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十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古诗十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4 13:59:03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阅读题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惜时劝学)。
◆ 写法有何特点?
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东皋薄暮望,” 点明时间 、地点 、事件 。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2、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
①历历:分明可数;②乡关:故乡。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
送 友 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首联中“惬”意为 ;颔联中“迷”指 。
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 宋 苏轼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 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2、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感时伤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默写
《长歌行》
1. 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
2. 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
3. 诗中暗示美景不是永恒不变的,从而隐喻时光一去不返,人的寿命有限,要倍加珍惜时光之意的一句:
4. 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
5. 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
6. 诗中通过蕴意深远,水到渠成,极具感染力和劝勉之意的诗句:
7. 古诗词中有许多告诫人们要懂得惜时的名句,请写出你知道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参考答案:
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
3. 朝露待日 。
4.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5. 常恐秋节至, 黄华叶衰。
6.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2)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隋寸功。(杜旬鹤《题弟侄书堂》)(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野望》
1. 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
2. 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
3. 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
4. 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
5. 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
6.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本诗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
参考答案:
1.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6.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
1. 诗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
2. 诗中表现诗人欲归不得的抑郁之情的诗句:
3. 诗中借“乡泪”、“归帆”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有句云:“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此诗中与这两句意境相近的诗句:
5. 诗中能够寄托诗人思归的哀愁和前途渺茫的愁绪的诗句:
6. 诗中交代家乡的位置而自然成对诗句:
7. 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远离他乡的羁旅之情的诗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参考答案:
1.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2.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3.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5.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6.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7. (1)夕阳西下,断阳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 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
2. 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
3. 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
4. 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
5. 诗中表明作者对自己不能报效君主而深感愧疚的诗句:
6. 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又心怀内疚的诗句:
7. 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
8. 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
9. 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
10. 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水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参考答案:
1.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5. 端居耻圣明。
6.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7.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9.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0.(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黄鹤楼》
1. 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
2. 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
3. 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4. 诗中表现诗人怀念家乡的惆怅之情的诗句:
5. 诗中能够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
6. 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7. 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参考答案:
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二.(1)《春望》中描写安史之乱后国都长安破败,荒草遍野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成春草
草木深。
(2)《春望》中采用反衬手法以乐衬悲,运用互文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春望》中谢战火不断,家书珍贵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春望》中写诗人忧国思家,心情沉重,以致华发稀疏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
不胜簪。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国破
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望岳》中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意较近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
(2)《望岳》中,被人们引用,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3)《望岳》中,描写泰山雄奇秀美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望岳》中,表现出诗人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具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临
绝顶,一览众山小。
(5)登高极目,世间尽收眼底。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这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6)杜甫《望岳》中表现作者的登临决心的豪迈壮志的诗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
众山小。
(7)在课内外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常常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感慨,请你有学过的
一句诗来表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结束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毛泽东同志长征时期所写《忆
忆秦娥?娄山关》诗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名句,抒发他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雄心壮志。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唐代示人杜甫《望岳》
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杜甫在《望岳》中,用“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魄。
课件135张PPT。八年级(上)
课外诗词十首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长歌行 汉乐府 1、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少年立志,奋发向上。学习目标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听读
课文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作品简介 歌行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体裁,分长歌行和短歌行。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的诗歌,是为乐府的曲配的唱词。作品简介查字典,看注释,
