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6.23 《 出师表》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出师表)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行阵和睦 háng裨补阙漏 quē
B.以遗陛下 yí妄自菲薄 báo
C.后值倾覆 qīng陟罚藏否 fǒu
D.以光先帝遗德 wěi奖帅三军 shuài
2.( 出师表)为下列句子在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1)何以战?( )
A.用 B.拿、把 C.以致
D.用来 E.因为 F.凭借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A.用 B.拿、把 C.以致
D.用来 E.因为 F.凭借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A.用 B.拿、把 C.以致
D.用来 E.因为 F.凭借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A.用 B.拿、把 C.以致
D.用来 E.因为 F.凭借
(5)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A.用 B.拿、把 C.以致
D.用来 E.因为 F.凭借
3.(人教版 九下 22 出师表)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恢弘志士之气
②有所广益
③恐托付不效
④攘除奸凶
4.(22 出师表)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电。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 出师表)选择正确的翻译(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A.(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B.(陛下)应当诚恳地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C.(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光耀先帝的美德。
6.(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22 出师表)下列对《出师表》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文章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中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7.(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出师表》同步练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再塑生命的人》《爸爸的花落了》《秋天的怀念》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
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
D.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 《名人传》。
8.(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3 出师表)《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个修明政治的主张,即 , , 。其中最重要的是 。
二、阅读理解
(【抖练吧】23出师表 xj)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高祖①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的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9.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②悉以咨之( )
③晓畅军事( )
④战胜而不予人功( )
⑤镇国家,抚百姓( )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1.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汉高祖的取胜与项羽的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汉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汉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 、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12.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异同?
1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30出师表)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节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斟酌损益
③咨诹善道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彰其咎 望其旗靡
D.以伤先帝之明 欲报之于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选文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5)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14.(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3 出师表)阅读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_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因多病辞官,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②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
三、语言表达
15.(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2 出师表)请你就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反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点评。
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八十七至九十回的内容是:建兴三年(225),为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以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赵云、魏延为大将,率蜀兵五十万,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征犯境侵掠的蛮王孟获。经七擒七纵,终使孟获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匍匐帐下,肉袒谢罪,称永不复反。诸葛亮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令其永为洞主。所夺之地,尽皆退还。
16.(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30出师表)诸葛亮,作为一个近乎神话的人物,足智多谋,为了国家尽心竭力,最终劳累而终。在他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理想中的天才。那么你眼中的诸葛亮先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写一写。180字左右。
17.(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2 出师表)少年正是读书时,郴州市某校“亲近文学,走进经典”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你所在的九年级(1)班为分享读书心得,准备组织开展“《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会”。
(1)班委会向同学们征集宣传语,才思敏捷的你写下了这样一条。
(2)老师要求汇报形式灵活多样,聪慧的你参照“示例”设计了这样三种。
示例:“读”三国,朗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
(3)主持人在认真准备开场白,热心肠的你替他拟写了这样一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出师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词的正确读音。B项遗应为:wěi; 薄应为:bó; C项否应为: pǐ; D项遗应为: yí
故答案为A
【点评】辨析字词的正确读音,需要在平时熟读课文,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答案】(1)F
(2)E
(3)C
(4)A
(5)D
【知识点】出师表;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理解.
