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6.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jiàn) 牺牲玉帛(bó)
B.遂逐齐师(suí) 下视其辙(zhé)
C.望其旗靡(mǐ) 肉食者谋之(móu)
D.小信未孚(fú) 公将驰之(chí)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遂”应读su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战(怎么) B.必以信(实情)
C.小大之狱(监狱) D.虽不能察(虽然)
【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凭什么”;
B项,解释正确;
C项,“狱”指诉讼事件;
D项,“虽”在句中意思是“即使”。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是( )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C.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答案】B
【知识点】曹刿论战;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A项“徧”通“遍”
B没有通假字
C项“曷 ”通“何”
D项“有”通“又”
故答案为B
【点评】判断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要注意结合书上注释,还可以根据句意判断,也可以根据读音判断。
4.划线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公将鼓之 B.公将驰之
C.忠之属也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答案】D
【知识点】曹刿论战;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文言虚词的方法。同学们在读各篇文言课文时注意积累常见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例句中,“之”代词,代指曹刿。
A:助词,凑音节;
B:助词,凑音节;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代词,代指失道者。
故答案为D。
【点评】要求学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而”“为”等重点积累,并能结合具体的句子给出正确的分析。
5.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B.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答案】D
【知识点】逗号;叹号;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A句最后应为叹号;
B句中的两个分号应为逗号;
C句中的分号应为逗号。
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6.下面的诗文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C.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D.仿佛/傍午的/一点钟声
【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文诵读节奏划分。七言绝句的停顿一般为二二三或四三。C项应在“春色”和“浮云”后面停。A、B、D停顿无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古诗词停顿要兼顾意义和音节停顿两个方面。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
7.下面的句子,哪种译法最符合课文原意?请将相应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A.(这是忠于君主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B.(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C.(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打一仗。
D.(这是)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这一仗。
【答案】B
【知识点】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结合文言词语的含义,然后连接成句即可。
A项“忠”字译得不准确;
C项对“可以”一词译得不准确,误当成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了。
D项“属”字的意思没译出来。
故答案为B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突出重点字词,注意特殊句式。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齐国军队进犯鲁国。
B.鲁庄公率领军队将迎战齐军。
C.曹刿认为鲁国当政者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D.鲁国的当政者需要听取曹刿的意见。
(2)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条件是(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齐师伐我,公将战。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1)C
(2)D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由“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得知答案。
(2)由: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于民”的条件。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1)C;(2)D
【点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句、具体语境加以分析。
9.《曹刿论战》选自《 》,旧传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答案】左传;春秋;左丘明;编年;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后;齐人辙乱、旗靡时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曹刿论战;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理解内容。《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丘明相传著有《左传》、《国语》两部文学巨著。《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齐人三鼓后。开始追击的时机:齐人辙乱、旗靡时。
故答案为:①左传;②春秋;③左丘明;④编年;⑤取信于民;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⑦齐人三鼓后;⑧齐人辙乱、旗靡时。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10.课文《曹刿论战》标题中的“论”是“论述”的意思,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的 ,而在记叙曹刿“论” 、 。“战”指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之间的 ,是我国历史上 、 的著名战役之一。标题概括了文章的 。
【答案】情况;战略;战术;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主要内容
【知识点】曹刿论战;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曹刿论战》开头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接着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最后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本文的重点是第三部分。因此,本文重点不在记叙战斗的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结合积累可知, “战”指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 因此,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点评】本文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平时积累作答。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窑(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公将驰之( )
