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谈创造性思维》课件(共36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谈创造性思维》课件(共36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1 12:29:34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谈创造性思维
1、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小品《卖车》中的一段话
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2、赵本山问:“你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3、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看一看:图中是什么?
从下列图形中,找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因为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因为D是唯一 一 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B
C
A
D
A
B
C
D
因为C是唯一的一个非对称图形
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就是创造性思维
新知导入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 费 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新知讲解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曾发表过《踢醒心灵之心》等著作。人们对罗迦·因格的赞誉之词:“罗迦·费·因格已经赢得全国读者忠心的追随与支持。”“罗迦·费·因格的法则不输给《易经》神奇的技巧!”“展现商业才华。”“他的创意活力无限!”......
词语学习
模式 ( ) 创意 ( ) 机械 ( ) 压榨 ( )
关键 ( ) 素材 ( ) 汲取 ( ) 渊博 ( )
根深蒂固 ( ) 锲而不舍 ( ) 孜孜不倦 ( )
不言而喻 ( ) 持之以恒 ( )
mó chuàng jiè zhà
jiàn sù jí yuān
dì qiè zī
yù héng
汲取:
推敲: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行之有效:
一事无成: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吸取。
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实行起来有成效。
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镂刻。舍,停止。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长久地坚持下去。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本文开头通过图形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 “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4、课文举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电子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5、本文标题是论点吗?
1、作者在本文开头通过图形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
(1)有渊博的知识;
(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4、课文举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电子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标题是论点吗?
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和富有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3):论证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8):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9-12):论述富有创造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区别。
第四部分(13): 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合作探究
文章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生动有趣,这样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A.渊博的知识。
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举了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和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两个例子。能否再举一例类似的事例?
有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喝妻子端上来的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觉得很鲜,很奇怪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于是他以科学家的机敏和兴趣,对海带进行研究,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并给它取了一个雅致的名字——味精。
有人认为创造力只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少数人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同意。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个创造力可以无止境地运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最需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并非我们是否有创造力,而是如何能够发现并发挥他的潜能和创造力,这也是影响自身创造力是否发挥的根本。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实例:
①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
②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
③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的细小想法”开始的。
学了本文后,你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要是你选择的是……”“那么,D又怎样呢 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品味文章的语言
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
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课堂总结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我们的肩上。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ó) 渊博(yuān) 推敲(qiāo)  孜孜不倦(zī) B.汲取(jī) 压榨(zhà) 创意(chuàng) 持之以恒(héng) C.机械(jiè) 路径(jìnɡ) 关键(jiàn) 根深蒂固(dì) D.探求(qiú) 典型(xín) 素材(sù) 锲而不舍(qiè)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D.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凡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C.几千年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至今仍是根深蒂固。 D.武大靖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昆明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C. 据统计,地球上每天大约有2 000万公顷左右的森林被砍伐或毁坏。
D. 《红楼梦》高居“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榜首的主要原因是学界对《红楼梦》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曲折探索太多了造成的。
读课文第7—1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
1.举例说明第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2.分析“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3.第12 、13段文字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请你为第13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拓展提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算出结果。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废纸时,明白了一切。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助手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用火车运砖,每磅要2.5美元,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一个人想出了邮寄的办法,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每个包裹装7块刚好不超重,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转身。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遥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3)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作业布置
1)仔细观察下面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你有哪些联想和想象?请写出两点来。
2)课文中的事实论据言简意赅。请调动你的知识积累,为“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100字左右)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提炼出一条信息。
材料一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中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材料二 据统计,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 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然而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是中国人发明的。
发挥想象,下面的图形会是什么
板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
提出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3、 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3、 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 费 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解题
“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作者论述的对象。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模式 ( ) 创意 ( ) 机械 ( ) 压榨 ( )
关键 ( ) 素材 ( ) 汲取 ( ) 渊博 ( )
根深蒂固 ( ) 锲而不舍 ( ) 孜孜不倦 ( )
不言而喻 ( ) 持之以恒 ( )
解释词语:
汲取:
推敲: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行之有效:
一事无成: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主题: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希望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使自己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新课学习】
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本文开头通过图形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4)课文举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电子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5)本文标题是论点吗?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7)文章结构?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合作探究】
1)文章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
2)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举了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和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两个例子。能否再举一例类似的事例?
