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曹刿论战
【教材解读】
《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记录战争的历史典籍中颇具代表性。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等内容,都写得比较详细。
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它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的特殊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的向背,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的用法,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难点:体会曹刿爱国主义精神。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境法。通过故事、图片等,引领学生进入情境;通过对话表演,再现曹刿进见、参战时的情境;通过想象训练,强化学生的句段表达能力。
2.对比分析法。指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并进行对比,从中感受曹刿的精神,理解人物的情怀。
3.合作探究法。本课虽是教读课文,但应该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学法:1.归纳法。积累词汇,进行分类归纳;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进行归纳。
2.表述法。结合曹刿精神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表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1.了解本课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多义词。
2.搜集一些与《左传》有关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能说出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吗?
巨鹿之战、马陵之战、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官渡之战、城濮之战……
长勺之战:齐鲁长勺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期,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二、学习目标
1.能够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理清行文思路。
2.能够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三、了解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四、故事背景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五、字词积累
曹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 bǐ 小惠未徧 biàn
牺牲玉帛bó 弗敢加也fú 小信未孚fú 下视其辙zhé
登轼而望shì 彼竭我盈 jié 望其旗靡mǐ
六、朗读课文
七、【原文呈现】(红色加线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八、疏通文意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师:军队;公:指鲁庄公,鲁国国君。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间:参与。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译 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以:凭、靠;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遍及,普遍。 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加:虚夸,夸大; 信:实情。
译 文: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要报以实情。”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之:指曹刿;鼓之:击鼓进军,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译 文: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
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赶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既:已经; 作:鼓起; 再:第二次; 竭:穷尽。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译 文: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
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九、整体感知
请分别概括各段段意。
1.战前: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2.战中:长勺之战的过程。
3.战后: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十、合作探究一
1.曹刿与鲁庄公战前的对话有几问几答,说明了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同意鲁军进军的原因是什么?(曹刿对三鼓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原句是哪几句?)
明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同意庄公追击齐军?
明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曹刿认为战争中迎战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明确:齐人三鼓之后,彼竭我盈之时。
7.曹刿认为战争中追击敌军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明确:辙乱旗靡之时。
十一、合作探究二
1、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表现他 的“远谋”。
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曹刿有爱国情怀、政治远见、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鲁庄公善于采纳建言,知人善任,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明确:①政治方面:战前他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②军事方面:战中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③战后能够及时总结战斗的经验。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原因?
明确:因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既克,公问其故” 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自然引出下文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6.(统编课后积累拓展)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明确:①有爱国情怀:“公将战,曹刿请见”。
②有政治远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③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7、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明确:“鄙”,具体表现在:
(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缺点:政治无能、军事无知、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唯贤。
8、在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①战前,鲁庄公希望依靠小恩小惠和神灵的保佑取得胜利,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形成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
②战中,鲁庄公“将鼓”“将驰”和曹刿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形成对比,突出表现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从容镇定,善于把握战机;
③战后,鲁庄公“问其故”和曹刿一一分析解答形成对比,突出了鲁庄公的“鄙”、虚心听取意见,反衬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9、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1、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表达方式以_记叙为主,以_议论_为辅。主要运用_对话描写_表现人物。
12、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①写出了曹刿对统治阶级的不信任,决心参与战争;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跌宕起伏;④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人民对统治者不信任。
1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明确: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14、请写出两个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明确: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劲头足的时候一口气把 事情做完。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在多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再衰三竭:形容势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十二、写法探究
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十三、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该文是《左传》中的名篇。
十四、课堂练笔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十五、拓展延伸 名人言战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十六、板书设计
十七、课后小测
【常考名句理解】
(1)《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2)《曹刿论战》中,曹刿直接指出统治者目光短浅的句子是: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4)在《曹刿论战》中,具体描写曹刿小心谨慎地观察敌情的语句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5)《曹刿论战》中表明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曹刿论战》中曹刿向庄公解释可以追击齐军的原因的两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十八、 全国常考设问补充
◎内容理解
1. 曹刿论战“论”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②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③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2.对“齐师伐我”一事,曹刿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2019吉林省卷)
【答案】曹刿积极参与,挺身而出、献计献策;“乡人”置之不理,漠然视之。(围绕曹刿“积极”的态度与“乡人”“消极”的态度回答即可。)
3.文章第一段,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4.文中,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庄公所说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三条,还是特指第三条。说说你的推理。
【答案】示例一: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只做好某个方面还不够,而是要做好方方面面,所以,三条都包括。
示例二: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的举措中最重要的是“必以情”,所以,特别强调的是第三条。
5.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他在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6.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虽然是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其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取得战争胜利。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写作手法
7. 文章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鲁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两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表现出他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的战略机智。
◎对比理解
8.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哪句话?(用原文语句填空)
【答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