②彼竭我盈( )
③皆初气过锐( )
④渐就衰竭之故( )
12.翻译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13.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14.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答案】11.驱车追赶;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都;原因,缘故
12.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13.B
14.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知识的迁移,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为常考试题。考生要注意运用翻译的方法,对语句逐字进行理解,要对句子进行梳理,使之通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对选项的说法要回到原位中,进行比照,加以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乙文文言文大意: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只有荀罄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① 句意:鲁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驰:驱车追赶。 ②句意:他们士气衰竭,而我军士气旺盛。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③句意:都是刚开始士气过于旺盛。皆:都、都是④句意:慢慢的士气就衰竭的原因。故:原因、缘故。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词语的准确理解。重点词语:故:所以;逐:追击;气:士气。翻译: 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B:不正确。“将鼓”“将驰”只能说明鲁庄公在军事上没有谋略,由“ 公与之乘 ”可知,鲁庄公礼贤下士;由“ 既克,公问其故 ”可知其知人善任,不耻下问,所以鲁庄公并不是无知的昏君。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度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理解。从曹刿在战后给鲁庄公分析战胜的原因可知, 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 而【乙】文举孙权、诸葛亮失利的原因去,从反面来突出“ 此善于用气者也 ”即 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释】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下列各组划线 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益州既定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素非关、马之伦也 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②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5)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B
(3)A
(4)①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②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5)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称谓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文言句的朗读停顿要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其句译为:当年,刘备为汉中王,打算启用黄忠为后将军,所以去停顿为: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本题考察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义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相同,均为”已经或……之后“的意思;B.不同,素:平时/素:白色; C.相同,均为”于是、就“的意思;D.相同,均为”第二年“的意思。故选:B
⑶本题考察学生对文化 常识 的识记能力。A.有误,《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不是升官之人。BCD.正确。
⑷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冠”等。“冠”是位居第一。应译为“ 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第二个句子在解释时一定要注意“闻””悦“。闻,听说。悦,高兴。会解释则句意即通,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⑸本题考察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言行来概括人物特点。从 ”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 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等语句可以看出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
故答案为:⑴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 B
⑶ A
⑷ ①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②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⑸ 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据此分析,该句应断为: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即可。
⑶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⑷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中考时常采用直译,所以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⑸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附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南阳郡人。荆州牧刘表任命他为中郎将,(黄忠)与刘表的侄子刘磐共同镇守长沙郡攸县。到曹操攻占荆州后,(黄忠)受命代行裨将军之职,仍留在原来任所,统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刘备平定南方各郡,黄忠归顺刘备,跟随刘备进入蜀地。(黄忠)在葭萌接受任命,回攻刘璋,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平定益州后,被任命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攻战夏侯渊。夏侯渊所率乃曹军精锐之旅,黄忠率所部奋力向前推进,他激励士卒,金鼓震天,呐喊声响彻山谷,一战即斩杀夏侯渊,夏侯渊所率军队大败。黄忠被晋升为征西将军。当年,刘备为汉中王,打算起用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刘备说:“黄忠的名望一向未能与关羽、马超等人相提并论,如今让他与关、马等平起平坐。马超、张飞现在附近,都亲闻目睹黄忠的战功,还可以对他们加以解释;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刘备说:“我亲自当面和关羽解释这件事。”于是黄忠取得了与关羽等人相等的职位,被封爵为关内侯。被追谥为“刚侯”。
1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颍上:地名。②游:交游,交往。③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纠:齐襄公之弟,公子小自的异母哥哥。⑤见逐:被赶走。
(1)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任政于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②尝与鲍叔贾
③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④子孙世禄于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4)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这一形象: 。
(5)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鲍叔牙的特点?