4)有人认为创造力只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少数人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6)学了本文后,你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7)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8)品味文章的语言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扩展延伸】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算出结果。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废纸时,明白了一切。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助手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用火车运砖,每磅要2.5美元,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一个人想出了邮寄的办法,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每个包裹装7块刚好不超重,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转身。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遥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3)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ó) 渊博(yuān) 推敲(qiāo)  孜孜不倦(zī)
B.汲取(jī) 压榨(zhà) 创意(chuàng) 持之以恒(héng)
C.机械(jiè) 路径(jìnɡ) 关键(jiàn) 根深蒂固(dì)
D.探求(qiú) 典型(xín) 素材(sù) 锲而不舍(qiè)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D.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凡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C.几千年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至今仍是根深蒂固。
D.武大靖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昆明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C. 据统计,地球上每天大约有2 000万公顷左右的森林被砍伐或毁坏。
D. 《红楼梦》高居“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榜首的主要原因是学界对《红楼梦》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曲折探索太多了造成的。
课内阅读:
读课文第7—1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
1.举例说明第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2.分析“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3.第12 、13段文字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请你为第13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作业布置】
1)仔细观察下面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你有哪些联想和想象?请写出两点来。
2)课文中的事实论据言简意赅。请调动你的知识积累,为“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100字左右)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提炼出一条信息。
材料一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中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材料二 据统计,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 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然而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是中国人发明的。
发挥想象,下面的图形会是什么?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3、 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3、 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 费 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解题
“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作者论述的对象。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模式 ( ) 创意 ( ) 机械 ( ) 压榨 ( )
关键 ( ) 素材 ( ) 汲取 ( ) 渊博 ( )
根深蒂固 ( ) 锲而不舍 ( ) 孜孜不倦 ( )
不言而喻 ( ) 持之以恒 ( )
【答案】
模式(mó) 创意(chuàng) 机械(jiè) 压榨(zhà)
关键(jiàn) 素材(sù) 汲取 (jí) 渊博 (yuān)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 孜孜不倦(zī)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héng)
解释词语:
汲取:
推敲: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行之有效:
一事无成: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答案】
汲取:吸取。
推敲: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行之有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实行起来有成效。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锲而不舍: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镂刻。舍,停止。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主题: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希望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使自己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新课学习】
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本文开头通过图形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答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
【答案】(1)有渊博的知识;
(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答案】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4)课文举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电子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本文标题是论点吗?
【答案】
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首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和富有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7)文章结构?
【答案】
第一部分(1-3):论证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8):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9-12):论述富有创造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区别。
第四部分(13): 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合作探究】
1)文章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
【答案】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生动有趣,这样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2)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
A.渊博的知识。
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举了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和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两个例子。能否再举一例类似的事例?
【答案】有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喝妻子端上来的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觉得很鲜,很奇怪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于是他以科学家的机敏和兴趣,对海带进行研究,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并给它取了一个雅致的名字——味精。
4)有人认为创造力只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少数人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不同意。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个创造力可以无止境地运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最需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并非我们是否有创造力,而是如何能够发现并发挥他的潜能和创造力,这也是影响自身创造力是否发挥的根本。
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答案】“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实例:
①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
②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
③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的细小想法”开始的。
6)学了本文后,你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答案】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7)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要是你选择的是……”“那么,D又怎样呢 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8)品味文章的语言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
①“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③“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
④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扩展延伸】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算出结果。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废纸时,明白了一切。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助手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用火车运砖,每磅要2.5美元,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一个人想出了邮寄的办法,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每个包裹装7块刚好不超重,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转身。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遥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
2)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答案】 A.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B.引用卡耐基的话 C.举例论证 D.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3)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解析】从事例表现的中心与文章的观点是否一致的角度去考虑。
【答案】不能。本文阐述的观点是遇到困难时要换个角度看问题,而所给事例侧重表现勤奋刻苦,所以不能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ó) 渊博(yuān) 推敲(qiāo)  孜孜不倦(zī)
