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活;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从“欢叫”体现孩子发现蘑菇时的惊喜,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描绘的情景。
3、培养学生喜欢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从“欢叫”体现孩子发现蘑菇时的惊喜,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 有关资料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掀开“画面”,激发兴趣。
1、师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你们能根据图片说说具体的活动吗?
2、学生自由说说。
3、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就像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畅想和梦幻;童年就像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美好的回忆;童年就像是一幅美妙的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张继楼感受童年的快乐吧!
4、师板题,读题,强调“墨”的写法:上长下短,四点要均匀铺开。
板题:18 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初识“画面”─《溪边》。
1、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个别读。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3、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横线画出来,汇报。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写了溪水的那些特点?(引导学生从图上体会)
5、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 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同桌交流)
老师引导: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6、指名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引导学生理解:“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另外,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万丛绿中一点红,奇美无比!
7、师小结:《溪边》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采用动静结合,一红一绿互相映衬,体现了溪水景色之美,童年生的无限乐趣!
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用“-----”画出比喻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从事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小组代表反馈。
5、师生共同评价。
师小结: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 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四、小组再次合作交流学习《林中》。
1、师:前面两幅水墨画都描绘的是与水有关的童年生活,那么雨后的林中有事一副怎样的画面呢?一起去欣赏。
2、小组合作:用“----画出比喻句,用“ ”画出拟人句。
3、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4、师读,引导学生分析“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真的会是这样吗?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说说,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表达的感情)
5、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师小结: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雨后孩子采蘑菇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体现出他们的欢喜之情。
五、拓展:
1、讲解“组诗”有关知识.
2、推荐作者的诗《街头》、《花前》学习交流 。
3、引导学生背诵。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快乐
趣 江上 ——顽皮 七彩童年
林中 ——欢喜 欢乐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