理解诗句的意思。注释: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园圃里葵菜郁郁青青,
叶上的露珠迎着旭日闪光。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春天把雨露洒遍原野,
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最担心的是秋风乍起,
花谢叶落又是满目凋残。?江河奔涌啊东入大海,
岁月流逝啊有去无回。人生少壮不努力奋斗,
暮年悲伤可惜悔之晚矣。 1、结合全诗的主旨,说说你对1—4句诗句的理解。 这四句意思是: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诗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句揭示了怎样的规律?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的理解。名句赏析 这首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在这里,诗人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告戒读者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名句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人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诗人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 并借物比人,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策句,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奋发有为。
读这首诗,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它引导我们以积极的 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4、结合实际,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搜集”惜时”的名言、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课后作业野望王 绩无锡市第一中学
陈春晖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目标1. 放录音,学生跟读。
2. 指导朗读:
①???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读一读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听读
课文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唐朝著名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600),只有15岁时便游历京都长安(即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大业元年(605),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但他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改授扬州六合县丞。因嗜酒误事,受人弹劾,被解职。其实,他并不看重官职,故感叹道:“网罗在天,吾且安之。”时隋末大乱,他常和隐士仲长子光在一起饮酒赋诗,养鸟等均有研究。 王绩性情旷达,又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所赏。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但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贞观十八年(644),王绩病卒于家中。与陶潜的《自祭文》一样,生前已备有自撰志铭,并嘱家人薄葬。诗人简介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译一译1.皋:水边地。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暮:傍晚。
3.徙倚:徘徊。
4.欲何依:思索着何处是我归依的地方。
5.落晖:落日余辉。 6.犊:(dú)小牛。
7.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8.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注释]野 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译 文 傍晚时分,我向东边的水田遥望,徘徊不定,思索着何处是我归依的地方。 只见处处都是颇浓的山野景色,座座山峦都洒满了落日的余辉。 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骑马带着打下的飞禽而归。 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人相识,于是,我高歌追怀一曲《采微》。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薇是一种植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诗歌首联的意思是:秋天旁晚时分,遥望山野,一片秋意颇浓的景象,首句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1、如何理解诗歌首联表达的思想感情?说一说 诗人在下面的颔联和颈联用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2、诗人是怎样描绘山野秋天的景象的?说一说 诗人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尾联诗人流露出一种孤独抑郁的心情。 3、诗人在诗歌的结尾,在一片秋意浓浓的景色中,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说一说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使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首诗的颔联,诗人通过落日下的秋景,进一步渲染了孤独无依的苦闷。此联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举目四望,漫山遍野,到处是一片秋色。宋玉《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本摇落而变衰,……”诗人在这里正是在夕阳的余晖中深深地体会到秋天的萧瑟悲凉。流露出一种孤独抑郁的心情。 名句赏析 你认为这首诗的名句是哪一句,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流露出的感情的? 请根据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诗歌的主题。 全诗描写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的景色,诗人目睹放牧、打猎的各自随愿而归的情景,想起《诗经》中的《采微》篇,思虑身处乱世,前途是什么等问题,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拓 展 阅 读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请与大家分享。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注]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早寒江上有怀》鉴赏 树叶飘落,一行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辽阔的江面上分外寒冷。我的家乡在那曲曲弯弯的襄水边上,如今被隔开在那遥远的楚天云端。思乡的眼泪已在漫漫的旅途中流尽,家中的亲人啊,也一定在遥望那一叶远天的归帆!此时,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远望,江水滔滔,与海相平,黄昏中更觉漫漫无边。诗意理解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最能从哪句中可以看出其情感?思乡之情
诵读 感知“乡泪客中尽 ” 首联交待出作者写此诗的季节特征是怎样的?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北风寒(秋季)点题: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思乡的之情渲染鉴赏 品味
颔联中“遥隔”有什么内涵?从中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由首联写景到颔联抒情是一种什么手法?思乡念亲(间接抒情) 触景生情鉴赏 品味 颈联“乡泪客中尽”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孤帆天际看”用了一种什么手法来抒写思乡之情的?说出其表达效果。 直抒胸臆虚写,想象(联想)鉴赏 品味鉴赏 品味 尾联用“迷津”这个典故,表现了作者思想上有什么矛盾? 知识链接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既想隐居又想从政 思乡之情更显悲苦哀伤 这首诗,诗人借助落木、鸿雁、北风以及孤帆这些意象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运用了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想象、典故等表现手法。小结 思乡怀人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在古典诗作的长廊中占有一片天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归类拓展 课外搜集积累3---5首思乡怀人诗词 作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 ,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整体把握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写景抒情hùn诗歌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  这四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
湖波的声势回忆:  《岳阳楼记》中也曾刻画了洞庭湖的这
一特点,范仲淹是怎样体现景物特点的?合作探究:   你怎样来理解本诗的景物描写?  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本诗起到什么
作用呢?为下边的抒情作准备。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在“欲济”、“羡鱼”的背后,隐藏着作者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你是怎样体会出作者的这一种心情的?黄鹤楼崔颢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作者简介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还有《送孟浩然之广陵》.逸事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诵。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 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神话传说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借景抒情,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背一背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送友人无锡市第一中学
陈春晖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请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根据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句子的意思。注释 ①郭:外城。 ②一:助词,加强语气。孤蓬:蓬草遇风吹散,飞转无定,诗人常用来比喻游子。征:征途。 ③兹:此,现在。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的马。 ④为别:分别。
