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了解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并理解其原因,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2、阅读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大生纱厂的兴衰来探究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并联系相关政治背景,归纳其原因;
3、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树立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学习目标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历程——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
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历程——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①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许多人走“实业救国”道路。
张謇(清末状元)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历程——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大生纱厂
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首个博物馆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等。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历程——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①内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
②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历程——再度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1.发展历程——在夹缝中生存: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原因: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优秀企业家代表:
荣宗敬(1873年—1938年2月10日),名宗锦,字宗敬,江苏省无锡荣巷人。荣德生之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荣毅仁之伯父,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早年经营过钱庄业,从1901年起,与荣德生等人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创办保兴面粉厂,福兴面粉公司(一、二、三厂),申新纺织厂(一至九厂),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1928年,任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校董。著有《实业救国刍议》等书。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面粉和棉纱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荣氏企业陷入困境。抗战后,荣氏家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的水平。
荣德生(1875年8月4日-1952年7月29日),名宗铨,字德生,号乐农氏居士,江苏无锡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之父,民族工业巨擘荣宗敬之胞弟,是中国民族资本家,慈善家、民族实业家,著《乐农氏纪事》。荣德生从事于纺织、面粉、机器等工业垂60年,历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压迫,享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美誉。曾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国民政府工商部参议等职。
荣氏兄弟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优秀企业家代表:
卢作孚、侯德榜
卢作孚(1893-1952)
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卢作孚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建国初期,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4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且在几个方面都各有成就。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因服用过量安眠药物不幸逝世。
侯德榜(1890 ~ 1974年)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出生于福建省候官县,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化学家。侯德榜是民建成员,“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1974年,侯德榜因病去世,终年84岁。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产生
发展
短暂的春天
再度受挫
夹缝中顽强生存
1860
1912
1895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总体特征: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落后,始终不占主导地位。
【特别提醒】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曲折发展。
但要注意的是:自然经济在近代经济结构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完成解体。
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②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城市。
①起步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华人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工厂自身技术力薄弱,很多设备都是西方淘汰产品。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1)时间:19世纪70年代以后
(2)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
(3)影响: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清末民初中国的火车和电车
晚清上海电话接线员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2.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
①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令
剪发辫
禁缠足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2.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
②男装:从长袍、马褂到正式场合首选西装,中山装开始流行。
女装:旗袍加进曲线美
西装
中山装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2.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
③改礼仪: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2.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
④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贰·社会生活的变化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一)不平衡
(1)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2)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3)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4)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二)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课堂小结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化
发展历程:
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讯事业:
表现
特点:
剪辫、废缠足、取消跪拜礼、改称呼、新式婚丧礼仪和新式饮食习惯等
产生: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
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生存
发展曲折、行业和地域分布不平衡
特点:
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不平衡的,呈现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洋务运动时期
短暂的春天:
1912—1918年
迅速萧条:
一战后
火车、汽车,电报等
随堂练习
1.自古以来,状元最受读书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有一位状元“舍本逐末”,办起了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生纱厂。他是 ( )
A.张謇 B.侯德榜 C.詹天佑 D.荣宗敬
A
2.据统计,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 )
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 D.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B
随堂练习
3.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是( )
A.创办湖北织布局 B.创办大生纱厂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办汉阳铁厂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期”。其较快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 “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C. 清政府的支持
D.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