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3秋)高中历史 825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学案+课件+练习(打包4套) 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3秋)高中历史 825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学案+课件+练习(打包4套) 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24 14:30:16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分层达标训练 8.25 两极世界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基础达标】
1.“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为此采取的措施有(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发动越南战争 D.建立北约
2.(2012·南昌高一检测)右图为20世纪后期
苏联的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此漫画寓
意在于( )
A.批评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
B.讥讽美国的“冷战”政策
C.揭露美国的和平演变阴谋
D.提倡美苏和平共处
3.“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约 D.成立经互会
4.(2012·台州高一检测)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铁幕演说”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5.(2012·商丘高一检测)肯尼迪总统曾在一次演讲中评价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它的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它是( )
A.三八线 B.北纬17度线
C.柏林墙 D.马其诺防线
6.“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它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
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②越南战争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朝鲜战争
A.①② B.③ C.①③④ D.①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和日本衰落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2.(2012·广州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形成
B.掀起了第一次“冷战”高潮
C.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D.促使朝鲜战争的爆发
3.(2012·烟台模拟)它 “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它”是指( )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越南战争
4.(2012·广州高一检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评论马歇尔计划说:“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段话表明马歇尔计划( )
A.包含军事援助的内容
B.为遏制苏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揭开了“冷战”序幕
D.转变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该文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6.(2012·南京模拟)下图为朝鲜半岛分界线的一座标志牌,该分界线的产生
( )
A.意味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标志着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
C.推动了美苏“冷战”局面的升级
D.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根据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
(3)“冷战”持续40多年,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
——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认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们在哪一历史要素上有相同的记录?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材料二、三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这种不同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怎样的突出特点?
(3)假如历史兴趣小组利用上述材料研究该历史事件,从史料收集角度看,存在怎样的不足之处?
答案解析
【基础达标】
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向世人表明了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内政,充当世界警察,这与材料中所述是相吻合的。
2.【解析】选B。漫画反映的是美苏对峙时期,苏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讥讽,故选B项。A、C两项是美国“冷战”政策的某一表现,说法片面;D项说法错误。
3.【解析】选B。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可知,与此相关的措施是美国在西欧实行的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A项是美国在政治上的政策,不符合题意;C项是军事上的措施;D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采取的对策,也不符合题意。
4.【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的“苏联”“经济方式”等关键词,由此判断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美国“冷战”中的马歇尔计划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即成立经互会,故答案选B项。A项是揭开“冷战”的序幕,不是苏联对抗措施,C项是军事措施,D项是政治措施。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为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势力入侵,修筑了封锁线——柏林墙,柏林墙的修建,阻止了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来往,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6.【解析】选B。对抗与妥协,处于战争边缘而不爆发战争,这是“冷战”的基本特点,③体现了这一特点。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是热战而不是“冷战”,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体现不出材料所要表达的内容,故①②④不选。
【能力提升】
1.【解析】选D。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A项从时间上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致力于战后重建;亚非拉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不足以重建世界,排除B项;C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重建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是战后世界重建的主要原因,故选D。
2.【解析】选C。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他的演讲”可判断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从美国指出“最恐怖的战争”,苏联斯大林指出是“号召同苏联战争”可分析此事件带来的影响是揭开了“冷战”序幕。A是指杜鲁门的国会咨文,排除;B、D均与此事件无直接联系。
【规律方法】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军事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事实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划分的势力范围。由于兵戎相见并不符合美苏双方的根本利益,也为身受世界大战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反对,因此在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经济格局分化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的“冷战”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变式备选】美苏是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体现为( )
A.对抗→合作→对抗
B.对抗→对抗→战略伙伴
C.合作→对抗→战略合作
D.对抗→合作→深度合作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能力。苏联建国后,美国仇视、打击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国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走向对峙。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从题干材料中“‘遏制’共产主义”“制造商、出口商”等关键信息可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