【答案】(1)C
(2)被拘禁或被关押;经商或做买卖;以……为耻;享受俸禄
(3)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4)知人善荐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BD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C中的“于”是“向”的意思。故选C。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囚”“耻”“禄”都属于词类活用,“贾”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尝:曾经。穷困: 使动用法,以之贫困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既:已经。进:推荐。身:自己的位置。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尤其是文中管仲的语言进行分析,这篇短文主要叙述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事。从管仲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鲍叔牙是真正了解他的人。鲍叔牙认为管仲有治理国家的才华,于是才把他推荐给齐桓公。据此可知鲍叔牙这一形象可以用“知人善荐”来概括。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既直接描写了鲍叔牙如何推荐管仲,也通过管仲的话表现鲍叔牙知人善荐的特点,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故答案为:⑴ C
⑵被拘禁或被关押;经商或做买卖;以……为耻;享受俸禄
⑶ 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⑷ 知人善荐
⑸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于”的掌握情况。“于”在文言文里可用作动词,往,在。但更多的是作介词用,意思角度:①到,在;②向,对,对于;③自,从;④由于,因为;⑤与,跟;⑥比;⑦被,受。答题时要结合句意判断其用法和意思。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可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语句畅达。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⑸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附参考译文】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经和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是有才干的人。管仲生活贫困,时常欺骗鲍叔牙,鲍叔牙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也不因为这件事发议论。
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会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执掌政事,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分钱财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贫困。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好有坏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当官又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是没遇到好的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还有老母亲。公子纠败了,召忽为公子纠自杀,我被囚遭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感到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在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鲍叔牙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有封地的就达十几代,常常有人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牙能够识别贤人。
三、语言表达
17.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材料: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答案】结论: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理由:本文中的鲁庄公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才取得了胜利;链接材料中的赵王因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导致了失败。
【知识点】材料探究;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和材料内容的探究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找准两者可比的地方进行探究,如本文中的鲁庄公虽然在军事上平庸,但在战中能够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才取得了胜利;链接材料中的赵王因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导致了失败。可以得出结论: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故答案为: 结论: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理由:本文中的鲁庄公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才取得了胜利;链接材料中的赵王因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导致了失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和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熟读文本和材料,从文本和材料中找出相应的内容进行概括,得出结论。阐述理由要围绕相关的内容进行阐述,要言之有理。
18.素养升华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答案】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进攻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点】材料探究;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材料一“ 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 ”(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 犒以十二牛 ”可知,弦高本是商人(位卑)。而“ 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 ”(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这次偷袭计划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全郑国)可知:弦高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财产让秦军撤退,保住郑国。从材料二“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 ”(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可知:卜氏是一位普通人(位卑)而“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 ”可知当时汉正抵抗匈奴入侵,卜氏原意捐出一半的家产资助边事,可知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答案为: 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进攻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要读懂文本,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材料一: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正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材料二: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进犯,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防。皇帝派人问卜式:“(你)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钱来。”
19.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对于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材料一: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据《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认真阅读这两个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 ”。结合这两句话并联系实际可以看出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这种观点是赞同,但也可不赞同,只要阐述的理由令人信服即可。
故答案为: 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6.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jiàn) 牺牲玉帛(bó)
B.遂逐齐师(suí) 下视其辙(zhé)
C.望其旗靡(mǐ) 肉食者谋之(móu)
D.小信未孚(fú) 公将驰之(ch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战(怎么) B.必以信(实情)
C.小大之狱(监狱) D.虽不能察(虽然)
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是( )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C.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划线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公将鼓之 B.公将驰之
C.忠之属也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B.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6.下面的诗文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C.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D.仿佛/傍午的/一点钟声
7.下面的句子,哪种译法最符合课文原意?请将相应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A.(这是忠于君主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B.(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C.(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打一仗。
D.(这是)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这一仗。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齐国军队进犯鲁国。
B.鲁庄公率领军队将迎战齐军。
C.曹刿认为鲁国当政者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D.鲁国的当政者需要听取曹刿的意见。
(2)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条件是(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齐师伐我,公将战。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曹刿论战》选自《 》,旧传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10.课文《曹刿论战》标题中的“论”是“论述”的意思,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的 ,而在记叙曹刿“论” 、 。“战”指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之间的 ,是我国历史上 、 的著名战役之一。标题概括了文章的 。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窑(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公将驰之( )
②彼竭我盈( )
③皆初气过锐( )
④渐就衰竭之故( )
12.翻译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13.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14.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释】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下列各组划线 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益州既定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素非关、马之伦也 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②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5)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颍上:地名。②游:交游,交往。③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纠:齐襄公之弟,公子小自的异母哥哥。⑤见逐:被赶走。
(1)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任政于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②尝与鲍叔贾
③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④子孙世禄于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4)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这一形象: 。
(5)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鲍叔牙的特点?