故答案为:FECAD
【点评】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文言虚词的方法。同学们在读各篇文言课文时注意积累常见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
3.【答案】形容词做动词,发扬光大;形容词做动词,扩大,增多。;动词做名词,托付的事;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知识点】出师表;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①恢弘:宽阔,博广,是一个形容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发扬光大。②广:宽广,是一个形容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扩大。③托付:托别人做某事,是一个动词,这里作名词用,意思是托付的事。④奸凶: 奸诈凶恶 ,是一个形容词,这里作名词用,意思是奸邪凶恶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本题几个词语都属于词类活用。
4.【答案】C
【知识点】出师表;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进行断句即可。注意主谓宾的停顿,文言文里的虚词和关联词多要停顿。ABD停顿正确。C停顿错误,根据句意,这句话应该这样划分: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5.【答案】A
【知识点】出师表;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应注意“诚宜”“光”“遗德”等关键词的理解。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翻译时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尤其要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6.【答案】B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CD理解正确。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是为了劝勉后主赏罚严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7.【答案】A
【知识点】出师表;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要熟练掌握小说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A项有误,《背影》表现父子之情,《再塑生命的人》表现莎莉文老师教海伦的师生情,《爸爸的花落了》表现伟大的父爱,《秋天的怀念》表现母子情深。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8.【答案】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理解性默写;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以此可以得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
故答案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选文,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进行理解提炼概括。
【答案】9.给予;全,都;通 晓,知晓;给予;镇守
10.①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②项羽只有一个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11.C
12.相同之处:①都重视人才;②都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不同之处:诸葛亮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而汉高祖更看重才能。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比较阅读能力。为常考题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对文本要理解,要善于发现和归纳。
【参考译文】乙文文言文大意:
汉高祖刘邦说:“各位列侯及将领,不要对我隐瞒,都要说真话。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轻侮别人,项羽仁义而爱惜别人。但是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与下属共同分享利益。而项羽妒嫉有功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他不授功,攻占了土地也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不断绝运粮通道,我不如萧何。率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要准确把握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① 句意: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遗:给予; ② 句意:都有征询他们的意见。悉:都、全; ③ 句意:了解通晓军事。晓:通晓; ④ 句意:打了胜仗他不授功。予:给予; ⑤ 句意:镇守国家,安抚百姓。镇:镇守。
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句子的句式特点以及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重点词语:举:推举;为:被。翻译:①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②项羽只有一个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温暖,理解文意,对选项的说法要回归原文,找到相应的进行进行理解。C:有误。甲文中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的是“宫中”的事,向宠管理“营中”之事。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文本,把握文意, 找准异同点。相同之处:①都重视人才;②都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不同之处:诸葛亮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而汉高祖更看重才能。
13.【答案】(1)因此;减少;询问
(2)C
(3)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4)C
(5)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注意“损”的理解。
(2)A把;因为。B到;从。C代词,他们的。D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殊遇。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职分:职责本分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4)ABD理解正确。“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辅佐陛下兴复汉室。
(5)结合本文写作目的分析,《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据此可知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故答案为:⑴①因此;②减少;③询问
⑵C
⑶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⑷C
⑸ 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b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14.【答案】(1)B
(2)A
(3)B
(4)D
(5)①(金属)冶炼锻造成器具,人们才把它当作宝贝。②唐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相比,谁更贤能?”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A项,句意为: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狱:案件。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B项,句意为:古代有人使用谤木。谤:提建议。选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C项,句意为:皇帝您想要听自己处理事物的得失,应该让对方畅所欲言。彰:揭示。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D项,句意为:魏征实行仁义,来辅佐朕。 弼: 辅佐。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言虚词做好积累,将其用法结合例句进行整理。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另外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中的“以”是“按照”的意思。
A.以:按照;
B.以:因为;
C.以:用;
D.以:表修饰,不译。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先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①倒装句;②省略句;③判断句;④被动句。然后根据句意进行辨析。
例句的句意是:封事,应该是从谤木传承下来的吧。所以例句是判断句。
A.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
B.句意: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判断句);
C.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倒装句)
D.句意:这个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尽地诉说(自己)所听到的事,(村中人)都感叹惋惜。(省略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C.正确;
D.有误,岑文本认为,诸葛亮才兼将相,不是魏征所能比的。
⑸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为,成为。宝,以……为宝。句意:(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重点词:尝,曾经。孰,谁、哪个。句意: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故答案:①(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故答案为:(1)B
(2)A
(3)B
(4)D
(5)①(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也可以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对几种文言句式了然于胸,并能较好地分辨其用法。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
⑸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中考时常采用直译,所以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附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没有解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处理事情按照实情,人人都心悦诚服。因多病,辞去官职,唐太宗说:“您不见金属在矿山有何珍贵?(金属)冶炼锻造成器物,人们才把它当作宝贝。我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对我)加以磨砺。您虽然患病,还未衰老,怎能让您安适呢?”
