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01 07:3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
课标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课标标准解读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会气温的变化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归纳气温在水平方向分布的规律性
学会阅读等温线图,掌握等温线图的阅读规则
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1-13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长短,对知识的重难点把握较差,所以需要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在课堂中不断地拉动学生、维持课堂纪律。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天气基础知识,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气温的高低和气湿的变化有了较深的体验,故在授课前学生已经对气温有了深刻的体会。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目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较为完好。归纳分析能力仍比较欠缺,需要老师多加引导;记忆力和注意力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老师多加监督。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内的学生学习风格主要有活跃型与沉思型、感悟型和直觉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为适应班级学生的风格,则多以活动为主,材料理解知识为辅。
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
在整个中学地理课程中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气温、等温线的重要基础部分,是为气候、全球气温、植被等挂钩的基础性知识;在本册教材体中位于第三章,是七年级基础地理天气与气候的重要部分之一;在本章教材体系中本节位于第二节,是继多变的天气之后的内容,是在有所铺垫的情况下进行的内容,对后续气候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2、知识结构关联图\思维导图
气温
日/月/年平均气温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相关名词 气温日/年变化
气温日/年较差

温 ①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
的 ②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相同
变 等温线的阅读规则 ③数字越大,温度越高,反之亦然
化 ④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大,反之亦然
与 ⑤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说明形成高温/低温中心
分 ⑥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气温差异
布 气温的分布
①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山地气温递减规律:海拔每下降100m,气温下降0.6℃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
教学重点:气温、气温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概念的掌握
教学难点:等温线的阅读规则,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依据:气温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已有经验已经能够让他们理解其含义,剩余的主要是记忆;等温线对学生来说属于比较抽象的内容,与此相似的还有等高线,对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让学生掌握等温线的阅读规则,便于学生理解和看懂等温线;此外,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也是难点之一,需要用图来进行辅助和记忆理解。
4、可进行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内容的挖掘及补充
过程上用多种多样的气温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法与情感上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充分运用课后习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5、教材的处理
本节课分成了“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个部分。“气温的变化”部分加强对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学习与辨别,对一天的天气变化和海陆气温比较进行教学;“气温的分布”部分教会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掌握等温线图的阅读规则。结合世界平均气温图、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图促进学生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拓展山地气温递减规律。
6、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现有资源条件、常规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课堂生成教学资源的预测等)
现有资源条件:时间:一节课40分钟,视频、音频等条件,希沃白板等多媒体的使用等。
常规教具的使用:希沃白板多媒体的使用、激光笔、扩音器等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使用PowerPoint和希沃白板相结合做课件
课堂生成教学资源的预测:视频记录、说评课和教学反思的记录
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
理解一个区域的气温变化,了解各地气温的不同,明白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2、综合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气温变化的理解,以及相关知识的运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升对气温的理解。同时对等温线的抽象理解,看懂全图。
3、人地观念
气温的变化也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依据气温选择穿衣的厚度、农业的种植等等,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地理实践力
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会运用气温的相关知识,看懂等温线图,让学生在活动与练习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重点:在气温等相关的名词解释上重点强调理解和记忆,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其中穿插练习题以促进理解;在难点等温线的阅读规则,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上,利用气温图,结合知识进行讲授,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学]气温、日/月/年平均气温 [教学]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 [活动]阅读并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活动]读图,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等温线判读 [教学] [教学]山地气温递减规律 结课 [板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导入]我们经常在手机、电话、报纸、电视上听到或者读到气温这个词,在上一节课中模拟了天气预报员,我们播报天气时说到的贵阳多云20到30度,也说到了气温。那你们知道什么是气温吗? 用更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大气的温度” [板书]气温:大气的温度 今天我们进入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学习,请大家翻开书第53页。(让学生勾画定义) [板书]气温:大气的温度 你们知道气温是如何测得的嘛?气温是各气象站是用百叶箱测出来的,这个箱子里放了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等,后面的阅读拓展有的,好奇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看一看。 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通常还会用到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接下来请所有人看图3.10,你们猜猜看,日平均气温怎么计算的呢?(教师引导) 嗯,对,就是用每个时间的气温加起来除多少?除4 好的,现在把图3.10下方的文字齐读一遍,“一天中”预备起 刚刚它提到了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那月平均气温怎么算? 年平均气温呢? 对,这个同学很聪明哈,知道我们刚算完月平均气温。 展示公式,让学生把这两个公式写在空白的地方。 [教学]我发现一个问题,今天早上的时候咱们班xxx穿着绒外套,现在剩一件短袖了你们觉得晚上他会不会再把衣服穿上? 那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吗? 那么,我们把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称作“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呢? 对。我们来看看表示气温日变化与年变化的曲线图。观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嗯,对,有位同学非常聪明,总结得非常到位,是横坐标的不同。我们一起来看,他们的横坐标分别是什么。(提出为什么年变化曲线图的横坐标是月份) 接下来,我们找一位同学来标出,在气温日变化曲线图里,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在哪个时间段。(请其他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标出来) [板书] 日最高气温: 气温日变化 日最低气温: [提问]你们画的和他画的一样吗? 最高温在什么时候?最低温呢? 4点左右是什么时候? 太阳升起来了吗? 那说明最低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对,日出前后。 [板书] 日最高气温:14时 气温日变化 日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现在,一起齐读图3.11上的文字,“一天中”起 那么,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相减可以得到什么(差)? [板书] 气温日较差 [教学]同样的,你们再来读图3.12上方的文字,“一年中”起 [板书] 月最高气温:陆: 气温年变化 海: 月最低气温:陆: 海: [教学]这段文字是不是把月最高气温和月最低气温分了海洋和陆地来说的,提问学生海洋、陆地的最高、最低气温是多少月,补充板书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海洋的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比陆地的晚了一个月,有谁知道为什么吗? 这是因为比热容的不一样,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 月最高平均气温减去月最低平均气温可以得到什么(差)? (提醒学生把读的文字勾画下来) [活动] 让两位学生结合54页表3.2上台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 让其他学生在书上画(注意是平滑的曲线) [活动] 请同学读图回答问题。 [教学] 等温线判读。让学生齐读并观察等温线图,总结规律 [板书]等温线的判读 讲解+总结(并请学生补充第二条笔记,其他勾画好): ①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②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相同;③数字越大,温度越高,反之亦然;④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大,反之亦然;⑤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说明形成高温/低温中心;⑥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气温差异 [过渡]这是一小个区域的等温线分布,那你们想不想看看全球的等温线图?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 [提问]首先,我们来读图例,颜色越粉,代表气温越? 颜色越蓝,代表气温越? 赤道在哪儿?属于低中高纬度哪个纬度? 两极地区呢? 那么,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地区,气温在如何变化? 怎么总结? 教师总结规律一: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要求学生勾画) 并读图(1月、7月)验证 [板书]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度递减 (学生齐读55页最下方文字) [教学] 我们再回过来看看世界1月平均气温图,世界1月,北半球是什么季节? 南半球是什么季节? 这些等温线弯弯曲曲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陆地发生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而海洋发生弯折主要是因为洋流,这个你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发生弯折,也就有了海洋和陆地气温的差异,现在请同学们做两条纬线,找出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差异 世界7月平均气温图同上做法 教师总结规律: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那么反过来,冬季的时候,陆地气温?海洋气温呢? 刚才老师说陆地上等温线发生曲折主要是因为山地地形因素,我们具体来看看。 这是位于赤道上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你们看见了什么?山脚有什么?山地是啥? 这说明了什么? 怎么变化的? 对,现在齐读这段话。 说明山地的气温变化,总结气温递减规律。 [总结]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学生回答] 知道/不知道 空气的温度 翻书 学生勾画 [学生回答] 知道/不知道 学生看图,总结并说出来 4 学生齐读 每天的加起来÷30 每天加起来÷365/每个月的月均温加起来/12 学生抄写公式 会 气温。 年变化 勾画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 温度、横纵坐标、间隔 学生主动上台绘制 学生上台绘制 一样 14点,4点 凌晨 没有 日出前[学生回答] 学生齐读 气温日较差 学生齐读 学生回答海洋和陆地的最高、最低气温是多少月 [学生回答]知道/不知道。 气温年较差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学生上台绘制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齐读并观察 学生记笔记、勾画重点内容 勾画规律 想 高 低 中间,低纬度 最上面、最下面,高纬度 变小/低 学生自由总结 学生勾画 学生齐读 冬季 夏季 知道/不知道 山地、地形···· 学生自行观察并发现规律 低/高 森林、树木、积雪 温度不一样 从山脚到山顶温度降低 贴近学生生活 设计课程导入 给出专业的定义 让学生知道哪些是重点 知识拓展 学生自主思考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总结归纳能力 充分夸奖学生 提升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课堂轻松的氛围 观察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 总结归纳 齐读提升印象 让学生知道重点 区分海洋与陆地 知识拓展 让学生充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观察、总结、发挥学生主体性 引导学生学会看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学会读图 及时回顾知识 总结规律,发现不同 提升学生的兴趣
板书设计/多媒体框架设计(根据内容,结构式图、表均可)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1.气温:大气的温度
2.
日最高气温:14时左右
气温日变化 气温日较差
日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月最高气温:陆:7月
气温年变化 海:8月
月最低气温:陆:1月
海:2月
3.等温线的判读
5.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二.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6.山地气温递减规律:-0.6℃/100m
教学反思
包括1、对照教学目标进行自我评价:
优点:1.走近了学生,比前两节课更关注学生
2.对关键词和重要知识的勾画把握较好
3.读表、读图时有教导和引领
不足:1.对学生的夸奖不够,学生上台来表完的时候没有能及时表扬他
2.在气温的日变化图那儿,学生画完后,应该先看图,再来归纳,再让学生在树上画图
改进措施:1.要尽可能多的从学生的角度设置问题和活动
2.设计活动时,多思考思考前后逻辑顺序
3.要记得多夸夸学生!!
2、再教设计
在教学目标部分,能够记住气温以及与气温相关的概念,如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学会与气温相关的数据的计算,如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知晓最高温、最低温出现的月份,区别陆地与海洋,掌握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山地气温递减规律,学会判读等温线图,记住等温线图的判读规则。
气温作为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可以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与气温相关的概念与计算,突破等温线的判读和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难点,利用活动让学生理解,如何看等温线图、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学习如何辨别风向和风力,在教学方法上多利用活动,多走近学生,让学生更加专注,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教学步骤依旧按照人教版教材进行,时间分配上重点在等温线判读和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这两个部分的难点上,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深入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