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课外阅读拓展迁移
本套试卷共七道大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郎口:“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真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已困蹶不振怏怏难乎。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摘自《唐才子传·杜牧》,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己困蹶不振/怏怏难平
B.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己困蹶不振/怏怏难平
C.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己/困蹶不振/怏怏难平
D.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己/困蹶不振/怏怏难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女子受皇帝宠爱,叫“得幸”,《鸿门宴》“妇女无所幸”中的“幸”亦为此意。
B.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铁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C.侍郎,古代官名。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文中的科举主试官崔郾应该是吏部侍郎。
D.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描写了阿房宫中宫女“开妆镜”“梳晓鬟”等生活细节,以排比和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
B.杜牧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C.杜牧因为《阿房宫赋》被崔郾赞为“王佐才”赏识杜牧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并用“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D.杜牧为人豪放不羁,不拘小节,性格刚强、正直,敢于议论国家大事,他写诗感情豪迈,通常语出惊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2)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5.《阿房宫赋》流传千古,彰显杜牧过人才华,文段二对其才华有多处侧面刻画,请归纳整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明论
苏洵
天下有大知①,有小知。人之知虑有所及,有所不及。圣人以其大知而兼其小知之功,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愚者不知大知,而以其所不及丧其所及。故圣人之治天下也以常,而贤人之治天下也以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常也者,无治而不治者也;时也者,无乱而不治者也。
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被四海,而小或不能入一室之下,彼固无用此区区小明也。故天下视日月之光,俨然其若君父之威。故自有天地而有日月,以至于今,而未尝可以一日无焉。天下尝有言曰: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使雷霆日轰轰焉绕②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之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故夫知日月雷霆之分者,可以用其明③矣。
圣人之明,吾不得而知也,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约而成功博也,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而功不成也。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及之而精,人将曰:是惟无及,及则精矣。不然,吾恐奸雄之窃笑也。
齐威王即位,大乱三载,威王一奋而诸侯震惧二十年。是何修何营邪?夫齐国之贤者,非独一即墨大夫,明矣;乱齐国者,非独一阿大夫与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亦明矣。一即墨大夫易知也,一阿大夫易知也,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易知也。从其易知而精之,故用心甚约而成功博也。
天下之事,譬如有物十焉,吾举其一,而人不知吾之不知其九也。历数之至于九,而不知其一,不如举一之不可测也,而况乎不至于九也!
(有改动)
(注)①知:同“智”,智慧。②绕:巡绕。③明:洞察力。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 济:帮助
B.大可以被四海 被:覆盖
C.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约而成功博也 约:节约
D.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 毁:诽谤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B.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C.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D.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父:诸侯之子称其父为“君父”。有时特指天子。在本文中的含义,是第二种。
B.即位:指站在中庭左右规定的位置上。常指开始成为帝王,诸侯或臣子任某职务。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后来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D.大夫:职官等级名。夏商周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作者将治国者分为“圣人”“贤人”“愚人”三类,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2段运用比喻论证,提出论题:治国不能只凭“雷霆日轰轰”,而应“用其明”。
C.后三段作者扣住“精”字,反复论证了愚者“功不成”是因为“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
D.第4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齐威王的故事说明要想使事情成功,可从自己最熟悉的方面入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
(2)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以当南日(__________) (2)迨诸父异爨(__________)
(3)凡再变矣(__________) (4)墙往往而是(__________)
2.选出下面各句中“于”的意思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 )
例: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室西连于中闺 B.瓦逢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C.其制稍异于前 D.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3.选出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A.动心骇目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族秦者秦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按由先往后的时间顺序为以下作品做正确排序的是( )
A.《阿房宫赋》《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项脊轩志》
B.《项脊轩志》《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阿房宫赋》
C.《阿房宫赋》《项脊轩志》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项脊轩志》《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阿房宫赋》
5.翻译句子.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6.第二节划线句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作用。
其中“可悲”的原因有(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而悲伤。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万柳堂①记
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②,其在廷时无可訾③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注:①万柳堂:康熙年间刑部尚书冯溥之园林别墅②冯公:即冯溥,山东临朐人③訾:指责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穷极土木之工 _________ (2)亦无可称 _________
(3)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 ______ (4)方殷忧之不暇 _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与“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中的“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B.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黄州快哉亭记》)
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
D.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组: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 / 尽植以柳
B组:力又不足以为之 / 斩焉无一株之存
A.A组意义与用法相同,B组意义与用法不同。
B.A、B两组意义与用法都不同。
C.A组意义与用法不同,B组意义与用法相同。
D.A、B两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
(2)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
5.作为一篇游记,围绕万柳堂,作者运用了记叙、描写的手法主要“记”了三个方面:(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本文的主旨句,并就其思想价值作出简要评价。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①
柳宗元
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②。既焚既酾③,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④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外。
③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⑤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④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⑥,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释:①韦中丞出任永州刺史,到任月余即营造新堂。落成时设宴招待官绅。时柳宗元任永州司马。韦素知柳善文,便请他为新堂作记。②蠲之浏如:蠲通涓,清洁,谓洁其浊水,使之清澈。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③酾:疏导。④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⑤择:应作“释”,舍弃。⑥屋漏:室内西北角地方。
1.本文为作者为韦使君“新堂”所作之“记”,却以议论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见公之作,知公之志”的“志”可以简要概括为 方面(四字以内)。
3.以下两小题,任选其一,答题时标明序号.
