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一轮复习的融通教学课件:以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一轮复习的融通教学课件:以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1 11:0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一轮复习的融通教学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一 研读课标 定主心骨
时间跨度:581-960
取隋唐
舍五代十国
用唐末藩镇割据状况来说明五代十国政权更替
一 研读课标 定主心骨
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疆域开拓;经济繁荣
民族往来活跃
对外交往活跃
制度创新;世界影响力大
在当时世界范围首屈一指。
一 研读课标 定主心骨
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疆域开拓:
经济繁荣:纲上7赋税+必2,7商业贸易
民族往来活跃:纲上6+必1,1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活跃:必1,1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制度创新:纲上7隋唐制度创新+必1,1中枢体制变化+必1,5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法律与教化:必1,8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必1,17
文化成就:纲上8+必2,14医药学
世界影响力:必3,2&9,文化交流
3+9=12
二 重构教材 搭知识框架
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政治: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
中枢体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地方行政制度:
基层组织与社会治安:
社会保障:
官员的选拔与监察、考核:科举制的确立与完善
法律与教化:《唐律疏议》,礼法结合的典范
自主整理
重构策略一:分类汇总
主题
二级主题
三级框架:细化、概念化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内容:乡里制度+邻保制度
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大唐令》
基层组织体系中的最小单位。
邻保强调相互监督以维持社会治安。
乡里包含赋税征收、社会治安等更广泛的社会治理职能。
关系
区别
二 重构教材 搭知识框架
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政治: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
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重构策略二:递进拓展
自主整理
特点:羁縻制度,间接管理
主题
二级主题
三级框架
二 重构教材 搭知识框架
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政治: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
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经济:社会经济繁荣
农业:农业技术体系;土地制度;生产工具
手工业:
商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
重构策略三:注重逻辑
交通:水上大运河;陆上交通;对外交通;丝绸之路
货币金融:汇兑,飞钱;契约广泛
赋税制度变化: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对象21-59岁成年男子);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户税)
赋税制度趋势: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主题
二级主题
三级框架
二 重构教材 搭知识框架
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政治: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
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经济:社会经济繁荣
文化:双向交流多元共生
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开明的民族政策,提供多元基因
繁荣的社会经济,提供物质基础
多元共生
灿烂辉煌
领先世界
远播海外
主题
二级主题
二 重构教材 搭知识框架
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政治: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
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经济:社会经济繁荣
重构策略三:注重逻辑
文化:多元共生影响世界
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
文学艺术:文学、书法、绘画、雕塑
科技成就:农学、建筑、火药、天文、医药学
表格梳理
重构策略四:时空意识
主题
二级主题
三级框架
二 重构教材 搭知识框架
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重构策略三:注重逻辑
文化:多元共生影响世界
755年世界地图
唐朝
天竺
吸收
传播
日本
大化改新
新罗
辐射
求学
大食国
印刷术经由
传至
日耳曼王国
(中世纪)
保存希腊罗马文化
本土化
越南
三 理解为先 重难点突破
突破策略一:巧用图示地图
能够明确三省六部制的主要职能
分析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政治·中央集权强化·三省六部制
草拟
审核封驳
执行
君主非绝对集权,一定程度上受宰相制约。



君主非绝对集权,一定程度上受宰相制约;
扩大宰相任用范围,分割了相权。
三 理解为先 重难点突破
突破策略一:巧用图示地图
三 理解为先 重难点突破
突破策略一:巧用图示地图
图示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哪一历史时期的?
这幅地图画对了吗?为什么?
《后汉书·西域传》对大秦有如下记载: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三 理解为先 重难点突破
突破策略二:重视课本材料
经济·社会经济繁荣·赋税制度的变化
能够依据时序梳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历程
论述赋役制度产生的背景
认识中国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
认识赋役制度对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重要意义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之所产。
—《旧唐书·食货志》
背景:①土地兼并导致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混乱的税收现象加剧了社会矛盾;
③农民逃亡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三 理解为先 重难点突破
突破策略三: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唐朝和东亚国家的交往也是一次文明交流,请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论证。
(角度—史实—论证)
唐朝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质,请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论证。
(观点—史实—论证)
(本土、多样、包容、凝聚、延续性)
三 理解为先 重难点突破
突破策略三: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并用相应的史实加以论证。
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统一战线形成前: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统一战线形成后:负责敌后战场的作战,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并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统一战线遭破坏后: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维持、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 理解为先 重难点突破
突破策略三: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我们该如何认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写一则历史小短文。
(要求论题明确;试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上:前期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抵抗,组织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经济上:组织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大后方迁移,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文化上:组织华北、华东高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为抗战胜利奠定精神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