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期末检测题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绮窗(qǐ) 城阙(què) 长精神(zhǎng)
B.侧畔(bàn) 着花未(zháo) 贬谪(zhé)
C.歧路(qí) 宦游(huàn) 涨秋池(zhàng)
D.烂柯(kè) 旧时裳(cháng) 潇湘(xiāo)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2分)
人情世故 盛气凌人 苦心孤诣 消声匿迹
笑容可掬 骇人听闻 无病呻吟 煞废苦心
怨天忧人 名副其实 含莘茹苦 心有余悸
错别字
改正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光盘”行动是一家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意在发扬人人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B.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C.世界月球大会上,有关人士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远景规划。
D.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具备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王雷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可谓大方之家!
B.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中,张琴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C.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D.美丽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特长”,所以平凡的你不必自卑,即使是黯然失色的岁月,一样会被你的“特长”映亮。
5.填空。(4分)
(1)《春》描写春花图中虚写的句子是: , 。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唐代诗人 《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 ?”
6.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问题。(8分)
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猕猴!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
(1)这段文字选自《西游记》,作者是 代作家 。(2分)
(2)这两段文字出自《西游记》哪一个情节?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罗刹说的“夺子之仇”是指什么?(6分)
7.综合性学习。(5分)
2013年4月23日是第十八个“世界读书日”。某学校开展了“好读书,读好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材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读透全书。
【材料三】西汉时期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因家里贫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匡衡便在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读书。
【材料四】爱因斯坦读书时,分成三个步骤。他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略读全文。在略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
【材料五】范仲淹青年求学时期,过着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五年间未曾脱衣而眠,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便以水沃面。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
(1)上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两则材料是 、 。(2分)
(2)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3分)
名言: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仿写:一本书像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15分)
三 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溯:
(3)则素湍绿潭 素:
(4)属引凄异 属:
(5)故渔者歌曰 故: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 和 形成照应。(每空限填一字)(2分)
11.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总有一朵花正在为你开放
①都喜欢手上有一朵花。那一朵小花,也许是别人送的,也许只是你自己在山间小径漫步,信手从路旁的草坡上摘下的一朵野菊,把它带进了你的房间。
②不过,自己手上有一朵花的时间好像总是比别人手上有一朵花的时间少,因为“别人”有无数个。姚明曾对他的朋友说:生活能选择吗?永远像现在这样,我羡慕你清闲,你羡慕我有钱。也许不只是姚明和他的朋友,会这样互相羡慕,或是互相欣赏,我们每个人面对身边的人,常常会因对方手上的“那朵花”而心生羡慕,甚至心生妒忌,心生不平之怨:老天爷,怎么好事都落在他的手上!
③姚明的这句话换一个人来看,比方我,我就这么想:有钱的姚明没办法过我这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了,我得感谢老天让我能有如此清闲的一段时光!所以我觉得,姚明可爱的坦白中也有一丝不完全清醒的坦率。上帝是公正而英明的,他一定也在你我手上放有另一朵鲜花,也许我们只是眼睛盯着别人的手,而让自己的那一朵枯萎了。
④我看了许多二战集中营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知晓善恶,同时也让我思索命运。在集中营恶劣的现实生活中,囚徒被剥夺了一切,而党卫军则占有了一切,阳光、食物、水甚至清新的空气。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但是在这个集中营里所有人的梦里,却是两种境遇:囚徒“拥有”希望和明天,这明天和希望是维系他们生命的最好礼物,梦里会有蓝天、草地、鲜花和解放者带来的阳光下的自由呼吸!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得到!而党卫军只有噩梦,是绞架,是审判庭,只要他们活到战争结束,就会经历噩梦中可怕的预言!
⑤真的,当我一次次重温苦难,我就增加了对生活的信心——只要活着,就永远不会被剥夺得一无所有,在手上总会有“一朵花”,只是你和我千万不要忽略了“自己手上的花”,哪怕它只是梦里的自由、铁丝网外面的绿草!当生的希望那么渺茫时,还有比“渴求活着”更有用的东西吗?这就是亲爱的上帝给囚徒们最美的一朵鲜花。
⑥永远不要只会羡慕别人而忘记自己手上还有另外一朵“美丽的花”。相信命运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另一扇窗。一定要为生活找到理由,只要活着,就别让自己手上的那朵花枯萎了,那是命运的赐予。只要关注了手中的这朵花,你的生活就一定会变得不一样!