(1)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直线句的表达效果。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②段画波浪线句的表达效果。
4.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文末的“二千石”本指刺史的薪俸,后用以代称刺史一级的官吏,文中指“继公之理者”。
B.文末打破了一般“记”文仅标明作记日期及作者姓名的常例,使结尾显得感慨良深,耐人寻味。
C.本文立意新颖独特,没有局限于记述新堂的题面,而是即小见大,化无为有,以新堂为媒介,借事明道,托物言理。
D.本文在布局章法和语言方面与杜牧的《阿房宫赋》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采用夹叙夹议的布局章法,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合起来,做到景、事、情、理的和谐统一;语言上都具有“赋”体语言铺陈的特色,文气奔放,富于回旋的节奏。
5.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记”?
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重修盘门①双忠祠记
余观建炎②之事,宋之不亡者幸耳。方金兵破扬州,于时,高宗驻平江③,去敌尚远,平江固可守也。蹙蹙焉去之临安,而越④,而明⑤,不暇一夕息。已而敌破健康,道广德,趋临安,由越入明,纵掠海上而归。使其时平江诸将帅,以劲旅遏其冲,俾只轮不反⑥无难者。奈何兵不战而溃,城不攻而下,坐使五十万人并命于锋刃而莫之救!
相传金兵从盘门入,有二士者拒敌于门外,一死于阵,一死于水,而盘门破矣。呜呼!彼守城者,或则侍郎,或则宣抚使,非不显且要也;委而去之,若弃涕唾。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此不可为发愤而深痛者哉!
然自二士之死,里人神而祀之,迄今六百余年,而灵爽⑦益著。二士俱汴人,从高宗南渡守平江,其一刘姓鼐名,盖死于阵者也;其一张姓鳌名,盖死于水者也。祠有明永乐⑧中俞祯碑,以鼐为顺国明王,职天坛传奏司;以鰲为顺济龙王,职盘溪守御司。其封爵莫知何昉⑨,要其来也则远矣。近者祠久不修,里人聚金千两,新其宇。既成,属予记。祠在盘门外灵岩乡,俗名双土地祠,余更之曰双忠。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遂书而记之。
(注)①盘门:江苏吴县城南门。②建炎:宋高宗年号。建炎三年,金军连陷南京、临安,帝航海走。③平江:江苏吴县。④越:今浙江绍兴。⑤明:今浙江宁波。⑥俾:使;只轮不反:反,同返。⑦灵爽:指神灵精气。⑧永乐:明成祖年号。⑨昉:曙光初见,引申为开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道广德(__________) (2)以劲旅遏其冲(__________)
(3)非不显且要也(__________) (4)既成,属予记(_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蹙蹙焉去之临安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B.纵掠海上而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C.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此不可为发愤而深痛者哉 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坐使五十万人并命于锋刃而莫之救!
(2)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
4.作者为之“发愤而深痛”,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
5.综观全文,本文所“记”的主要内容有:(1)__________;(2)__________。
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①,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②乎 ”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 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 ’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 ”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 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选自《战国策 秦策二》)
(注)①苏子:即苏代,苏秦的弟弟。②处女:古时指未出嫁的女子。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欲去之(_________) (2)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_________)
(3)苏代伪谓齐王曰(_________) (4)茂德王之赐(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甘茂亡秦且之齐 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B.厚其禄以迎之 思试之斗以觇之(《促织》)
C.弃逐于秦而出关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D.甘茂,贤人,非恒士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2)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4.甘茂为什么对苏代讲“江上处女”的故事?