4.【解析】选B。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的计划,其目的是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控制西欧,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故正确选项为B。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故排除C。A、 D两项与史实不符。
5.【解析】选C。关键注意题干中的“长时期的和平”,这说明“冷战”带来的积极影响是较长时间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出现和平局面,故选C。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B项说法错误,“冷战”阴影下存在朝鲜战争等热战现象;D项说法错误,美苏国家利益矛盾是两极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6.【解析】选D。1945年日本投降后,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大国美国和苏联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图片即是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第(1)题归纳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即可回答美国“冷战”表现。第(2)题分析美苏“冷战”的原因,实质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第(3)题分析“冷战”影响,注意全面归纳。
答案:(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柏林危机、组建北约。
(2)原因:法西斯被打败,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确立全球称霸战略;苏联扩展势力范围,美国视其为称霸的主要障碍。实质:美苏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3)世界虽然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但是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8.【解析】第(1)题,注意“1950年6月25日”这一时间信息在三则材料中都出现了,而且都涉及到南北朝鲜之间的战争,由此可得答案。第(2)题要注意材料中“归咎于苏联”“美国预谋”“美国的支持”等信息。第(3)题,依靠研究历史时收集史料的经验回答。
答案:(1)朝鲜战争(或朝鲜战争的爆发)。战争爆发的时间。
(2)不同:材料一认为是苏联人策划了这一进攻;材料二、三认为,南朝鲜军队在美国的支持或预谋下发动内战。
特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答美苏“冷战”、美苏对抗也可)。
(3)缺陷:缺少当事方(朝鲜和韩国)观点的相关史料,缺少与该事件相关的原始史料。
课件21张PPT。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召开雅尔塔会议,美、英、苏三国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形成的历史条件:
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形成美苏以实力相抗衡的局面。影响: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法西斯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占领,殖民地被剥夺,丧失全部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英国在战争中损失兵力120万,消耗资金250万英镑,外贸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海外投资也大部分变卖,战争结束时,国债高达237万英镑。法国在战争中损失一亿四千万法郎,相当于战前三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材料一 二战之后的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地拥有近500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还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在战后初期总兵力接近美国,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作战飞机的年产量达四万架,苏军驻扎在欧亚许多地区。在战争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材料二 斯大林与记者的谈话反映了盟国这期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反映了盟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两国的矛盾日益加剧,直接导致了“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苏“冷战”的开始。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
杜鲁门主义指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霸权主义政策。它的实质是:干涉别国内政,从而实现美国的霸权。 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冷战”的含义 指二战后至苏联解体之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表现 政治: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北约组织的成立 马歇尔计划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表面强调:不反对任何国家,而是反对贫困、饥饿和混乱,促使欧洲“自由制度”得以继续存在。但是其真实目的在于,以比较隐蔽的手段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为名,行控制欧洲之实,以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到2007年10月止,北约组织共有26个成员国★“冷战”的含义 指二战后至苏联解体之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
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表现 政治: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北约组织的成立苏联的应对措施 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组成华沙条约组织★“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后修建的柏林墙 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朝鲜分裂: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二战后,北纬38度线成为朝韩军事分界线。它全长240多公里,既是冷战的产物,也是朝韩分裂的象征。 2007年卢武铉作为韩国总统首次步行通过朝韩军事分界线,进入朝鲜与金正日亲切握手,意义重大。韩国政府认为,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是朝韩在和平、和解、合作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3、越南战争,美国惨败,其殖民统治受阻2、朝鲜分裂: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越南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占领了法国殖民地越南。二战后,日本战败,法国重返越南,占领南部。而北部人民则在越南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击殖民者。1954年,法国被迫撤出。美国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越南的陷落会导致一系列国家落入共产党之手,于是乘虚而入,发动了侵越战争(1961——1973),先是排挤法国,扶植南越发动特种战争(提供军事援助,派遣顾问),后来又发动局部战争(直接派遣侵略军),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兵.★“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3、越南战争,美国惨败,其殖民统治受阻4、古巴导弹危机,其结果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2、朝鲜分裂: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美苏“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1)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所取代。
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相互抗争,“冷战”和“热战”交替并用,世界并不太平,但也没有发生世界大战。“铁幕”的背后充满潜在的危机,此局面维持至八十年代末,一直到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 课堂小结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指导思想:以一本必修为主,联系其它两本必修和本必修涉及的选修内容,以人教版为主综合岳麓版、人民版,在联系中加深理解。
2.过程与方法:记忆基本要点;交流基本看法;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广泛联系,注意发展的变化的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峙并存。
【预习案】记忆理解基本史实,岳麓版、人民版、选修可记可不记。
1.雅尔塔体系。背景,二战,反法西斯;华盛顿26国会议《联合国家宣言》、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内容,制裁法西斯【军事占领、强制民主化改革、审判战犯】,重划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战败国殖民地托管。评价,实质是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特点,两极格局,既有对抗【冷战】又有合作;实力大体相当,遏制了世界大战爆发;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科技发展;对抗导致局部战争,国际关系不平等,大国强权政治;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瓦解。
