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6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6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1 10: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六单元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思考1:18世纪西欧列强主要控制的区域在哪里?
思考2:什么时候亚洲和非洲绝大部分地区被殖民化和半殖民化?
美洲地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绝大多数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西方列强对非洲殖民始于15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思考3:此时中国外交发展演变趋势?
1689年中俄签署,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明清从致力于朝贡贸易体制,到逐步转向闭关锁国;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止,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思考4:大洋洲被发现和殖民的历程?
1642—1643,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国家 西 班 牙 葡 萄 牙
时间 1496年,西班牙在 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 。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到达 。
殖民范围 到 中叶,西班牙已经把除 之外的大部分 、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葡萄牙紧随西班牙之后侵入拉丁美洲,随后的三百年里,建立了 殖民地。
到 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 的殖民统治之下,其中绝大部分土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圭亚那)荷兰、 和法国 殖民统治 政治: ;专制统治 ①建立了几个 进行管理,② 任命总督和高级官吏,并派人 总督,总督代表国王在辖区内行使 的最高权力。 设立 制度,由 任命,享有行政权和 。
经济掠夺(方式):掠夺 ;奴役、屠杀 ;开采 ;推行 制,发展 经济; 贸易; 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 发展 海地
圣多明各
16世纪
巴西
南美洲
巴西
巴西
欧洲列强
18世纪
英国
总督治理
总督辖区
国王
监督
军事、行政和司法
总督
国王
征税权
金银财富
印第安人
金银矿
农奴
种植园
黑奴
禁止或限制
殖民地经济
思考:殖民者的掠夺对美洲和欧洲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美洲:(1)原住民大批死亡,巨额财富被掠夺;加剧了拉丁美洲的贫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美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对欧洲:(1)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2)引起“价格革命”,加快欧洲社会分化,对欧洲社会结构形成巨大冲击。
概念解析: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前,通过赤裸裸的掠夺进行的是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后,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
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殖民者的扩张活动对美洲族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殖民者的屠杀和所携病菌使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从16世纪开始,大量黑奴通过三角贸易被贩卖至美洲;
出于各种原因,很多欧洲人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得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P70: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演变历程?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葡为主
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
英、荷、法为主
武力征服,建立殖民地
英、法、俄等国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领土;
伊朗北部南部分别被俄英控制
19世纪中后期
印度几乎全境被英国控制
东南亚各国被侵占为殖民地
东亚的中国和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材料2: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1:工业革命后,东印度公司把印度变成了英国机织棉纺织品的倾销市场,印度原有的手工纺织业遭到灭顶之灾。与此同时,英国也加紧了对印度的军事侵略和征服。英国在印度加紧蚕食土地,扩大殖民地。1757年,克莱武指挥英国殖民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让部下抢劫。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攫取的财富不下10亿英镑。
——整理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①经济:强征土地税、种植走私鸦片、作为倾销市场等;
②军事:武力侵略和征服,直接抢掠(财富)、侵占土地
③政治:挑动印度人打印度人,坐收渔利
为有效垄断贸易,而建立的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
1.右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印度4国产品在
世界产量中的相对份额变化示意图。其中②
代表的是( )
A.中国
B.印度
C.英国
D.美国
B
2.19世纪后期,英属印度殖民当局鼓励本国军队、传教士及教育家在印度自由地推广英式体育运动,认为“相同的娱乐爱好能确保英印国民在更重大事件上的共识”。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的这项倡仪意欲(  )
A.提升印度国民的体育素质 B.消除印度新旧教派的矛盾
C.确保英印国民的平等地位 D.扩大对印度殖民文化渗透
D
英国把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系、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基督教也在印度有所传播
历史阶段 时期 地域 列强对非洲殖民的概况
工场手工业时代 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 地区 在 、中非和 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持续进行 贸易
蒸汽时代(全面殖民入侵)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北非 奥斯曼帝国的属地 成为英法等国争夺的重点①英法: 运河通航后,英法控制了运河,并利用埃及的 ,控制了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②英国: 年英国发动侵埃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实际把埃及变成 ,以埃及为基地对 进行武力扩张③法国:从19世纪30年代就入侵 ,并向 和摩洛哥扩张。
18世纪后期19世纪后期 欧洲探险者纷纷深入 探险,为进一步侵略准备 资料
电气时代(速度加快, 狂潮) 19世纪后期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1)列强加快了侵略 以南非洲地区的步伐,各自制定了侵略计划。(英国:“二C计划”;法国:“二S计划”;德国:赤道非洲两侧)
(2)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 会议
非洲大陆 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沿海
西非
南非
奴隶
埃及
苏伊士
财政危机
1882
殖民地
苏丹
阿尔及利亚
突尼斯
非洲腹地
非洲腹地
地理人文
瓜分
20世纪初
撒哈拉沙漠
柏林
3.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制定了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的纵贯非洲大陆的“二C计划”,法国提出了西起塞内加尔、东到索马里的横贯非洲大陆的“二S计划”,德国则妄图沿赤道非洲两侧建立殖民帝国。这些计划反映出( )
A.非洲战略地位的提高
B.列强瓜分世界的野心
C.非洲大陆被完全侵占
D.殖民国家利益的趋同
B
1.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
2.法国: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塞内加尔)一直延伸到东非的索马里。
3.德国: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19世纪,列强加快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侵略的概况?