5.依据全文,概述苏代是如何帮助甘茂“重于齐”的。
参考答案:
一、【答案】1.B 2.C 3.C
4.(1)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随便丢弃,遍地都是。
(2)(杜牧)历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凭借考功郎中的身份掌管起草诏令,后来升迁为中书舍人。
5.(1)十几个文士,扬眉抵掌,共读《阿房宫赋》;崔郾听后也是赞不绝口。(2)太学博士吴武陵极力举荐杜牧,“请公与状头”,“辞容激厉”。(3)“识者以拟杜甫”,与诗圣杜甫齐名。
【解析】1.本题句意为:杜牧刚强、正直,有耿直的节操,敢于议论国家大事,指明和陈述其中的利弊得失特别中肯。兵法和军事,平时都尽心留意。曾经因为堂兄杜惊出将入相,而自己仕途困顿挫折,怏怏不乐,心气难平。“兵法戎机”的意思是“兵法和军事”,是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从兄惊更历将相”与“而己困蹶不振”是将杜牧与堂兄做对比,所以从“而前边断开”,排除D项。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C项,“文中的科举主试官崔郾应该是吏部侍郎”分析错误,主管科举考试的应该是礼部。故选C。
3.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C项,“被崔郾赞为‘王佐才’”分析错误,从原文“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可知称赞杜牧为“王佐才也”的人是太学博士吴武陵。故选C。
4.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本题第一句重点字词:“鼎”“玉”“金”“珠”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把宝鼎看作……”“把美玉看作……”“把黄金看作……”“把珍珠看作……”;“弃掷逦迤”,丢弃得到处接都是;第二句重点字词:“历”,历任;“以”,凭借;“知制诰”,唐朝时指掌管起草诏令;“迁”,官职升迁。
5.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理清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与文中其他人物的关系,然后根据问题整理答案。题干要求整理文段二侧面描写内容,可知本题的答题区域在文段二。从“‘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可总结出:十几个文士,扬眉抵掌,共读《阿房宫赋》,崔郾听完《阿房宫赋》也是赞不绝口;从原文太学博士吴武陵“请公与状头”“辞容激厉”可总结出:太学博士吴武陵极力举荐杜牧;从“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可知杜牧与诗圣杜甫齐名。
【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人,善于写文章。开始时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到东都洛阳,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劣马拜见崔郾说:“您凭着崇高德行,巨大声望,为圣明的君王选拔人才,我怎敢不略给予如微尘滴露般的微小帮助。前几日偶然看见十几个文士,眉飞色舞,拍掌称快,共同阅读一卷文章,我一看,原来是考生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这个人是辅佐君王的人才。”接着拿出文章朗诵起来,崔郾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您给他第一名!”崔郾说:“已经有别人了。”(吴武陵)说:“如果不行,就给第五名。还不行的话,就把赋还给我!”言辞面容很严肃。崔郾说:“许多人都说杜牧豪放不羁,不拘小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后来(杜牧)又考中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表请求让杜牧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杜牧)又担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他升迁为侍御史,多次升迁为左补阙,曾担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凭借考功郎中的身份掌管草拟诏令,后来升迁为中书舍人。杜牧刚强、正直,有耿直的节操,敢于议论国家大事,指明和陈述其中的利弊得失特别中肯。兵法和军事,平时都尽心留意。曾经因为堂兄杜惊出将入相,而自己仕途困顿挫折,怏怏不乐,心气难平。死时五十岁,死前自己撰写墓志,焚烧了所写的许多文章。他写诗感情豪迈,通常语出惊人。赏识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所以用“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二、【答案】1.C 2.B 3.B 4.C