三、语言表达
17.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材料: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18.素养升华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19.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对于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材料一: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据《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遂”应读su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凭什么”;
B项,解释正确;
C项,“狱”指诉讼事件;
D项,“虽”在句中意思是“即使”。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3.【答案】B
【知识点】曹刿论战;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A项“徧”通“遍”
B没有通假字
C项“曷 ”通“何”
D项“有”通“又”
故答案为B
【点评】判断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要注意结合书上注释,还可以根据句意判断,也可以根据读音判断。
4.【答案】D
【知识点】曹刿论战;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文言虚词的方法。同学们在读各篇文言课文时注意积累常见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例句中,“之”代词,代指曹刿。
A:助词,凑音节;
B:助词,凑音节;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代词,代指失道者。
故答案为D。
【点评】要求学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而”“为”等重点积累,并能结合具体的句子给出正确的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逗号;叹号;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A句最后应为叹号;
B句中的两个分号应为逗号;
C句中的分号应为逗号。
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6.【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文诵读节奏划分。七言绝句的停顿一般为二二三或四三。C项应在“春色”和“浮云”后面停。A、B、D停顿无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古诗词停顿要兼顾意义和音节停顿两个方面。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
7.【答案】B
【知识点】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结合文言词语的含义,然后连接成句即可。
A项“忠”字译得不准确;
C项对“可以”一词译得不准确,误当成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了。
D项“属”字的意思没译出来。
故答案为B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突出重点字词,注意特殊句式。
8.【答案】(1)C
(2)D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由“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得知答案。
(2)由: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于民”的条件。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1)C;(2)D
【点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句、具体语境加以分析。
9.【答案】左传;春秋;左丘明;编年;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后;齐人辙乱、旗靡时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曹刿论战;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理解内容。《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丘明相传著有《左传》、《国语》两部文学巨著。《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齐人三鼓后。开始追击的时机:齐人辙乱、旗靡时。
故答案为:①左传;②春秋;③左丘明;④编年;⑤取信于民;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⑦齐人三鼓后;⑧齐人辙乱、旗靡时。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10.【答案】情况;战略;战术;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主要内容
【知识点】曹刿论战;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曹刿论战》开头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接着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最后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本文的重点是第三部分。因此,本文重点不在记叙战斗的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结合积累可知, “战”指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 因此,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点评】本文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平时积累作答。
【答案】11.驱车追赶;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都;原因,缘故
12.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13.B
14.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知识的迁移,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为常考试题。考生要注意运用翻译的方法,对语句逐字进行理解,要对句子进行梳理,使之通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对选项的说法要回到原位中,进行比照,加以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乙文文言文大意: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只有荀罄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① 句意:鲁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驰:驱车追赶。 ②句意:他们士气衰竭,而我军士气旺盛。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③句意:都是刚开始士气过于旺盛。皆:都、都是④句意:慢慢的士气就衰竭的原因。故:原因、缘故。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词语的准确理解。重点词语:故:所以;逐:追击;气:士气。翻译: 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B:不正确。“将鼓”“将驰”只能说明鲁庄公在军事上没有谋略,由“ 公与之乘 ”可知,鲁庄公礼贤下士;由“ 既克,公问其故 ”可知其知人善任,不耻下问,所以鲁庄公并不是无知的昏君。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度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理解。从曹刿在战后给鲁庄公分析战胜的原因可知, 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 而【乙】文举孙权、诸葛亮失利的原因去,从反面来突出“ 此善于用气者也 ”即 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15.【答案】(1)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B
(3)A
(4)①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②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5)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称谓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文言句的朗读停顿要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其句译为:当年,刘备为汉中王,打算启用黄忠为后将军,所以去停顿为: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本题考察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义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相同,均为”已经或……之后“的意思;B.不同,素:平时/素:白色; C.相同,均为”于是、就“的意思;D.相同,均为”第二年“的意思。故选:B
⑶本题考察学生对文化 常识 的识记能力。A.有误,《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不是升官之人。BCD.正确。
⑷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冠”等。“冠”是位居第一。应译为“ 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第二个句子在解释时一定要注意“闻””悦“。闻,听说。悦,高兴。会解释则句意即通,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⑸本题考察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言行来概括人物特点。从 ”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 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等语句可以看出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
故答案为:⑴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 B
⑶ A