12.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第③段和第⑤段加点的“一朵鲜花”的含义。(4分)
①上帝是公正而英明的,他一定也在你我手上放有另一朵鲜花。
含义:
②这就是亲爱的上帝给囚徒们最美的一朵鲜花。
含义:
13.品析第⑥段画线句子。(3分)
相信命运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另一扇窗。
1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总有一朵花正在为你开放”意蕴丰富,“总有”“正在”说明: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鲜花”。
B.文章开头从自然界的花写起,过渡到下文,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C.第③段画线句子“姚明可爱的坦白中也有一丝不完全清醒的坦率”,“不完全清醒”指的是姚明没有充分认识到珍视自己“鲜花”的重要性。
D.第④⑤段写集中营的故事,说明:即使卑微的人处在悲惨的境地,也有属于自己的“鲜花”。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一只鸟
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头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叫声清脆悦耳。更重要的是,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令他踯躅不安。
退休后,他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狗儿、养鸟儿也几乎没有什么兴趣。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鸟儿之后,他就莫名其妙地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地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没费多少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便准时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食物。常常就看得走了神,失了态。好在这一切,盲眼老头无法看见。
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对盲眼老头说:“你开个价,把这只鸟卖给我吧。”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也极其诚恳地说。
“我只要你这只!”
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自然是不卖。此后又交谈了几次,老头仍然是那句话:“不卖!”一次次的失望,使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便病倒了。他心里明白是因为什么。
几天以后,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是因为这只鸟儿。他虽然对鸟儿是那样恋恋不舍,还是咬了咬牙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到他家中。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听了这话,他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从床上忽地坐起来,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肯放下。
“老弟,其实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的时候才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么多年……”
“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可他能想象得出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时那种满脸诧异的样子。
“什么?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可是我却判错了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不在岗位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心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泪水扑面而下。泪眼朦胧中他发现,听了这话盲眼老头竟变得木木呆呆,慢慢用手去擦拭那双凹陷下去的眼睛淌出的泪水,但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亲手为其操办后事。就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着看着,不禁心头一震:这不就是那个被错判的阿捷吗……
15.“一只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4分)
16.试对小说中的“退休法官”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4分)
17.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应,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6分)
18.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任选一处并加以赏析。(6分)
三、写作(50分)
19.根据要求作文。
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所熟悉的一个人物,要有感情地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自拟题目,500字左右。
、
七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期末检测题
参考答案
1.A[B.侧畔(pàn),着花未(zhuó);C.涨秋池(zhǎng);D.烂柯(kē)。]
2.消→销 废→费 忧→尤 莘→辛(找出错别字后还应正确书写,这些成语都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同学们要加强平时的积累。)
3.C(A.搭配不当,“习惯”应改为“传统”。B.搭配不当,应删去“和培养”。D.两面对一面,可将“是否”删去。)
4.D(A.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慷慨解囊”。B.首当其冲:处在要冲的位置。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一马当先”或“遥遥领先”。C.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据理力争”。)
5.(1)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2)李商隐 却话巴山夜雨时(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此两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
6.(1)明 吴承恩 (2)“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罗刹(即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曾经与孙悟空结拜过兄弟,所以称她为“嫂嫂”;她的儿子是圣婴大王红孩儿,曾与孙悟空几次交战,后来被观音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所以称“夺子之仇”。(此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掌握情况,同学们要熟悉作者及故事情节,才能答对此题。)
7.(1)材料三 材料五(材料三和材料五重点说的是一种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精神,而不是读书方法。)
(2)示例:(一本书像)一盏灯,指引我们走入别样绚丽的人生旅途。(本题答案不唯一。补写的句子要符合以下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有恰当的喻体;针对喻体能做适当的延伸,第2个分句应符合“……(动词)我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结构。仿写题的解答需把握以下四点。一是修辞运用要一致,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的修辞一致。二是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三是句子的内容、思想倾向、情感等要一致。四是选用恰当的词语,使句子有美感。)
8.(1)断缺 (2)逆流而上 (3)白色 (4)连缀,连续 (5)所以 [(1)“阙”现在写作“缺”,解释时要指出来。(2)“溯”,“逆流而上”的意思。(3)“素”有多个义项,在这儿解释为“白色”。(4)“属”在文中读“zhǔ”,“连缀,连续”的意思。(5)“故”在文中是连词,“所以”的意思。]
9.(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这么快。