5.(1)虽然雷霆不能为天下把这些人全部轰击干净,但天下人之所以心惊胆战、不敢冒犯,是因为人们摸不清雷霆到底会在什么时候轰击下来。(2)这中间没有别的原因,只要专心去干以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事情,那自己所能办到的事情必然就会干得很精妙;只要分心去干以自己的能力所不能办到的事情,那自己所能办到的事情必然就会干得很粗糙。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C项,“约”的意思结合“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约而成功博也”理解:我只是赞赏那些有才能的人用心简单而能获得极大的成功。“约”译为“简单,简要”。故选C。
2.本题,“既不能常”“又不能时”结构相同,其间应断开,排除C、D两项。“济”为动词,“其所不及”为宾语,两者构成动宾结构,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断句后疏通句意为:既不能“常”,又不能“时”,那就太可悲了,什么事都完了!只有具备了“大智慧”,然后才能“常”;(只有)用以自己的才能所能办到的(事情)来弥补以自己的才能所办不到的(事情),然后才能“时”。故选B。
3.本题,B项,“即位”只能用于君主或诸侯,不能用于普通臣子任职。故选B。
4.本题,C项,后三段作者反复论证了“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故选C。
5.本题,(1)得分点:为,介词,替;此等辈,这些人;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兢兢然,心惊胆战的样子;犯,冒犯;最后一句是判断句。(2)得分点:是,代词,这;专,专心;其,自己;精,精妙;粗:粗糙。
【参考译文】
天下有大智慧,有小聪明。人的才能有能办到的事情,有力不能及的事情。圣人用他们的大智慧可以完成那些靠小聪明来完成的事情,贤人能用以他们的才能办到的事情来弥补以自己的才能所不能办到的事情,愚蠢的人不知道大智慧,反而用以他们的能力所不能办到的事情来毁掉以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事情。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用“常”而贤人治理天下则用“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那就太可悲了,什么事都完了!只有具备了“大智慧”,然后才能“常”;(只有)用以自己的才能所能办到的(事情)来弥补以自己的才能所办不到的(事情),然后才能“时”。所谓“常”,就是在无须治理时就不去治理;所谓“时”,就是在没有动乱时就不去治理。
日月在天空中运行,从大的方面说,它们的光芒可以普照万物,但从小的方面说,有时却不能照进一间屋子,日光和月光原本就无须照顾这种小小的光明。因此,天下人看日月的光芒,就好像仰望君主的威严一样。所以,自从有了天地、日月以来,直至今日,日月的光芒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世上曾经有这样的话:背叛父母、亵渎神明,那雷霆就会从天上下来轰击他们。虽然雷霆不能为天下把这些人全部轰击干净,但天下人之所以心惊胆战、不敢冒犯,是因为人们摸不清雷霆到底会在什么时候轰击下来。假如让雷霆整天轰隆隆地巡绕天下,以找到那些背叛父母,亵渎神明的人去轰击他们,那么那些人未必能被轰击干净,而雷霆的威严不也就被亵渎了吗?因而懂得日月雷霆蕴含的道理的人,便可以运用自己的洞察力了。
圣人的洞察力,我无法知道,我只是赞赏有才能的人用心简单而能获得极大的成功,我只是责怪愚蠢的人耗费心机但一事无成。这中间没有别的原因,只要专心去干以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事情,那自己所能办到的事情必然就会干得很精妙;只要分心去干以自己的能力所不能办到的事情,那自己所能办到的事情必然就会干得很粗糙。把事情干得精妙以后,人们就会说:正是因为有所不做,所做的事情才会做得精妙。否则的话,我担心那些混淆是非的辩士会私下讥笑我。
齐威王即位后,齐国大乱三年,但齐威王一振奋,诸侯就震恐不安了二十年。齐威王是怎么经营的呢?齐国有才有德的人,不只是一位即墨大夫,这是很明显的;而导致齐国内乱的,也不只是一位阿大夫和齐威王身边的那几个赞誉阿大夫而诋毁即墨大夫的人,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位即墨大夫,很容易了解;一位阿大夫,很容易了解;在齐威王身边赞誉阿大夫而诋毁即墨大夫的那几个人,很容易了解。从那容易了解的事情上下手而把事情做好(精妙),所以就不用劳心费神便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天下的事情,就譬如有十件东西一样,我拿出其中一件,而人们却不知道我不了解其他的九件。一一列举九件事情,不知道的就只剩下一件了,这时,就不如刚拿出来一件时那样难以猜测了,更何况天下的事情还不只是九件呢!