当时上密封的奏章(言事)的人很多,有的人上书不切实际,唐太宗厌烦他们。魏征说:“古人设立谤木,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奏章,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应当放任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来揭示自己的得失。说得对,就对朝廷有好处;不对,也无损于朝政。”唐太宗高兴了,对上密奏(言事)的人全都加以抚慰。
唐太宗宴请群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平定天下,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只有魏征而已。”(唐太宗)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俩。唐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相比,谁更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唐太宗说:“魏征施行仁义,来辅佐我,想使我成为尧、舜之君,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与之抗衡。”
15.【答案】诸葛亮正确地处理蜀汉政权与蛮王孟获的关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诸葛亮正确地处理蜀汉政权与蛮王盂获的关系。只要能抓住这一点进行点评即可.
故答案为:诸葛亮正确地处理蜀汉政权与蛮王孟获的关系。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16.【答案】他,是智慧的化身,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欲陷害他的美梦破灭。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经历、事迹及精神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表达对这个人物的看法。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语言要准确、连贯、简洁。如:他,是智慧的化身,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欲陷害他的美梦破灭。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故答案为: 他,是智慧的化身,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欲陷害他的美梦破灭。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点评】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17.【答案】(1)①品三国,论英雄,煮酒缺谁?②这样爱你刚刚好!③读《三国演义》精彩故事,叹浪花淘尽千古英雄。
(2)“评”三国,品评《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
“唱”三国,吟唱《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曲赋。
“演”三国,表演《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情节。
(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会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感受,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滋润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享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感受那份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活动设计;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1)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据此可拟写为: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2)作答本题时,可根据四大名著的内容与主旨设计不同的活动,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
(3)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作答本题时,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意义或内容,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即可。
故答案为:(1)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2)示例:①演三国,体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结
②讲三国,诉说《三国演义》中的奇幻经历
③阅三国,吟诵《三国演义》中的绚丽诗歌
(3)示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会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感受,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滋润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享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感受那份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为某个活动拟写宣传语,所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
本题考查设计活动。为某个主题设计活动,活动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活动内容要有可行性,活动名称格式要与已有名称相一致;
⑶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6.23 《 出师表》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出师表)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行阵和睦 háng裨补阙漏 quē
B.以遗陛下 yí妄自菲薄 báo
C.后值倾覆 qīng陟罚藏否 fǒu
D.以光先帝遗德 wěi奖帅三军 shuài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出师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词的正确读音。B项遗应为:wěi; 薄应为:bó; C项否应为: pǐ; D项遗应为: yí
故答案为A
【点评】辨析字词的正确读音,需要在平时熟读课文,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 出师表)为下列句子在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1)何以战?( )
A.用 B.拿、把 C.以致
D.用来 E.因为 F.凭借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A.用 B.拿、把 C.以致
D.用来 E.因为 F.凭借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A.用 B.拿、把 C.以致
D.用来 E.因为 F.凭借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A.用 B.拿、把 C.以致
D.用来 E.因为 F.凭借
(5)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A.用 B.拿、把 C.以致
D.用来 E.因为 F.凭借
【答案】(1)F
(2)E
(3)C
(4)A
(5)D
【知识点】出师表;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理解.
