孤独的理解。
大卫·科波菲尔的孤独源于家庭的不幸,尚未出生便失去父亲,幼年丧母,继父一家冷酷以待,使他的心灵蒙上了孤独的阴影。
聂赫留朵夫的孤独源于他在思想上,在行动上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不被公爵阶级所理解,成为了一位立于时代潮头的孤独的改革者。
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