三、【答案】1.抵挡 等到 两次 到处
2.D 3.B 4.A
5.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6.承上启下 为母亲的早逝而悲伤 忆及死去的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而今自己仍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怀着无限沉痛的心情。
【解析】1.(1)“当”,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译为抵挡。(2)“迨”,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译为等到。(3)“再”,变了两次。译为两次。(4)“往往”,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译为到处。
2.例句,译为介词,在。A项,连词,和、与。B项,介词,比。C项,介词,和。D项,介词,在。故选D。
3.例句,名词做状语,用瓦罐;A项,使动,使……震动;B项,名词做状语,向西;C项,名词做动词,灭族;D项,意动,以……为鉴。故选B。
4.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按照作品的作者年度排序。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故选A。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过”,拜访;“若”,代词,你的;“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此”,代词,这;“类”,像;“大类女郎也”(反问句)。
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语句作用及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段,同时又是一个转折,进入第二段。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的变迁,由可喜转入可悲,又分数层。先一层写庭院的几经变故,即诸叔伯分居前后,庭院由通到隔的经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句写分居后的凌乱。进而通过家有老妪说亡母旧事,写家庭人事变故。这种追忆,无疑会引起过早地失去母爱的作者的伤心。此可悲二也。“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渎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忆及死去的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而今自己仍功名未成,怀着无限沉痛的心情。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长啸高歌,或者静静地端坐,种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时来啄食,人过去都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
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四、【答案】1. 穷尽;尽;使……穷尽 称颂;赞许;称道;称赞 美景 空闲
2.C 3.B
4.(1)那些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国家的事务(或公事),本来没有时间顾及这种事。
(2)既然这样,那么士大夫如果能够自己有所领悟的话,就应该不再羡慕富贵这样的身外之物。
3.(1)得名的由来;(2)园林的建制(或美景、内部结构等);(3)衰败的过程(或园林的命运、状况、三次游玩的经过等)
4.要求:能写出主旨句“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能针对其中蕴含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如济世爱民、心怀天下、不以一己之私贪图享乐等),从历史价值或现实价值的角度来评价其思想意义。
【解析】1.(1)穷极土木之工,意思是“竭尽建筑艺术的精巧”。穷:穷尽;尽;使……穷尽。(2)亦无可称,意思是“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称:称颂;赞许;称道;称赞。(3)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意思是“喜欢游玩的朋友都对我介绍万柳堂的美景”。胜:美景。(4)方殷忧之不暇,意思是“正应当深忧也来不及”。暇:空闲。
2.本题选用法不同的一项。A项,族,名词作动词,族灭;B项,名,名词作动词,命名;C项,手,名词作状语,亲手;D项,雨,名词作动词,下雨。故选C。
3.本题选判断正确的一项。A组,以,连词,来;介词,用;B组,之,代词,指建造别墅这件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B两组意义与用法都不同。故选B。
4.本题关键词有:(1)贤,贤能的;勤劳,辛勤劳累、忙;固,本来;不暇,没有时间。(2)然则,既然这样;苟,如果;有以,有用来……的;自得,自己有所领悟;宜,应该;外,身外之物。
5.结合第二段“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可知是介绍了“得名的由来”;结合第二段,“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可概括出“园林的建制”或“美景、内部结构等”;结合第三段,“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可知介绍的是园林“衰败的过程”,或“园林的命运、状况、三次游玩的经过”。