史料所示议定书出台背景?
19世纪后期,列强加快对略非洲的步伐,各自制订侵略计划。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1884年柏林会议召开,最终达成该协议
材料反映了什么核心内容?
“有效占领”原则:即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才能有效
公开承认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非洲的合法性;为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提供依据。
特点:图示中的国界线大多平直,疆域规整,充分体现了列强对非洲的瓜分“地图上作业”的殖民侵略特点。
问题:非洲国家和地区与列强之间力量对比实力悬殊,列强在瓜分非洲时完全不顾非洲传统,直接在地图上划界。
(注)“柏林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有效占领”原则;② “地图上作业”。
P73:“列强瓜分非洲”图中,非洲国家的分界线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意义: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P79:1896年埃塞俄比亚打败意大利,保持了独立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开辟新航路 B.早期殖民扩张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
5.有学者认为,若把中国清朝视为近代早期以陆地为基础之欧亚帝国的典型范例,我们可以说其在1911年最终走向灭亡正是时候。罗曼诺夫帝国在几年后的1917年瓦解,奥斯曼帝国在1922年正式结束前的10多年间便已先行解体。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20世纪初期,亚欧封建帝国的灭亡成为必然
②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的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③1917年,罗曼诺夫帝国在十月革命中被推翻
④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说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
选必2P44
纲上2P53
纲上P82
材料:第一阶段,在16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掀起的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被纳入新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二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使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
概括三个阶段被纳入世界殖民体系的国家和区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不同阶段西方殖民的主要方式。
国家和地区:第一阶段,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第二阶段,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第三阶段,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
特点:第一阶段以暴力掠夺黄金、黑奴贸易为主要方式;第二阶段以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第三阶段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一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采取公开野蛮掠夺的方式,具有暴力性;以掠夺金银、奴隶贸易等为扩张手段。
原因: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法与经济手段进行殖民活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
二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中期阶段;
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展开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的帝国主义的后期阶段,也是最后一阶段,世界几乎被瓜分完毕。
【概念延伸】殖民扩张的分期
6.多角度观察历史现象有助于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个体系(  )
①促进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②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③推动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 ④改变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⑴对殖民国
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贡献,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资本和市场)。
⑵对殖民地
①破坏性:是灾难,给殖民地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造成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贫困和落后。
②建设性:殖民扩张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殖民地传统的社会经济体制,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⑶对世界
①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东方从属于西方)。
②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促进了整体世界出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世界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西欧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拓展小结)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六单元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课标要求: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材料: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的历史潮流20世纪初就开始了。但是只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
——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始于20世纪初是否正确?
殖民体系何时完全崩溃?
二战后
注: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读图:思考一战前已经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和地区?
材料 美独立战争后,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美国,形成了,美国由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在几乎同一时期进行的拉美独立运动结束后,拉美地区却没有像美国一样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为什么?还有,如今美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大国,而拉美地区各国的综合国力都不是很强,远逊于美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当初独立后拉美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否有关系呢?
同:都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都要求摆脱殖民以发展本地经济;都受启蒙思想影响;都以弱胜强,都是独立战争形式;都有统一领导,都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异:
领导者:美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盟,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拉美资产阶级弱小,土生白人地主起主要领导作用;
性质:美国独立战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双重性质;拉美独立运动仅是独立战争;
结果:独立后的美国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产生重要影响;而拉美各自为政,建立封建考迪罗主义统治,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仍面临殖民主义的新威胁和渗透;
根源:北美移植了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拉美移植了葡萄牙、西班牙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
结合材料和所学,试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异同。指出出现材料中现象的根源在哪里?