故答案为:FECAD
【点评】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文言虚词的方法。同学们在读各篇文言课文时注意积累常见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
3.(人教版 九下 22 出师表)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恢弘志士之气
②有所广益
③恐托付不效
④攘除奸凶
【答案】形容词做动词,发扬光大;形容词做动词,扩大,增多。;动词做名词,托付的事;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知识点】出师表;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①恢弘:宽阔,博广,是一个形容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发扬光大。②广:宽广,是一个形容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扩大。③托付:托别人做某事,是一个动词,这里作名词用,意思是托付的事。④奸凶: 奸诈凶恶 ,是一个形容词,这里作名词用,意思是奸邪凶恶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本题几个词语都属于词类活用。
4.(22 出师表)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电。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答案】C
【知识点】出师表;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进行断句即可。注意主谓宾的停顿,文言文里的虚词和关联词多要停顿。ABD停顿正确。C停顿错误,根据句意,这句话应该这样划分: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5.( 出师表)选择正确的翻译(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A.(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B.(陛下)应当诚恳地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C.(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光耀先帝的美德。
【答案】A
【知识点】出师表;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应注意“诚宜”“光”“遗德”等关键词的理解。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翻译时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尤其要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6.(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22 出师表)下列对《出师表》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文章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中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答案】B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CD理解正确。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是为了劝勉后主赏罚严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7.(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出师表》同步练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再塑生命的人》《爸爸的花落了》《秋天的怀念》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
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
D.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 《名人传》。
【答案】A
【知识点】出师表;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要熟练掌握小说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A项有误,《背影》表现父子之情,《再塑生命的人》表现莎莉文老师教海伦的师生情,《爸爸的花落了》表现伟大的父爱,《秋天的怀念》表现母子情深。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8.(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3 出师表)《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个修明政治的主张,即 , , 。其中最重要的是 。
【答案】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理解性默写;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以此可以得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
故答案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选文,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进行理解提炼概括。
二、阅读理解
(【抖练吧】23出师表 xj)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高祖①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的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9.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②悉以咨之( )
③晓畅军事( )
④战胜而不予人功( )
⑤镇国家,抚百姓( )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1.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汉高祖的取胜与项羽的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汉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汉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 、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12.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9.给予;全,都;通 晓,知晓;给予;镇守
10.①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②项羽只有一个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11.C
12.相同之处:①都重视人才;②都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不同之处:诸葛亮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而汉高祖更看重才能。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比较阅读能力。为常考题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对文本要理解,要善于发现和归纳。
【参考译文】乙文文言文大意:
汉高祖刘邦说:“各位列侯及将领,不要对我隐瞒,都要说真话。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轻侮别人,项羽仁义而爱惜别人。但是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与下属共同分享利益。而项羽妒嫉有功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他不授功,攻占了土地也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不断绝运粮通道,我不如萧何。率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要准确把握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① 句意: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遗:给予; ② 句意:都有征询他们的意见。悉:都、全; ③ 句意:了解通晓军事。晓:通晓; ④ 句意:打了胜仗他不授功。予:给予; ⑤ 句意:镇守国家,安抚百姓。镇:镇守。
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句子的句式特点以及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重点词语:举:推举;为:被。翻译:①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②项羽只有一个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温暖,理解文意,对选项的说法要回归原文,找到相应的进行进行理解。C:有误。甲文中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的是“宫中”的事,向宠管理“营中”之事。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文本,把握文意, 找准异同点。相同之处:①都重视人才;②都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不同之处:诸葛亮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而汉高祖更看重才能。
1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30出师表)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节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斟酌损益
③咨诹善道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彰其咎 望其旗靡
D.以伤先帝之明 欲报之于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选文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5)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1)因此;减少;询问
(2)C
(3)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4)C
(5)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注意“损”的理解。
(2)A把;因为。B到;从。C代词,他们的。D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殊遇。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职分:职责本分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4)ABD理解正确。“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辅佐陛下兴复汉室。
(5)结合本文写作目的分析,《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据此可知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故答案为:⑴①因此;②减少;③询问
⑵C
⑶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⑷C
⑸ 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b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14.(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3 出师表)阅读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_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因多病辞官,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②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
【答案】(1)B
(2)A
(3)B
(4)D
(5)①(金属)冶炼锻造成器具,人们才把它当作宝贝。②唐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相比,谁更贤能?”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A项,句意为: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狱:案件。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B项,句意为:古代有人使用谤木。谤:提建议。选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C项,句意为:皇帝您想要听自己处理事物的得失,应该让对方畅所欲言。彰:揭示。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D项,句意为:魏征实行仁义,来辅佐朕。 弼: 辅佐。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言虚词做好积累,将其用法结合例句进行整理。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另外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中的“以”是“按照”的意思。
A.以:按照;
B.以:因为;
C.以:用;
D.以:表修饰,不译。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先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①倒装句;②省略句;③判断句;④被动句。然后根据句意进行辨析。
例句的句意是:封事,应该是从谤木传承下来的吧。所以例句是判断句。
A.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
B.句意: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判断句);
C.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倒装句)
D.句意:这个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尽地诉说(自己)所听到的事,(村中人)都感叹惋惜。(省略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C.正确;
D.有误,岑文本认为,诸葛亮才兼将相,不是魏征所能比的。
⑸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为,成为。宝,以……为宝。句意:(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重点词:尝,曾经。孰,谁、哪个。句意: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故答案:①(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故答案为:(1)B
(2)A
(3)B
(4)D
(5)①(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也可以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对几种文言句式了然于胸,并能较好地分辨其用法。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
⑸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中考时常采用直译,所以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附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没有解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处理事情按照实情,人人都心悦诚服。因多病,辞去官职,唐太宗说:“您不见金属在矿山有何珍贵?(金属)冶炼锻造成器物,人们才把它当作宝贝。我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对我)加以磨砺。您虽然患病,还未衰老,怎能让您安适呢?”
