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十分钟同步课堂基础练】16.2《六国论》(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十分钟同步课堂基础练】16.2《六国论》(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30 21:1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识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赂(______)秦 城邑(_____) 思厥(_____)先祖父 暴(_____)霜露 荆(_____)棘(_____)
草芥(_____) 殆(_____)尽 与(_____)嬴(_____) 洎(_____)牧以谗(_____)诛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性并释义。
弊在赂秦 (__________) 强弱胜负已判矣 (__________)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___________)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___________) 思厥先祖父 (__________) 率赂秦耶 (__________) 固不在战矣 (__________) 五国既丧 (___________) 终继五国迁灭 (__________)
诚不得已 (_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 (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性并释义。
(1)兵
非兵不利 (______) 而秦兵又至矣 (____) 斯用兵之效也 (____)
(2)故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____)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____)
君安与项伯有故 (____) 暮去朝来颜色故 (____)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____)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____)
(3)犹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____) 良将犹在 (____)
(4)得
较秦之所得 (____) 此言得之 (____)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____)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____)
(5)则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_____)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____)
(6)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____)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____)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____)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____)
(7)为
至丹以荆卿为计 (____) 邯郸为郡 (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______)
(8)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____) 始速祸焉 (____)
(9)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____) 或未易量 (____)
(10)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____) 秦以攻取之外 (____)
以有尺寸之地 (____) 举以予人 (____)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____)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
(11)于
赵尝五战于秦 (_____) 齐人勿附于秦 (____)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____)
4.根据要求,完成填空。
(1)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_____) 用兵之效也 (_____)
(2)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_____) 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
(3)省略句
暴霜露(______)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______)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____)
(4)状语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_____) 其势弱于秦(_____)
(5)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1)至于颠覆 古义:_____今义:____
(2)其实百倍 古义:____今义: ___
(3)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今义:____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今义:_____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今义:_____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 _____今义:____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_____今义:____
【基础·表达】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割据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西汉的贾谊、唐朝的杜牧和宋代的苏洵,分别写下了散文名篇《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请仿照示例,把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言简练。
示例:西汉初年,天下初定,贾谊借《过秦论》希望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与民休养生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借《阿房宫赋》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借《六国论》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繁(mí) 洎牧以谗诛(jì)
B.弊在赂秦(lù) 率赂秦耶(lǜ) 弃之如草芥(jiè)
C.暴霜露(bào) 小则获邑(yì) 革灭殆尽之际(dài)
D.胜负之数(shǔ) 岁不我与(yǔ) 思厥先祖父(ju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 盖:因为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泊牧以谗诛 泊:等到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与秦皆诸候,其势弱于秦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暴霜露,斩荆棘
8.将下列句子合成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②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并“施之于今”。
③苏洵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④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⑤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⑥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A.③①⑤⑥④② B.⑥②④⑤①③ C.⑤③④②⑥① D.⑥④①③②⑤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之所以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描写六国诸侯的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唐时,“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故“关中”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肯冢向黄昏”。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参考答案:
【基础 识记】
1.【答案】lù yì jué pù jīng jí jiè dài yǔ yíng jì chán
2.【答案】名词,弊病 动词,断定 动词,胁迫,挟持 动词,跟随 代词,相当于“其” 副词,全都,一概 副词,本来 副词,已经 副词,终于 副词,实在 连词,如果
3.【答案】(1)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军队 名词,武力
(2)形容词,旧的,过去的 连词,所以 名词,老交情 形容词,衰老 名词,缘故 副词,故意,特意
(3)动词,如同 副词,还
(4)动词,得到,获得 形容词,适宜、得当 助动词,能够 助动词,应当
(5)连词,就 连词,那么
(6)介词,跟 动词,亲附、结交 连词,和,同 动词,等待
(7)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前一个“为”,动词,“治理”;后一个“为”,介词,与后面的“所”共同表示被动
(8)名词,起初 副词,才
(9)代词,有人 副词,或许
(10)介词,因为,由于 介词,用、凭 连词,才 连词,来 介词,用 连词,表结果,以致
(11)介词,和,同 介词,对 连词,以至于 介词,比
4.【答案】(1)“非”表示否定判断 “也”表示判断 “也”表示判断
(2)“以谗诛”,因受诬陷被(赵王)杀害。诛,被诛。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秦国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为……所”表被动
(3)省略介词“于”,应为“暴于霜露” “举”后省略代词“之”,代指土地 “奉”前省略主语“诸侯”,“侵”前省略主语“秦” “与”前省略主语“齐”
(4)正常语序应为“赵尝于秦五战” 正常语序应为“其势于秦弱”
(5)“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苟以大天下”
5.【答案】(1)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 表示另提一事,介词。
(2)那实际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泛指祖辈、父辈。 父亲的父亲。
(4)智谋和力量。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旧事。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6)两次,表示行为重复。 第二次。
(7)这样之后。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基础 表达】
1.【答案】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只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其大意;然后给语段内容划分层次;最后概括出重要信息形成关键词。本段文字主要讲了六国灭亡的背景和原因,这包括秦国强大后逐步吞并六国的土地,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割地赂秦。另外,文段指出了苏洵只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的意图。
2.【答案】①唐朝晚期,政治腐败 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 ②北宋中期,内忧外患 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和对古代诗文的掌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分析仿照示例的句式特点,掌握形式结构的要求,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回顾两篇散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主题,从而完成补写句子。《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基础 练习】
1.【答案】A
【解析】B.“率”应读shuài;C.“暴”应读pù;D.“数”应读shù。
2.【答案】C
【解析】C项,“固”意义相同,都是“本来”的意思。A项,或:代词,有人/副词,或许,也许。B项,而: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连词,表转折,但是。D项,以:连词,表目的,这才/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意思是“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所以“速”的意思是“招致”。故选B。
4.【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做动词;A项为形容词做动词;C、D两项为名词做状语。
5.【答案】D
【解析】D 项,“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A、B、C三项为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却。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项,“其势弱于秦”即“其势于秦弱”,意思是“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所”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意思是“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C项,“泊牧以谗诛”中“诛”表被动,该句意思是“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D项,“……为所……”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项,“厌”通“餍”,满足;B项,“当”通“倘”,如果、倘若;D项,“暴”通“曝”,冒着。
8.【答案】B
【解析】“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是全段的中心句,应放于首句,故排除A、C。然后分析后面的句群关系,从苏洵其人、其文角度,进行层意安排,③进行总结,故选出B。
9.【答案】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暴霜露 斩荆棘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弊”“赂”“暴”“荆棘”“苟”的书写。
10.【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中岳黄山”说法错误,中岳为嵩山,在河南省。故选D。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