拉丁美洲独立后何以民族民主革命还需继续? 内忧
外患
独立后,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美国推行门罗主义、“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1917年墨西哥宪法(资产阶级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P98:20世纪30年代,卡德纳斯民主改革
1.据统计,拉美各国取得独立后的150年中,共颁布了180多部宪法,其中大部分是在1850年以前颁布的。仅委内瑞拉一国,就颁布了22部宪法。从各国宪法来看,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中央集权制,几乎所有的原西班牙、葡萄牙美洲殖民地在独立后都采用总统制。这( )
A.反映了代议制在世界的扩展 B.保障拉美各国实现繁荣富强
C.说明拉美国家照搬美国体制 D.消除了殖民者对当地的影响
A
2.“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D
3.如表是1800年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的主要人口情况统计表,由此推断( )
A.殖民地的白人都享有政治权利
B.社会阶层固化客观上推动了美洲民族独立
C.克里奥略是政治经济文化精英
D.西班牙对殖民地的人口实际情况非常重视
C
选必3P67: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选必3P39: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间的通婚。
混血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族群;但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占多数;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
墨西哥三文化广场
发生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主要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导力量,并组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目标反帝反封建,且发展资本主义;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结合材料和所学,概念解析“亚洲的觉醒”?
结合教材P78: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背景?
⑴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⑵经济:
①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②列强的侵略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⑶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提拉克被捕,引发孟买工人总罢工
内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性质: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角 度 功 绩
除旧 (革命角度) 反封建
反帝
布新 (现代化角度) 政治 思想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 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经济 文化 风俗 促使 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藩蓠,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短暂的春天)。以巨大的影响力推动了 。
中国辛亥革命(结合纲上第19课)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中华民国,建立共和政体
民主共和
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
民族资本主义
中国社会变革
4.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菲律宾、伊朗、土耳其、中国相继爆发革命。印度、印尼、朝鲜、越南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这场风暴得以爆发的最为有利的前提条件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列强侵略重点集中在非洲 D.一战致使西方大国实力削弱
A
5.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亚洲革命虽告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的“亚洲觉醒”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
C.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亚洲国家意识到联合斗争的重要性
C
6.1876年9月,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有比、英、法、德、意、葡等国参加的会议,成立了“国际考察和开发中非协”,并在各国设分会,确定了各分会在非洲建立据点的范围,与会各国互相保证在上述地区有“行动的自由”。这次会议( )
A.意图为列强瓜分非洲做准备 B.有利于非洲社会的全面发展
C.解决了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 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A
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已侵入非洲,主要集中在沿海,以奴隶贸易为主;
工业革命后,转而进行全面的殖民入侵;
19世纪中后期,加快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侵略;
19世纪末20世纪初,柏林会议后几乎完成对非洲的瓜分。
回忆非洲被殖民的进程?
国家 殖民国 动员手段 斗争形式 结果
埃及1882 组织 武装斗争 抵抗 , 被俘,英国占领埃及
苏丹1881 宗教组织 持续近 年,虽 英国侵略者,但 后英国控制了苏丹
埃塞俄比1894 意大利 号召 打败侵埃意军,保持了
19C初—20C初 英国 —— 经过数次侵略,英国完全占领
以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为斗争主要形式;
有组织,规模大,时间持久;
领导力量多样,有宗教领袖、国王、资产阶级政党等;
反抗的过程和结果有所不同,但争取民族独立是其共同点。
P79思考点:非洲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有哪些重要特点?
英国
祖国党
失败
阿拉比
英国
马赫迪
20
沉重打击
失败
皇帝
独立
阿散蒂
阿散蒂
结合所学思考:19世纪末非洲抗争为什么集中于东北非这三国?
阿散蒂
(今加纳境内)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
东北非成为各国争夺焦点
拉美:民族独立运动范围涉及范围广,时间长;分为前后两阶段,先争取民族独立,再进行民主革命巩固独立成果。
亚洲: 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呈现三个特点:①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领导者,如印度国大党和中国的同盟会; ②旧式的农民起义逐渐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代替,宗教的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旗帜代替;③无产阶级力量开始参与斗争,表现了革命的彻底性,如孟买工人大罢工。
非洲:以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为斗争主要形式;有组织,规模大,时间持久;领导力量多样,有宗教领袖、国王、资产阶级政党等;反抗的过程和结果有所不同,但争取民族独立是其共同点。
拓展小结:认识一战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影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7.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以下关于民族主义的言论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②“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
③ 英国“退出印度”
④“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A.③④①② B.④①②③ C.④②③① D.③④②①
B
纲下P79:祖国党提出的,19C末埃及抗英斗争中提出
选三P73:1900年,伦敦举行的第一次泛非会议上提出
纲下P97:二战时甘地在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提出
纲下P77:1823年,门罗主义
阶段总特征: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殖民扩张,西方殖民者使得拉丁美洲在18世纪完全沦为了列强的殖民地;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列强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带来深重的灾难,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纷纷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
本单元小结:时空坐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