6.这类文章一般都是借物或借事表达自己的思想,通常在文末会有主旨句,考生可重点看文末。本文主旨句是“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这句话的大意是“那些已经置身在富贵之中的人,正应当深忧也来不及,又怎么能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
再评价其思想。作者借“万柳堂”阐述了对于富贵的看法,“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意思是“人世间富贵的荣耀,它总是随着时间有升有降”,士大夫们应当对此有所领悟,“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作者的这种看淡功名富贵,主张不以一己之私贪图享乐、济世爱民的思想,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可取的。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古有一代清吏包公、海瑞的故事热映荧屏,久演不衰;今有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的佳话久久流传。可见,作者这种不以一己之私贪图享乐、济世爱民的思想不会过时,绽放思想的光芒。
【参考译文】
过去的人,富贵到了极点,就往往要建造别墅来供自己享乐,竭尽建筑艺术的精巧,而不惜一切代价。等到建成,却不能常常住在别墅中,只是偶然去一次而已,甚至有的终身都没有去过。而能够常住在里面的人,却又无力去建造别墅。其实,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国家的事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这种事,只有庸俗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华别墅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夸耀,使他们感到震惊。
康熙朝的宰相、临朐人冯溥,当他在朝任职时,所做过的事既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只是他有座别墅园林在城的东南角。园的面积有三十亩,园中没有一棵杂树,随着地势的高低,全部种的是柳树,因而题写园中的堂名为“万柳之堂”。在矮墙的外面,骑马经过的人可以望见。园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处,利用园中低洼的沼地,建成了池塘,又堆积泥土,造出了假山;池塘边都长满了芦荻,云彩和池水疏落映衬,可爱极了。
雍正初年,我刚到北京,喜欢游玩的朋友都对我介绍万柳堂的胜景。我第一次到万柳堂,还多少有些亭台水阁;第二次到那里,以前凌空架在水上的高桥,已斜卧在水中了;第三次去,则凡是园中所种的柳树,都象斩过一样,没有一棵留存了。
人世间富贵的荣耀,它总是随着时间有升有降,大概也和这个万柳堂园一样。那么士大夫如果能够自己有所领悟的话,就应该不再羡慕富贵这样的身外之物。那些已经置身在富贵之中的人,正应当深忧也来不及,又怎么能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
五、【答案】1.(1)评议郊邑之中建造景观,既耗人力又难得天然的内容,与下文韦使君建新堂构成对照(作铺垫和衬托);(2)将民力与名胜(建造景观)相关合的议论,领起一篇大意,为下文的描述与议论张本(照应)。
2.政治期望(为政、政治教化、政治理想、为官理政)。
3.(1)运用整句多方铺叙,描绘出新堂筑之前荒芜景况,与下文新堂筑成后的天然美妙构成对比,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张本(铺垫)。(2)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经过整治后景象的变化,众石争为奇状,突出石之“怪”与整治前的景象形成对比。
4.D
5.受邀为记、以记警人
【解析】1.本文是为韦使君的新堂作记,开头段的议论,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在城邑营造幽谷、峭壁和深池,劳民伤财,想有那种天造地设的景致,难以办到。第二层,不必耗费民力,顺应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美,这种在过去很难办到的事情,如今在这里出现了。这样的议论,在内容上,引出了下文韦使君在荒芜之地建筑新堂的叙述;在结构上,将民力与名胜(建造景观)相关合的议论,领起一篇大意,为下文的描述与议论张本(照应)。
2.根据全文内容,可知第③段中“见公之作,知公之志”说的是,这个“心志”,看似整治荒芜之类,使之成为美丽的厅堂,“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其实,这正体现了韦使君治理州县,引领教化民众的政治理想。因此,“见公之作,知公之志”的“志”,可用“政治理想”四个字来回答。
3.(1)从句式角度来分析,“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此句共八句,①②句,都是“有……于……”,③④句,都是“……之……”,⑤⑥句,都是四字的名词性短语。运用整句多方铺叙,描绘出新堂筑之前荒芜景况,与下文新堂筑成后的天然美妙构成对比,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张本(铺垫)。(2)从修辞角度来分析,“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句中 “或列或跪”“或立或仆”,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经过整治后景象的变化,众石争为奇状,突出石之“怪”与整治前的景象形成对比。
4.D项,“如都采用夹叙夹议的布局章法,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合起来”理解错误,《阿房宫赋》的写景都是凭借想象来完成的,本文的写景都是实写。同时,《阿房宫赋》主要运用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本文主要运用叙事、写景、议论相结合。故选D。