当时上密封的奏章(言事)的人很多,有的人上书不切实际,唐太宗厌烦他们。魏征说:“古人设立谤木,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奏章,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应当放任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来揭示自己的得失。说得对,就对朝廷有好处;不对,也无损于朝政。”唐太宗高兴了,对上密奏(言事)的人全都加以抚慰。
唐太宗宴请群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平定天下,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只有魏征而已。”(唐太宗)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俩。唐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相比,谁更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唐太宗说:“魏征施行仁义,来辅佐我,想使我成为尧、舜之君,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与之抗衡。”
三、语言表达
15.(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2 出师表)请你就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反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点评。
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八十七至九十回的内容是:建兴三年(225),为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以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赵云、魏延为大将,率蜀兵五十万,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征犯境侵掠的蛮王孟获。经七擒七纵,终使孟获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匍匐帐下,肉袒谢罪,称永不复反。诸葛亮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令其永为洞主。所夺之地,尽皆退还。
【答案】诸葛亮正确地处理蜀汉政权与蛮王孟获的关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诸葛亮正确地处理蜀汉政权与蛮王盂获的关系。只要能抓住这一点进行点评即可.
故答案为:诸葛亮正确地处理蜀汉政权与蛮王孟获的关系。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16.(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30出师表)诸葛亮,作为一个近乎神话的人物,足智多谋,为了国家尽心竭力,最终劳累而终。在他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理想中的天才。那么你眼中的诸葛亮先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写一写。180字左右。
【答案】他,是智慧的化身,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欲陷害他的美梦破灭。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经历、事迹及精神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表达对这个人物的看法。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语言要准确、连贯、简洁。如:他,是智慧的化身,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欲陷害他的美梦破灭。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故答案为: 他,是智慧的化身,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欲陷害他的美梦破灭。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点评】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17.(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2 出师表)少年正是读书时,郴州市某校“亲近文学,走进经典”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你所在的九年级(1)班为分享读书心得,准备组织开展“《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会”。
(1)班委会向同学们征集宣传语,才思敏捷的你写下了这样一条。
(2)老师要求汇报形式灵活多样,聪慧的你参照“示例”设计了这样三种。
示例:“读”三国,朗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
(3)主持人在认真准备开场白,热心肠的你替他拟写了这样一段。
【答案】(1)①品三国,论英雄,煮酒缺谁?②这样爱你刚刚好!③读《三国演义》精彩故事,叹浪花淘尽千古英雄。
(2)“评”三国,品评《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
“唱”三国,吟唱《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曲赋。
“演”三国,表演《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情节。
(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会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感受,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滋润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享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感受那份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活动设计;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1)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据此可拟写为: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2)作答本题时,可根据四大名著的内容与主旨设计不同的活动,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
(3)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作答本题时,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意义或内容,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即可。
故答案为:(1)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2)示例:①演三国,体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结
②讲三国,诉说《三国演义》中的奇幻经历
③阅三国,吟诵《三国演义》中的绚丽诗歌
(3)示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会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感受,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滋润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享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感受那份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为某个活动拟写宣传语,所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
本题考查设计活动。为某个主题设计活动,活动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活动内容要有可行性,活动名称格式要与已有名称相一致;
⑶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