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检测
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J风雨大作>(其二)]
(5)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表达了思乡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羁旅的思乡之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唐僧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行者连忙接了贬书,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又吩fù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贬书( ) 腮边( ) 吩fù( )
(2)文段中“贤弟”属于敬辞,下面不属于敬辞的一项是( )(3分)
A.家兄 B.令郎 C.海涵 D.贵校
(3)将文段中画线语句改为反问句。(2分)
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文段选自明代作家 (人名)的《 》,文段中孙悟空落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安徽某中学正在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为营造校园读书氛围,校团委小宇准备写两句话作为此次活动的宣传标语,他写出了上句,请你从下面选出一项作为下旬和小宇写的上句构成对偶句( )(3分)
上句:读书放飞梦想
下句:_____________
好读书读好书 B.快乐读书成长
C.品味精彩安徽 D.拼搏成就未来
(2)七年级(1)班准备邀请吴老师做班级“亲近文学,热爱生活”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委。邀请函有几处错误,请你修改。(6分)
①邀请函中画线处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邀请函中有一处语言不得体,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邀请函中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漫画是“和平杯”“读书”漫画大赛获奖作品《好奇》,文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将它选人年级刊物“漫画角”栏目中,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18分)
父亲教会我爱的意义
舒乙
①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
的父亲。
②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离开济南南下武汉,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八岁。一见面,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盲肠,腰直不起来,站在那里两只手一齐压在手杖上。我( )喊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对他,对我,父子俩彼此都是陌生的。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不离书桌,写《四世同堂》。他很少到重庆去,最高兴的时候是朋友来北碚看望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渐渐地,我把听他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 )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孩子们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采取了一种绝对超然的放任自流的态度。他表示赞同的,在我当时看来,几乎都是和玩有关的事情,比如他十分欣赏我对书画有兴趣,对唱歌有兴趣,对参加学生会的社会活动有兴趣。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 )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我个子矮,跟在他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还有那双磨歪了后跟的旧皮鞋。就这样,跟着他的脚印,我走了两年多,直到他去了美国。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我愿跟着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
③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15岁的少年了。他给我从美国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
④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为我高兴。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
⑤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
⑥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吗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
⑦对我的婚事,父亲同样采取了超然的态度,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他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下署“老舍”。这是继矿石标本之后他送给我的第二份礼物,以后,一直挂在我的床前。保存至今,虽然残破不堪,却是我最珍贵的宝贝。
⑧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竞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爱的价值。
(选自《华声文萃》,有删改)
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静静地 怯怯地 紧紧地 B.怯怯地 静静地 紧紧地
C.怯怯地 紧紧地 静静地 D.静静地 紧紧地 怯怯地5.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3分)
事件 内容
初见父亲 父亲对“我’’感到陌生
再见父亲 ①
② 父亲为“我”高兴并专程看“我”
“我”的婚事 ③
6.为什么“我”认为父亲“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父爱、理解、尊重、家庭教育……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的两个词语谈谈你的感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两位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异同。(5分)
链接材料: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节选自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2分)
小区那个鞋匠摊
徐廷华
①许多事留在了春雨秋月里,没了影踪,我对家门口的这个鞋匠摊,却常有着别样的亲切。
②认识他已有十多年了。第一次接触是给我的一双皮鞋后跟钉个掌。那时他年轻,也就三十出点头,头发乌黑发亮,人称他小宋。殊不知他已是有一个五岁娃的父亲了。他和妻子从安徽老家来这个城市谋生,租住在一户人家搭起的狭小的坯子里。只要是无雨晴天,从白雪斑驳的冬季,到青枝绿叶的夏天,他都会早早地在小区沿河的人行“安全岛”放上几张小矮凳,摆起了鞋匠摊。煦阳初照,绿树成荫,鸟雀啁啾,环境倒也不错。在酷热的夏天,他会在鞋摊前撑起一把大大的太阳伞。别看这不起眼的鞋匠摊,生意倒挺好,我每次路过,总能见到几个客户在修鞋。有时天色已很暗了,他还在干活。
③那次钉鞋掌,小宋给我留下一个初始的好印象。他问:“要皮的还是铁钉的?”我说:“随意。’’他打量了我一下,说:“你这年纪,就钉铁钉的吧,虽然走路有点响声,不过显得有精神。”我笑了,心想,他挺会说话的,总以为是他的生意经,收费时却没见他多要。
④以后家里只要鞋出了“问题’’,我都会去找他。图他手艺高、态度好、价格公道。我们渐渐熟悉了,话也就多起来。
⑤一次,我又拎着一双皮鞋去找他。他接下活,望了望,要我傍晚来拿。我刚好也有急事要去办,匆匆离去。夕阳西坠时,我去他鞋摊取鞋,鞋已修好了。趁着这时人少,我们聊起来。
⑥“怎不在老地方了?”