⑤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⑥征:远行。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译文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送友人3.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首诗的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点出告别的地点。 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
深切关怀。 抒发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
心情。 借用马的萧萧长鸣,表达诗
人与友人之间无限深情。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4.找出诗中写景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5.这首诗中哪两句诗句最切题,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写离别的深情。意思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6.本诗是怎样化用典故,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的?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这次一分别,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赏
析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特色鉴赏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诗歌评析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 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 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 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 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此两句以“青山”对“白 水”,“北郭”对“东城 ”。“青”、“白”相间, 色彩明丽。“横”字刻出 山之静态,“绕”字画出 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 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 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 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 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 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 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 巧妙地以“浮云”、“落 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 难分的情绪。化用:《诗 经·小雅·车攻》“萧萧 马鸣”句,嵌入“班”字, 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 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 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 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 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 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 别是一番风味。 课后
作业1.反复
诵读至
背诵。2.课外阅读
其他”送别诗”
比较它们的异
同,体会诗中
的感情。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襟。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秋 词刘禹锡听朗读: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廖,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乐观风格已定)。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评 析:中国古代咏秋之词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以悲秋为基调,而这首《秋词》却是明快乐观的咏秋之作,在中国诗史上,可算是凤毛麟角。 刘禹锡的《秋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文章先从反面立意,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反衬“我言秋日胜春朝”,由虚而实,突出了诗人对秋的独到见解。尤其一“胜”字,笔力千钧,堪称诗眼。第三句描写辽阔的晴空下一鹤排云而上的壮景,更是将诗歌引入高潮。这既是实景,也是不甘沉沦,昂然不屈的诗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谓实中有虚,虚中寓实。而“诗情”本是抽象的,诗人用一“引”字,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以其开阔恢弘的气势和浓烈的感情,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小结:鲁山山行梅尧臣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体会律诗的基本特征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
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等。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③好峰随处改:雄奇的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④幽径:幽静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⑥何许:何处,哪里。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
千山高复低。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已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译文
1.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大意,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对本诗创造的意境的感悟。 深秋时节,霜降林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整体感知巧妙运用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描绘出一幅原生态的画面,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结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抒写了诗人看见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的心情。颔联:描写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的优雅心情。颈联:描写霜落秋深,隐约看见熊上树,鹿喝水的独特视觉感受。尾联:整体感知 本诗首联描写了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丽景观,抒发了诗人爱好大自然景色的生活情趣。 ㈠本诗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品读
诗韵 第二联写山行,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
“随处改”的“改”字下得妙,妙在描写出诗人独行山中,欣赏到一处又一处山峰的壮丽景象,。诗人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㈡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妙在哪里?品读
诗韵 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品读
诗韵 ㈢颈联勾画出一幅怎样的图画,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颈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其中“霜落”、“林空”等词,点明了登山的季节——秋天。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像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品读
诗韵 诗人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㈣尾联抒写了诗人行走山中的什么感觉?品读
诗韵 ㈤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 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品读
诗韵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小结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惬”字的意思是满足、畅快,“野情”指的是爱好大自然的情怀,首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迷”字描写在山中行走时的情态,与“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迷”字情味相似。 C.“熊”和“鹿”的描写,既描写了山行中所见,也呈现出诗人闲静愉悦的情趣。 D.尾联是说终于找到了山中的人家,表明诗人此行的目的是寻访山中好友。 D课堂练习 2、从描写的角度看,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处理“动”与“静”的? 这首诗写山中情景,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颈联写的一系列动物,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四野无人,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写无人可问,望云闻鸡是以声衬静。课堂练习
浣 溪 沙 苏 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诗人。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背景: 作者被贬官黄州,游蕲水清泉寺所作。当时年岁渐高(47岁),白发渐生,身体欠佳。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能吟咏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激昂之辞,袒露出奋发向上。旷达乐观的胸襟就更难能可贵了。
1、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2、因词在产生时是为了吟唱的,并配有音乐,它又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如《浣溪沙》便是唐代的教坊曲名,因西施在若耶溪浣(huà n,洗的意思.)纱得名,又名“浣溪纱”。
3、“浣溪沙”是词牌名。词:诗歌的一种
山下兰芽短浸溪 山下小溪静静地流淌着,浸泡在溪水中的兰草钻出嫩嫩的短芽松间沙路净无泥 青翠的松林中一条清幽的小路洁净异常萧萧暮雨子规啼暮色迷茫,细雨纷飞,远处传来布谷鸟“赶快播谷”的叫声
谁道人生无再少?
