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好的故事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 好的故事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1 12:0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26 好的故事
学习目标
会写“搁、综、澄”等13个字,知道“预告、烟雾”等词语,并能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习课文的阅读方法,知道“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体会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写作背景
《好的故事》作者是鲁迅,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作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在那艰难的情况下,鲁迅非常向往美好的未来,光明的未来。
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感觉本篇课文难读?
齐读课后习题1。
勾画课后习题1中关键的词句“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在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他们的意思”。
我们勾画出来的就是阅读的方法,今后我们在预习课文时不能只读一遍,要多读几遍才能读得通顺。同时,这里也告诉我们,学习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齐读课后习题2和3,明确学习任务。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后习题2: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好的故事”就是什么呢?
鲁迅先生的一个梦
3.本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呢?哪几个段是写“好的故事”?
4.第3到9自然段写的是好的故事这个梦境,那么前面两个段和后面三个段写的是什么呢?
前两个段是睡着前也就是现实,后面的三个段是醒来后也是现实。
本文的结构就可以归纳为:
现实(1-2)——梦境(3-9)——现实(9-12)
5.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昏沉的夜”
首尾呼应
三、品读课文,理解课文
1.读1.2自然段
第一部分段意:“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
2.读第3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这个句子是一个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读第4自然段,勾画句子“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这一段中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句: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4.想一想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也就是说,都梦见了什么?
文中:“我仿佛记得……一同荡漾。”
数一数这里写到了几种景物,这些是什么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语言简洁,有画面感,写出了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这一段中还有没有用到修辞手法的句子?
比喻:“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5.除了5自然段中还有哪里有梦中景物?
第7自然段。
6.思考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农村,鲁迅的故乡浙江也就是江南水乡的景色。
“茅屋,狗,塔……白云织入村女中……”这描绘的是景物在水里的倒影交织的景象。
7.观察这个句子,“这时是泼剌奔逬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有什么特征呢?
前一句的结尾是后一句的开头。
仿写练习,说一说有这样特征的句子
8.观察第8自然段的第一句“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你有什么发现?
照应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前后照应。
9.归纳第二部分段意:
“我”在梦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10.快速默读第三部分,归纳第三部分段意:
“我”被惊醒,梦中“好的故事”消失了。
读第11自然段,读完以后,你知道鲁迅先生想做什么了吗?
想把梦写下来。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好的故事”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昏沉的夜”:运用象征手法,指鲁迅写作时在夜晚,也暗指当时社会黑暗。
四、归纳概括
《好的故事》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开头和结尾都写“昏沉的夜”,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消极的情绪,中间描绘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开朗的心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升华理解
1.读“阅读链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勾画关键词句“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昏沉的夜,表现了作者的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的追求美好的事物,眷恋故乡的景物。”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