⑦“嗯,这几年建设文明城市,沿河一溜排改建了绿化带,栽了花草,有石凳、石椅,还添了不少运动器具,好让人小憩时锻炼锻炼。社区就给我安排在这儿落地。”
⑧“还住老地方?”
⑨他把鞋交给我,笑了,“娃大了,快中学毕业了,租了间房,宽敞些,比过去好些。”
⑩后来我听周围邻里夸小宋一家,才知道这夫妻俩挺能吃苦,小宋修鞋,从不宰客,厚道得很。他妻子替人家做钟点工,接三四家的活,把人家的家当自己的家,搞得千千净净,还要忙自家的事,
一刻不得闲,真是眼睛一睁,忙到天黑。娃也拉扯大了,也很懂事,帮着他妈妈做家务。
又过了几年,我裤腰的皮带断裂了,想起小宋摊位上有皮带,就过去买一根,也算给他点支持。他帮我选了一根,还替我系上,打量一番,觉得有点松,又在皮带上打了个眼,再系时不紧不松。我很满意,更满意的是他的为人着想。
我们闲聊时,他好像有点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跟我说:忙了大半辈子,上个月买了套二手房,五六十平方米,娃明年就要考大学了,个头长得比自己还高,得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说着,他指着河对岸靠马路边的一幢楼,说那五楼就是他的家,阳光正斜斜地照在阳台上,光灿灿的。
这时又过来一个修鞋的,我望着小宋,他已不再是我当初见到的那个一头乌黑头发的模样了。岁月匆匆,白驹过隙,日子水一样地流过,步入中年的小宋平顶发型下已显露出不少的抬头纹。他修着鞋,修着修着,人就老了;他也修着岁月,修着修着,幸福却溢满在他的沧桑里。这幸福是他创造的,除了他的勤劳、认真、诚信,更多的是来自他的热心、真心、爱心。难怪不起眼的鞋匠摊有那么多的回头客,生意那么红火。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围绕“鞋匠摊”,记叙了“我”与小宋交往的过程,字里行间抒写了人性的真诚与美好。
B.鞋匠摊前总有“回头客”,原因在于摊主手艺高、态度好、价格公道。
C.文中写小宋在酷热的夏天在鞋摊前“撑太阳伞”这一细节,体现了他服务细致、周到。
D.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小宋生活的变化,主要是为了突出他在城市真正扎根了。
10.在“我”和小宋的接触中,小宋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1)说着,他指着河对岸靠马路边的一幢楼,说那五楼就是他的家,阳光正斜斜地照在阳台上,光灿灿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修着鞋,修着修着,人就老了;他也修着岁月,修着修着,幸福却溢满在他的沧桑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⑩段写周围邻里夸奖小宋一家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读完文章,你认为小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5分)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劝学
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
(2)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
(3)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学始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诫子书》和《劝学》在说理时都运用了 的手法,此外《劝学》还善于比喻说理,如以“击石乃有火”比喻“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7.结合《诫子书》和《劝学》一诗,说一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出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5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作。(55分)
成长的道路,总有黑暗,你需要一盏明灯,为你照亮前进的路,为你指引方向。
请以“成长路上的那盏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4)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其不善者而改之 (2)遥怜故园菊 (3)何当共剪西窗烛
(4)尚思为国戍轮台 (5)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2.(1) biǎn sāi 咐 (2)A
(3)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难道敢伤我师父吗?