谁说人生不会再有青春年少的时期呢?
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不停地向西流淌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必因为年纪大而悲叹
主题:
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上阙(上片)写景:大自然勃勃生机
山下兰芽短浸溪, (溪水透明 兰草蓬勃)
松间沙路净无泥。 (松林青翠 小路纯净)
萧萧暮雨子规啼。 (细雨绵绵 鸟鸣催播)
下阙(下片)抒怀:奋发向上旷达乐观
谁道人生无再少?(反问,否定传统观念)
门前流水尚能西!(佐证,启迪诗人灵感)
休将白发唱黄鸡。(抒怀,疾呼振作奋发) 小结: 浣溪沙练习:
1.《浣溪沙》的体裁是 ,浣溪沙是 。
2.下列对《浣溪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浣溪沙》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于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所作。
B.《浣溪沙》的上阕是写景:兰芽浸在水中,沙路无泥,黄昏中雨在萧萧地下,还不时传来杜鹃的啼叫声,渲染了一种哀伤、凄凉的气氛。
C.《浣溪沙》的上阕是写景,景中的境界极为清远,反映了作者心情恬适,没有因为被贬而消极沉沦。
D.《浣溪沙》的下阕接境抒情,写出了作者的愉快心情和由眼前的景象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词词牌名B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背景介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
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
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
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
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
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
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
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
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
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
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走近作者1、读一读:
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登岳阳楼》(其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熟读背诵,积累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读一读你


? 1.根据书下注释翻译整首诗。
2.勾画重点词。
3.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① 僵(jiāng)卧:挺直躺着。
② 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jiāng)。轮台,汉代西域地名,现在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③ 夜阑(lán):夜深。
④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注
释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译一译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结合背景,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说一说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请抓住重点词语,分析诗歌1.2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后两句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梦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一说思维拓展 1.陆游的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试做简要说明。
2.你知道有哪些古人写过有关“梦境”的诗词,其内容是什么?
3.你还知道陆游的哪些诗? 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视为既写真梦又托梦咏怀之作。与诗人其他的老年诗相比,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发情怀。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曾评陆游诗道:“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此评语认为陆游的诗记梦并非全是写真梦,有的属于托梦咏怀。这是颇有见地的。事实上,陆游的诗记梦,有的是写真梦,而更多的还是托梦咏怀,当然,也不排除二者兼而有之。 1.陆游的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1. 简要说明这首诗在以梦境抒发情怀方面的独到之处。 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发情怀。诗前三句,写梦因。“僵卧”:躺着不动。“孤村”:一作荒村。“轮台”:汉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诗中泛指边防重镇。个中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梦境产生的前提:“僵卧”、“夜阑”。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白日忧国忧民,才会在夜阑卧床睡眠中“有所梦”,而倘若不是“僵卧”,不是“夜阑”,就不可能有梦的出现。故“僵卧”与“夜阑”是梦境产生的前提。二是梦境产生的主观因素:“尚思为国戍轮台。”如果诗人没有为国戍边的情怀,就不可能有“铁马冰河入梦来”。三是梦境产生的外界条件:“风吹雨。”可以说,正是有了“风吹雨”这一外界条件,诗人才在似睡非睡、模模糊糊之中生出“铁马冰河”的梦境来。 思维拓展 最后一句,写梦境。与诗人那些通篇记梦的诗作有别,此诗写梦境也独树一帜。全诗由梦因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人们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那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绕神牵“九州同”的。 思维拓展 可见,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较为完美的统一,使得此诗成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中国古代包括老年诗在内的所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思维拓展 本诗描写了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炽热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到梦境的诗词,在陆游之前已有不少佳作。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是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梦;杜甫的诗《梦李白二首》,摹写的是渗透了诗人与李白形离神合、肝胆相照友谊的梦;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记叙的是诗人悼念亡妻、寄托哀思的梦。而陆游诗中的梦,大都是爱国之梦。在陆游的《剑南诗稿》中有近百首记梦的诗。 3.你知道有哪些古人写过有关“梦境”的诗词,其内容是什么? 4.思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