2.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并存。特点,两种政治制度、军事集团、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对立。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分化,中苏关系破裂,法国带头反对美国。
3.冷战。原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两极之间除直接战争之外的对抗和竞争,形式有包围封锁禁运、颠覆、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
4.1945-1965年国际关系。
1】1945年10月成立联合国。
2】制裁战败国。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纽伦堡审判战犯,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美国占领日本,东京审判,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3】冷战开始。1946年丘吉尔富尔顿演说拉开冷战序幕;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实践;1948年美国扶植成立韩国,苏联支持成立朝鲜;1949年美国支持成立西德,苏联支持成立东德;1949年成立北约遏制社会主义;1949年苏联等国成立经互会对抗欧洲复兴计划;1955年苏联等国成立华约对抗北约。
4】局部热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干预;中国1950-1953年抗美援朝。二战后法国1945-1954年侵略印度支那,越南抗击法国,法国被迫撤出;1961-1973年美国侵越。
5】美苏争霸。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6】两极之间的合作。制裁法西斯;建立联合国;1954年日内瓦会议解决越难问题等。
5.地图阅读。在地图册找出,1】两大军事集团总部所在地、成员国家;2】两个德国成立,表明成立年代;3】标明韩国、朝鲜成立时间; 4】标明古巴导弹危机时间。
6.岳麓版、人民版。1】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2】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第一个高潮。3】美国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4】越南战争。
【知识链接】
7.记忆世界1945-1965年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表格
政治
经济
国际关系【选修三】
文化
1】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中国人民民主制度建立;
2】亚非民族独立国家日益增多
1】计划经济模式推广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经济恢复、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经济恢复52、过渡到社会主义56、计划经济形成、大跃进58、经济困难59-61;
2】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罗斯福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出现50-60年代高增长;
3】民族经济多用混合模式
1】中东问题形成47、56;
2】印巴矛盾形成47、65;
3】世界保卫和平大会49;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45;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47;
6】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51,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57;
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原子弹45、美国电子计算机46、苏联人造卫星57、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65;[
2】现代主义文艺,《老人与海》51、《等待戈多》52、《百年孤独》66,《围着时钟摇吧》55,宽银幕52、立体声57
14.根据上表和所学知识说明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与合作。
1】对立。政治制度对立,苏联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美国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对立,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军事集团对立,美国组织北约,苏联组织华约对抗;德国分裂,美国支持成立西德,苏联支持成立东德;朝鲜半岛分裂,美国支持成立韩国,苏联支持成立朝鲜,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干涉企图消灭朝鲜,中国抗美援朝保卫社会主义;越南战争,美国支持南越,中国、苏联支持北越;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进行和平演变。总之,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全面对立。
2】合作。成立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制裁法西斯,防止再次爆发世界大战;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制度,遏制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反对殖民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遏制局部战争。总之,在对抗的同时也有合作,体现两大制度的对峙并存。
【探究案】材料阅读与分析,A层同学需认真研究,B层同学可以选做。
英国向美国国务院发出照会,声称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使英国在【1947年】3月31日以后无法继续向希腊、土耳其提供援助。鉴于希土两国面临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以及两国战略上的重要地位,英国认为,西方国家决不能眼看它们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要求美国立即接过援助希土的担子。
——《国际关系史》第七卷
15.概括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采取的相应对策。
1】信息。英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希腊、土耳其面临苏联严重威胁。
2】美国对策。提出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克服严重经济困难、复兴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提出杜鲁门主义,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增强两国政府力量,遏制社会主义势力的扩展。
【我的疑问】
【本课测评】近三年高考题,模仿第一题审题。从高考题归纳,命题人的倾向是什么?
1.(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2.(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7)“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
3.(2011年福建省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4.(2011年广东省文综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5.(2011年山东省文综16)1964年4越,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6.(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2)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年份
1958
1963
1967
1972
1976
自民党议席
287
283
277
271
249
在野党议席
180
184
209
220
262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7.(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23题)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 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 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8.(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8题)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9.(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2题)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10.(2010高考广东文综22题)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时
A .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域
B .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场
C .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具
D .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11.(2009年海南高考21题)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 矿业资源互补 B. 人力资源共享
C 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12.(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3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13.(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20题)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 B. 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