5.从文章注释中“便请他为新堂作记”可知,这篇文章是作者受邀作的记。从文章最后一段中“作为刺史的楷模法式”可知,作者写作此文是为了赞美韦刺史的做法,弘扬韦使君的思想与政治抱负。
【参考译文】
如果打算在城邑营造幽谷、峭壁和深池,那就必须运载山石,开凿山涧沟壑,逾越险阻,耗尽人力,才可能办到。可是要想有那种天造地设的景致,则不能做到。而不必耗费民力,顺应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美,这种在过去很难办到的事情,如今在这里出现了。
永州在九嶷山麓,最初在这里测量规划的人,也曾环绕着山麓建起了城市。这里有山石,却被茂密的草丛遮蔽着;这里有清泉,却埋藏在污泥之下,成了毒蛇盘踞,狸鼠出没有地方。嘉树和恶木,鲜花与毒草,混杂一处,竞相疯长。因此被称为荒凉的地方。 韦公来到永州,过了一个月,州政大治,没有多少事情。望着这块土地,感到它很不平常,才让人铲除荒草,挖去污泥。铲下来的草堆积如山,疏通后的泉水晶莹清澈。烧掉了杂草,疏通了清泉,奇特的景致层出不穷。清秀和污浊分开了,美景代替了荒凉。看那树木,则清秀挺拔,枝叶舒展;看那湖水,则微波荡漾, 曲折萦回。怪石森然繁密,环绕四周。有的排列成行,有的如同跪拜,有的站立,有的卧倒。石洞曲折幽深,石山突兀高耸。于是在此建造厅堂,作为观赏游玩的地方。所有的怪石无不适应地形地势,献技于堂庑之下。新堂的外边,高原和山连接,林木覆盖的山脚悬崖,穿插交错,或隐或现。绿色的原野从近处伸向远方,跟碧蓝的天空连成了一体。这一切,都汇集在门楼之内。
新堂盖好后,使君便邀请客人前来参观,接着又设宴娱乐。有的边赞誉,边祝贺说:“看到您修建这新堂,便知道您的心志。您随着地势开辟出胜景,难道不就是想顺着当地的风俗来形成教化吗?您铲除恶木毒草而保留嘉树鲜花,难道不就是想铲除凶暴而保护仁者吗?您挖除污泥而使清泉流淌,难道不就是想除去贪污而提倡廉洁吗?您登临高处而纵目远望,难道不就是想让每个家庭都安定和富饶吗?既然这样,那么建这个新堂难道仅仅是为了草木土石清泉流水怡人心意,或是为了观赏山峦、原野和树林的景色吗?该是希望继使君后治理这个州的人,能够通过这件小事,懂得治民的大道理啊。”
宗元请求把这篇记文镌刻在石板上,嵌在墙里,编入书中,作为刺史的楷模法式。
六、【答案】1.取道 要冲、要塞 显赫 通“嘱″嘱咐,嘱托
2.A
3.(1)白白地(徒然、只是)让五十万人全部死于刀刀之下(在刀刃之下丧命),却没有谁能拯救他们! (2)他们的忠烈,正是他们使自己成为神灵(受人供奉)的原因。
4.君臣偷生,将帅奔战,反是两位小卒以身殉国
5.重修盘门双忠祠的由来 盘门之战两小卒的忠烈之事
【解析】1.(1)道广德,翻译为取道广德,“道”解释为取道;(2)以劲旅遏其冲,翻译为用精锐的军队扼守要冲之地,“冲”解释为要冲,要塞;(3)非不显且要也,解释为他们的官位不是不显赫,“要”解释为显赫;(4)既成,属予记,解释为祠堂修成后,嘱咐我写一篇记,“属”通“嘱托”,解释为嘱咐、嘱托。
2.A项,“蹙蹙焉去之临安”解释为可是高宗却急匆匆地逃往临安,“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盘盘焉”解释为盘绕的样子,“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纵掠海上而归”解释为在沿海一带大肆掳掠之后退兵,“而”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解释为凭借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而”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C项,“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解释为而独独把为国捐躯的壮举留给这两个士兵,“以”为介词,解释为把;“不以物喜”解释为不因为外物而感到高兴,“以”为连词,解释为因为。D项,“此不可为发愤而深痛者哉”解释为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愤慨而痛心疾首啊,“为”为介词,解释为使;“为天下笑者”解释为被天下人耻笑,“为”为介词,解释为被。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坐:徒然;莫:没有人;之救:宾语前置,句子翻译为:白白地(徒然/只是)让五十万人全部死于刀刃之下(在刀刃之下丧命),却没有谁能拯救他们!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判断句;自神:使自己成为神灵;所以…的原因。句子翻译为:他们的忠烈,正是他们使自己成为神灵(受人供奉)的原因。
4.原文中对应的句子是“彼守城者,或则侍郎,或则宣抚使,非不显且要也;委而去之,若弃涕唾。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就是:君臣偷生,将帅弃战,反是两位小卒以身殉国。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白文中各个部分所写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注意用语要准确,简明扼要。第三段写重修盘门双忠祠的由来,第二段写盘门之战两小卒的忠烈之事。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我观察建炎年间的事情,宋朝没有在这一年灭亡实在是侥幸啊。正当金兵攻破扬州的时候,此时宋高宗驻扎在平江,距离敌人还很远,平江本来还可以坚守。可是高宗却急匆匆地逃往临安,接着又逃往越州和明州,在沿海一带大肆掳掠之后退兵。假使当时镇守平江的将帅,用精锐的军队扼守要冲之地,使他们全军覆没也是不难做到的,为什么宋兵没有交战就溃退,平江不用攻打就被侵占,眼睁睁让五十万人,一同死在刀刃之下而没有人去拯救他们。
传说金兵从平江的盘门攻入。有两个士兵,在盘门外抵抗,一人死于阵中,一人死于水中,于是盘门就被攻破了。啊!主持守城的人,有的是侍郎,有的是宣抚使,他们的官位不是不显要;可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却把全城百姓丢下,就好像吐口土沫甩把眼泪一样,而独独留下这两位壮士,而独独把为国捐躯的壮举留给这两个士兵,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愤慨而痛心疾首啊!