⑷ ①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②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⑸ 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据此分析,该句应断为: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即可。
⑶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⑷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中考时常采用直译,所以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⑸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附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南阳郡人。荆州牧刘表任命他为中郎将,(黄忠)与刘表的侄子刘磐共同镇守长沙郡攸县。到曹操攻占荆州后,(黄忠)受命代行裨将军之职,仍留在原来任所,统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刘备平定南方各郡,黄忠归顺刘备,跟随刘备进入蜀地。(黄忠)在葭萌接受任命,回攻刘璋,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平定益州后,被任命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攻战夏侯渊。夏侯渊所率乃曹军精锐之旅,黄忠率所部奋力向前推进,他激励士卒,金鼓震天,呐喊声响彻山谷,一战即斩杀夏侯渊,夏侯渊所率军队大败。黄忠被晋升为征西将军。当年,刘备为汉中王,打算起用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刘备说:“黄忠的名望一向未能与关羽、马超等人相提并论,如今让他与关、马等平起平坐。马超、张飞现在附近,都亲闻目睹黄忠的战功,还可以对他们加以解释;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刘备说:“我亲自当面和关羽解释这件事。”于是黄忠取得了与关羽等人相等的职位,被封爵为关内侯。被追谥为“刚侯”。
16.【答案】(1)C
(2)被拘禁或被关押;经商或做买卖;以……为耻;享受俸禄
(3)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4)知人善荐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BD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C中的“于”是“向”的意思。故选C。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囚”“耻”“禄”都属于词类活用,“贾”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尝:曾经。穷困: 使动用法,以之贫困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既:已经。进:推荐。身:自己的位置。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尤其是文中管仲的语言进行分析,这篇短文主要叙述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事。从管仲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鲍叔牙是真正了解他的人。鲍叔牙认为管仲有治理国家的才华,于是才把他推荐给齐桓公。据此可知鲍叔牙这一形象可以用“知人善荐”来概括。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既直接描写了鲍叔牙如何推荐管仲,也通过管仲的话表现鲍叔牙知人善荐的特点,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故答案为:⑴ C
⑵被拘禁或被关押;经商或做买卖;以……为耻;享受俸禄
⑶ 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⑷ 知人善荐
⑸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于”的掌握情况。“于”在文言文里可用作动词,往,在。但更多的是作介词用,意思角度:①到,在;②向,对,对于;③自,从;④由于,因为;⑤与,跟;⑥比;⑦被,受。答题时要结合句意判断其用法和意思。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可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语句畅达。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⑸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附参考译文】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经和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是有才干的人。管仲生活贫困,时常欺骗鲍叔牙,鲍叔牙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也不因为这件事发议论。
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会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执掌政事,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分钱财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贫困。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好有坏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当官又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是没遇到好的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还有老母亲。公子纠败了,召忽为公子纠自杀,我被囚遭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感到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在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鲍叔牙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有封地的就达十几代,常常有人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牙能够识别贤人。
17.【答案】结论: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理由:本文中的鲁庄公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才取得了胜利;链接材料中的赵王因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导致了失败。
【知识点】材料探究;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和材料内容的探究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找准两者可比的地方进行探究,如本文中的鲁庄公虽然在军事上平庸,但在战中能够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才取得了胜利;链接材料中的赵王因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导致了失败。可以得出结论: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故答案为: 结论: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理由:本文中的鲁庄公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才取得了胜利;链接材料中的赵王因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导致了失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和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熟读文本和材料,从文本和材料中找出相应的内容进行概括,得出结论。阐述理由要围绕相关的内容进行阐述,要言之有理。
18.【答案】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进攻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点】材料探究;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材料一“ 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 ”(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 犒以十二牛 ”可知,弦高本是商人(位卑)。而“ 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 ”(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这次偷袭计划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全郑国)可知:弦高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财产让秦军撤退,保住郑国。从材料二“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 ”(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可知:卜氏是一位普通人(位卑)而“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 ”可知当时汉正抵抗匈奴入侵,卜氏原意捐出一半的家产资助边事,可知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答案为: 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进攻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要读懂文本,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材料一: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正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材料二: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进犯,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防。皇帝派人问卜式:“(你)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钱来。”
19.【答案】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认真阅读这两个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 ”。结合这两句话并联系实际可以看出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这种观点是赞同,但也可不赞同,只要阐述的理由令人信服即可。
故答案为: 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