B.汲取(jī) 压榨(zhà) 创意(chuàng) 持之以恒(héng)
C.机械(jiè) 路径(jìnɡ) 关键(jiàn) 根深蒂固(dì)
D.探求(qiú) 典型(xín) 素材(sù) 锲而不舍(qiè)
【答案】A
【解析】【分析】B.“汲”应读作“jí”;C.“械”应读作“xiè”;D.“型”应读作“xíng”。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D.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答案】D
【解析】既应写做:即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凡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C.几千年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至今仍是根深蒂固。
D.武大靖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答案】B
【解析】 “不言而喻”是指不用说就明白了,形容道理很明显。这里用来形容熟知别人的故事不恰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昆明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C. 据统计,地球上每天大约有2 000万公顷左右的森林被砍伐或毁坏。
D. 《红楼梦》高居“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榜首的主要原因是学界对《红楼梦》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曲折探索太多了造成的。
【答案】B
【解析】【分析】A.两面对一面,应在“实现”前加“能否”或将“兴衰”改为“兴盛”;C.语义重复,删去“大约”或“左右”;D.句式杂糅,删去“造成的”或“的主要原因”。
课内阅读:
读课文第7—1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
1.举例说明第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答案】
第段列举了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组合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使用的是举例论证。
2.分析“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答案】“在大多数情况下”,而不是说“在所有情况下”“在全部时候”,“大多数”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第12 、13段文字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任何人都有创造力,要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4.请你为第13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灵感,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瓦特看到一壶水滚沸,产生灵感而发明了蒸汽机。
【作业布置】
1)仔细观察下面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你有哪些联想和想象?请写出两点来。
【答案】示例:①我想起了“互联网”中的“互”字,“互”的上下两笔以中国毛笔书法来表现,既点明互联网的主题,又给人空间上的视觉张力感;②标志的整体形状像一只眼睛,让人感觉互联网好像人的第三只眼睛,通过互联网这只眼睛,人们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
2)课文中的事实论据言简意赅。请调动你的知识积累,为“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有一次,伽利略在大教堂祈祷的时候,教堂顶上悬挂的一盏油灯的挂灯链条不断晃动的声音打扰了他,引起了他的思考,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因此,他立刻回家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最后发现了钟摆规律。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提炼出一条信息。
材料一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中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材料二 据统计,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 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然而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是中国人发明的。
【答案】中国学生学习成绩突出,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4)发挥想象,下面的图形会是什么?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谈创造性思维 单元 5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 费 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曾发表过《踢醒心灵之心》等著作。人们对罗迦·因格的赞誉之词:“罗迦·费·因格已经赢得全国读者忠心的追随与支持。”“罗迦·费·因格的法则不输给《易经》神奇的技巧!”“展现商业才华。”“他的创意活力无限!”......等。 词语学习:模式(mó) 创意(chuàng) 机械(jiè) 压榨(zhà) 关键(jiàn) 素材(sù) 汲取 (jí) 渊博 (yuān)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 孜孜不倦(zī)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héng)汲取:吸取。推敲: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行之有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实行起来有成效。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锲而不舍: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镂刻。舍,停止。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新课学习:读课文,思考:1、作者在本文开头通过图形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 (1)有渊博的知识; (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4、课文举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电子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标题是论点吗?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首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和富有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结构:第一部分(1-3):论证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第二部分(4-8):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第三部分(9-12):论述富有创造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区别。第四部分(13): 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合作探究】文章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生动有趣,这样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A.渊博的知识。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C.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举了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和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两个例子。能否再举一例类似的事例?有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喝妻子端上来的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觉得很鲜,很奇怪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于是他以科学家的机敏和兴趣,对海带进行研究,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并给它取了一个雅致的名字——味精。有人认为创造力只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少数人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同意。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个创造力可以无止境地运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最需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并非我们是否有创造力,而是如何能够发现并发挥他的潜能和创造力,这也是影响自身创造力是否发挥的根本。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实例:①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 ②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 ③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的细小想法”开始的。学了本文后,你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要是你选择的是……”“那么,D又怎样呢 这是唯一……”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品味文章的语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①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读读笔记读读写写注音释义读课文勾画概括笔记笔记读读思考读,说注意用词首先然后最后 明确目标目标4目标1目标2目标1目标2目标2目标2
选择题:1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ó) 渊博(yuān) 推敲(qiāo)  孜孜不倦(zī)
B.汲取(jī) 压榨(zhà) 创意(chuàng) 持之以恒(héng)
C.机械(jiè) 路径(jìnɡ) 关键(jiàn) 根深蒂固(dì)
D.探求(qiú) 典型(xín) 素材(sù) 锲而不舍(qiè)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C.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D.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凡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C.几千年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至今仍是根深蒂固。
D.武大靖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昆明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C. 据统计,地球上每天大约有2 000万公顷左右的森林被砍伐或毁坏。 D. 《红楼梦》高居“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榜首的主要原因是学界对《红楼梦》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曲折探索太多了造成的。课内阅读:读课文第7—1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1.举例说明第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3.第12 、13段文字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请你为第13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扩展延伸】 学会转身董建昌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算出结果。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废纸时,明白了一切。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助手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用火车运砖,每磅要2.5美元,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一个人想出了邮寄的办法,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每个包裹装7块刚好不超重,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转身。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遥远。(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3)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我们的肩上。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