可是自从二个士兵死后,当地人把他们奉为神灵,祭祀他们,到今天已经有六百多年了,可是百姓更加崇敬他们的神灵。近年来祠堂很久没有整修了,乡里的人们集资一千两银子,将祠堂翻修一新。祠堂修成后,嘱咐我写一篇记。祠堂在盘门外的灵岩乡,俗称双土地祠。我把它改名为双忠祠。他们的忠心,就是他们使自己成为神的原因。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记述他们的事迹。
七、【答案】1.(1)使……离开 (2)吝惜 (3)假装 (4)感激
2.B
3.(1)我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好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2)他回来就把他软禁在槐谷,一辈子不让他出来,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
4.降低身份,希望让苏代帮助自己在齐国谋职;表明苏代帮助自己对他本人也是有好处的。
5.(1)先是对秦王道出甘茂的重要性,告诉秦王,即使不能重用甘茂,也不能使他被别人所用。(2)于是秦王假意以高官厚禄召唤甘茂回国。⑶苏代又对齐王说连秦王都愿意以这么高的待遇让甘茂回秦国,说明甘茂人才难得,必须要留下他。
【解析】1.(1)“去”,前句“处女相与语”,解释为“女子们在一起商量”,后句主语为“女子们”,故“欲去之”,译为:女子们要使家贫无烛的离开。“去”解释为:使……离开。(2)“爱”,该句前句为“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译为: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定语后置句,“爱”为动词,根据句意应为“爱惜”。(3)“伪”,前句为“甘茂辞不往”,译为:甘茂推辞不去。由前句的内容推导“苏代伪谓齐王曰”应译为“苏代假装对齐王说”,故“伪”根据句意应为“假装”。(4)“德”,前句为“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译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由前句的内容推导“茂德王之赐” 应译为“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故“德”根据句意应为“感激”。
2.A项,“之”,前句“甘茂亡秦且之齐”译为“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故“之”解释为“到”;后句“儿之成,则可待乎”译为“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故“之”解释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以”,前句“厚其禄以迎之”译为“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后句“思试之斗以觇之”译为“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故“以”解释为“目的连词”。C项,“于”,前句“弃逐于秦而出关”译为“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故“于”解释为“被”;后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译为“支撑房梁的柱子,比南边田地里的农夫还要多”,故“于”解释为“比”。D项,“也”,前句“甘茂,贤人,非恒士也”译为“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故“也”解释为“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后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为“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故“也”解释为“表示句中的停顿”。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此题注意,扫室布席:打扫屋子,铺好席子;幸无我逐也,宾语前置;天下何从图秦:宾语前置;置:软禁。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甘茂对苏代讲“江上处女”的故事”的原因,分析讲故事前的内容“甘茂亡秦,且之齐” ,表明其自身处境;注意故事中的原文“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译为“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表明苏代帮助自己对他本人也是有好处的。故事中“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降低身份,希望让苏代帮助自己在齐国谋职。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题干要求分析概述苏代是如何帮助甘茂“重于齐”的,从文中第二段可分析苏代先“西说秦王”,表明“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之后秦王“以相迎之齐”;然后苏代“伪谓齐王”,表明“王若不留,必不德王”,故齐王“赐之上卿”,终使甘茂“重于齐”。
【参考译文】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于是,苏代先西入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他在秦国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几朝重用。由崤山、函谷关直至溪谷,秦国的险阻要冲,他无不了如指掌。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这就对秦国十分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老死在那里,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秦国去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
苏代此时又到齐国,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国,其实他愿意做大王的臣子,如果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如果让他统帅强秦的军队,秦国对齐国来说可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好。”于是,赐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
6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