(4)吴承恩 西游记 三次打死白骨精幻化的人形,却被人妖不分的师父误解和离开师父的不舍
3.(1)D
(2)①将“召开”改为“举行(举办)”②将“请您务必参加”改为“请您参加”(删去“务必”)③称谓“尊敬的吴老师:”要顶格写
(3)示例:画面的主体是一本翻开的书,其中有一页竖起,将这本翻开的书隔成了两半;竖起的这一页书的中间,有一扇关着的门;一个儿童站在门外,他弯着腰顺着门窗朝另一面观望。(言之有理即可)
4.B
5.①父亲把“我”当成独立的大人②“我”高中毕业,留学苏联③父亲尊重“我”并且给予祝福
6.①父亲很爱带“我”去各种地方,但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②父亲没有给“我”写过信,但会常常向他的朋友们提起“我”。③父亲把“我”当成大人对待,却再三关心“我”的车票,关心“我”带的行李。(每点2分,任写两点即可)
7.示例:我选择“尊重”和“家庭教育”。我认为,家庭教育不是家长有意识地向子女灌输自己认为对的思想,而应该立足于平等、爱和尊重。文中的父亲对作者没有过多的干涉,尊重他的选择和兴趣,将作者当成独立的大人平等对待;而作者也愿意待在父亲身边听他说话,跟随父亲了解这个世界。父亲带给作者的爱,让他受益一生。这也使我感受到: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词”1分,“感受”2分。言之有理即可)
8.相同点:都具有自己独到的教育观念(1分)。
不同点:文中的父亲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耐心等待孩子成长(2分);链接材料中的父亲让孩子直面挫折和恐惧,耐心地指导孩子走出恐惧,获得成长(2分)。
D
①刚接触时,他们一家租住在一户人家搭起的狭小的坯子里;②孩子快中学毕业时,他们租了间宽敞的房子;③孩子快考大学时,他买了套二手房。(每点2分)
(1)“光灿灿”形容光亮耀眼,凸显出小宋家阳台在阳光照耀下的美,衬托出小宋买房后的愉悦心情,象征着小宋的生活越来越好。(2)句式整齐(运用对偶、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典雅而有韵味;从“修鞋”到“修岁月”,写出了小宋的年纪逐渐衰老(写出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了修鞋带给他的愉快与幸福(从侧面反映出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①展现出小宋两口子吃苦耐劳、诚信厚道的品质;②通过他人之口,使人物更真实;③邻里对他们的称赞,也为后文中他们日子越过
越好埋下伏笔(做铺垫)。(任写两点即可)
13.小宋是一个热心、吃苦耐劳、诚信厚道的人。
14.(1)达到 (2)增长 (3)疾行,指迅速逝去 (4)最终 (5)才
15.(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2)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16.对比 人学始知道
17.①学习要树立志向;②学习要有淡泊宁静之心;③学习要注重自身实践;④学习要珍惜时间。(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乙参考译文】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栗)不击打(石头)本来就没有烟。人(只有)学习方;能掌握各种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旱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18.【写作指导】
成长路上,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人、事、物很多,而这些影响我们的人、事、物就是“那盏灯”。我们可以直接写“灯”,如爸爸每天等我放学回家而点亮的那盏灯,总是那么准时、那么明亮,因为那是父爱的象征。如果写一件事,可以写自己经过努力取得演讲比赛第一名
的好成绩、自己代表全年级同学在升旗仪式上讲话、自己在学校举行的文艺会演上担任主持人……这些事就像那盏激励自己奋进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