(2)水清、树荣(茂盛)、山峻、草茂,的确有很多趣味。[(1)翻译时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解释:虽,即使;乘,骑;奔,名词,奔驰的快马;御,驾;疾,快。(2)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指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良,“确实,实在”的意思。]
10.凄 哀(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描写猿声的句子“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然后找出这句话中描写猿声凄凉悲哀让人“泪沾裳”的词语即可。)
11.山的特点:连绵不断(山多),遮天蔽日(山高)。
水的特点:水势浩大(水大),水流湍急(水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山连绵不断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山遮天蔽日的特点。“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了水流湍急,坐船比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都快。)
12.①自己的优势(长处)②渴求活着(求生的希望和信念)[①中的“一朵鲜花”是在前文讲述姚明和朋友互相羡慕的故事后提出的,结合上下文语境看,这朵鲜花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姚明这个故事,而是针对每个人,那么由此可以概括出其含义是指“自己的优势(长处)”。②中的“一朵鲜花”是在讲述囚徒的故事后,针对苦难谈感悟时提出的,结合上下文语境,可以明确地判断这朵鲜花指“渴求活着”。解答这样的题型,先要根据题目找到设题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该词语的含义。这些含义,有的需要概括,有的可以直接借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所以,找设题点、探究上下文语境,是答好该题的关键两步。]
13.示例: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此处有所失,他处必有所得,天无绝人之路的道理。(本句出现在最后一段,是在结论部分出现的,是很有说服力的哲理句。从修辞角度,该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从内涵上分析,该句阐述了此处有所失,他处必有所得,天无绝人之路的道理。作为赏析题型,可以从多角度对该句子进行剖析,譬如修辞、内涵、结构、作用等,任选其中一两点就可以。该题从结构、作用角度分析不易,所以最好选择修辞、内涵角度进行分析。)
14.B(B项中开头从自然界的花写起,目的是引出下文,以花为意象来阐述每个人都有优势,每个人都要自信,发挥自身优势的道理。所以说“总领全文”是不对的,应该是引起下文。)
15.①线索作用,鸟多次出现,起到了贯穿情节、连接人物的作用;②暗示作用,这只鸟名叫“阿捷”,暗示被错判的年轻人可能是盲眼老人的儿子;③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从本文的故事情节看,盲眼老头养了一只叫“阿捷”的鸟;退休法官不爱养鸟,却想得到这只鸟,得到了鸟却又将其放走;操办老人的后事却意外发现那个叫“阿捷”的被错判的青年竟然是盲眼老头的儿子!整个故事因“一只鸟”而发生、发展,退休法官对鸟的态度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16.(示例)特征:退休法官秉公执法,恪尽职守;勇于悔过,心存良知;具有真诚、善良的人性。现实意义:他是一面镜子,让人反省自己的职业操守;他宝贵的社会良知,给那些麻木、冷漠的人们以警醒;他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是对现实中假恶丑的有力鞭挞。(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评价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退休法官的形象特征可以根据他所做的事、说的话来分析。他极想得到鸟,而得到后却把鸟放了,这一系列的举动表现了他的勇于悔过、心存良知;文中他自责的语言和料理盲眼老头的后事等也表现了他秉公执法、恪尽职守和真诚、善良的人性。评价其现实意义考查的是同学们正确的价值取向,要从社会现实出发,谈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深层思考。)
17.①伏笔:盲眼老人喊鸟名字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令他踯躅不安”。照应:退休老人说明放鸟原因及确认盲眼老头的儿子就是被错判的阿捷。②作用:前后照应,使内容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在设悬和解疑中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此题考查伏笔与照应。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中,前后有两次或两次以上写到某事物,或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就可根据这一点寻找对应词或句子。如第一段“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令他踯躅不安”,为倒数第二段他道出事实真相埋下了伏笔;第一段“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最后一段“就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这不就是那个被错判的阿捷吗……”相互照应。伏笔与照应的作用是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使故事情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18.示例:如“从床上忽地坐起来,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肯放下”。
赏析:描写动作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了“他”无比激动、感动的心情。[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事件的描写。如:“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他虽然对鸟儿是那样恋恋不舍,还是咬了咬牙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到他家中”“从床上忽地坐起来,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肯放下”“泪眼朦胧中他发现,听了这话盲眼老头竟变得木木呆呆,慢慢用手去擦拭那双凹陷下去的眼睛淌出的泪水,但始终没有说一句话”等等。退休法官的形象、盲眼老头的内心都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恰当的细节描写,是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主要作用有:(1)深化主题;(2)刻画人物形象;(3)显示时代背景,描绘典型环境;(4)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故事气氛;(5)表现人物感情。]
19.思路点拨:细节描写指的是现实生活中本不引人注意的细小枝节(动作、情节、景物等)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事件发展、烘托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是优秀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事件更具体,情感更丰富,生活气息更浓郁。
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的一个个细胞。没有了细胞,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例文:
阳光地带
春日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学去了。
放学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了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地呆在晾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我的眼前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她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
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个极不起眼的细节——母亲把孩子的被子移到阳光下,从而使孩子感受到了母爱阳光般的温暖,并 由此联想到平时的许多事情。这些通过对比体现的生活细节,散发着母爱的温馨和仁厚。母爱无言,而处在“阳光地带”的被子像旗帜一样飘扬在孩子心中。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用真挚的感情、朴实的文字来表现母爱,这种爱细密熨帖,暖人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