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分层达标训练 8.26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Word版含解析
【基础达标】
1.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在演讲中说:“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他认为法德合作( )
A.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标志着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D.奠定了西欧联合的基础
2. (2011·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67年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建立了(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欧洲共同体
C.欧洲联盟 D.联合国
3.(2012·东莞高一检测)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一次演说中说:“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他们”指的是( )
A.俄国和东欧各国 B.日本和西欧各国
C.中国和东南亚各国 D.德国和拉丁美洲
4.(2012·石家庄高一检测)1988年1月1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日本有责任应该主动地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发挥最大的力量。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日本( )
A.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B.继续追随美国
C.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试图称霸世界
5.(2011·河南学业水平测试)某同学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问题,可以作为其论据的有( )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洲加强政治联合
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2012·忻州高一检测)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针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
A.科学技术交流 B.人力资源共享
C.消除贸易壁垒 D.矿业资源互补
2.(2012·揭阳模拟)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下列表述能证明雨果预言的是
( )
A.工业革命使欧洲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B.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欧共体的成立
D.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3.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够在曾经被原子弹摧毁的战争废墟中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的主要原因是( )
①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②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③美国大力扶植
④重视科技和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956年12月18日,日本正式加入联合国,成为联合国第77个成员国。加入联合国使日本“国际上的地位迎来了战后外交史上最大的转机”,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日本的行动表明了其正在谋求国际地位的上升
B.日本国际地位提高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C.日本正在成为国际秩序的受益国
D.日本该行动表明了政治上不再追随美国
5.(2012·莆田高一检测)1961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就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多边外交” D.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6.(2012·黄冈高一检测)日本内阁2011年2月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已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最主要得益于(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D.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
7.(2012·潍坊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冒险和混乱。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三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1)材料一中马歇尔声称“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有哪些?
(3)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
【基础达标】
1.【解析】选D。“一个欧洲”的出现,关键在于法德的合作,这是西欧联合的基础,故选D。A项错在“形成”;B项错在“消除”;C项错在“形成”。
2. 【解析】选B。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故选B。A、D两项与欧共体无关,排除;C项从时间上排除。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实力强大,西欧、日本受控于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日本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4.【解析】选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日本宣称要在世界事务中负有更多的责任,即表明了这一点。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当今世界随着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等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日益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②③④符合要求。
(2012·龙岩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导致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不包括( )
A.欧洲共同体形成
B.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C.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可分析得出“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应该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个力量的兴起,即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的兴起。而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违背史实,说法错误。故选D。
【能力提升】
1.【解析】选D。题干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材料信息舒曼强调“在物质上不再可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与题意不相符,D正确。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67年欧共体成立,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政策,加强政治上的联合,印证了雨果的预言。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针对西欧实施的,与日本无关,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C。
4.【解析】选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在政治上实行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故D项不符合史实。
5.【解析】选D。由时间“1961年”“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可知是不结盟运动,奉行的是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故选D。A是万隆会议提出的;B、C是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皆排除。
【规律方法】不结盟运动的特点
(1)队伍和影响扩大十分迅速。
(2)斗争矛头由初期针对新老殖民主义转向集中反对霸权主义。
(3)斗争范围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到经济领域。
【变式备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重大作用不包括( )
A.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B.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C.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D.推动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解析】选C。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不包括”,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行动纲领,不是历史作用,故选C。A、B、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
6.【解析】选A。1978年,中国开始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故选A项。 B项是外部条件,不起主要作用。C项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D项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
7.【解析】第(1)题要结合战后国际关系来反对马歇尔的话。第(2)题要从中国、日本、西欧等力量的崛起组织答案。第(3)题先回答出观点,然后结合欧盟的发展及作用回答理由。
答案:(1)不同意。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遏制”共产主义,有明显的反苏反共色彩。
(2)中国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观点一:同意。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欧盟各国的分歧和矛盾仍然存在,“欧洲合众国”的形成仍然任重道远。
观点二:不同意。欧洲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虽然还不能起到支配整个欧盟的作用,但是他们的产生无疑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观点三:辩证看待。理由综合观点一、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和苏联两国力量的巨大增长,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局具有重大意义。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世界政治上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欧洲国家,似乎降到了无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和苏俄已经成为超级大国,它们的地位在战后年代里由于核武器的发展越来越巩固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以上材料均摘自《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
(2)在材料二中,作者为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提出了什么主张?列举史实说明作者的主张是否得到了实现?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欧洲的联合将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回答两极格局,其成因从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力量对比等方面总结。第(2)题回答欧共体形成的目的和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件。第(3)题中的原因从国际地位和生产力发展角度回答,影响方面除了国际地位和实力的发展,还要点出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征: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格局。原因:美苏两国实力的增强且掌握了核武器;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优势地位。
(2)主张:欧洲只有联合才能避免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得到了实现。1951年欧洲六国宣布建立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等。
(3)原因:欧洲国际地位的下降;20世纪50年代,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在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