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名师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名师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30 21:2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孔子游于景山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登临诗词代表作:
《观沧海》《登高》
《望岳》《登飞来峰》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登岳阳楼
唐·杜甫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学习目标
3
检查预习,巩固旧知
4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5
置身诗境
6
缘景明情
CONTENTS
目 录
7
高考链接
8
小结
9
布置作业
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意象联缀、炼字炼句,缘景明情,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3.通过高考链接,学习并掌握诗歌景与情间关系的题型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三吏”
“三别”
李杜
诗史
诗圣
任务一:检查预习,巩固旧知
写作背景: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到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听范读音频,诵读诗歌,要求正确流畅,注意字音、节奏、重音、语调、语速、情感。(自由读,齐读,单人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任务二:诵读诗文,初步感知
1.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中的典型意象并说总结出这些意象给人们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任务三:置身诗意
2.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明确: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中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下面问题,小组代表呈现小组交流结果。
任务四:缘景明情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让你联想到了哪位诗人的诗句?由此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2)你认为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的表现力最强?为什么?这一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颔联的景物营造出了雄浑壮丽的诗境,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情感,这一景一情有什么联系呢?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如果不是的话,从哪句可以看出?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首联运用虚实结合,今昔对照的手法,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让你联想到了哪位诗人的诗句?由此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送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了其广大浩渺,还充满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意境:博大壮阔
(2)你认为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的表现力最强?为什么?这一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这两个字用的极富动态感,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把洞庭湖浩翰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意境阔大。
这一联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写出了诗人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颔联的景物营造出了雄浑壮丽的诗境,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情感,这一景一情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前句写自己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得不到援助;后句写自己老病交加,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
颔联和颈联将宏大壮阔之景与孤独渺小之人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巨大的落差,反衬出诗人深感个人渺小、晚景凄凉额孤独与悲哀之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如果不是的话,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近十年的安史之乱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儒家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杜甫永远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人生境界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能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达的胸襟。
高考考点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
能力层级 鉴赏评价D
考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中的情与景关系密切,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美妙的诗歌意境就产生了。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核心素养 鉴赏诗歌情与景的关系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要求,即“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
设题方式 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
任务五:高考链接
情和景是诗歌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渗透,营造出美妙的诗歌意境。诗歌或全篇写景而寓情于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和景交互出现。景与情的关系有以下几种:
1.结构关系:
(1)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情因景生”、“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2)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是景中含情。
(4)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2.内在关系:
(1)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现较多)
(2)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
(3)以乐景写乐情(正衬)
(4)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解题思路:
先分析诗中写了怎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有生发出了怎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答题模版:
描写了…的景物,点明景与情的关系,抒发了…情感,营造了…意境。
真题研习:【2017年全国卷(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明确: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和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的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悲己悲家悲国悲天下,两行浊泪,一首五言,诗圣让他的悲情在洞庭水中亘古流淌。让我们再次融入诗境齐声朗读,怀着景仰之心铭记这位伟大的诗人,铭记他伟大的情怀!
小结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任务六 布置作业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明确:李白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壮悲有很大的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