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21课 女娲造人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21课 女娲造人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1 11:1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女娲造人
新课导入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学习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体会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在神话创作中的运用。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03
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02
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积累“蓬勃、澄澈、兴高采烈”等重点词语。
01
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女娲造人》,体会先民的想象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文化自信
欣赏神话作品,激发想象力,感受文中想象的魅力,尝试自行创作神话片段。
审美创造
能快速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语言运用
过默读、小组讨论、分析旁批等方式,了解神话和神话改编的创作特点。
思维能力




了解作者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工作,在古代神话资料的搜集、考证、注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富于人道色彩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文体知识
神话常识
中国神话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中国神话多数发生在很古老的三皇五帝时代。
我国最早的神话主要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我国最早的神话多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书中记载。
神话特点
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



字音字形
女 娲
灵 敏
泥 潭
莽 莽 榛 榛
掺 和
蓬 勃
自主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澄 澈

mǐn
tán
chéng chè
chān
péng bó
mǎng mǎng zhēn zhēn

和平
和牌
唱和
和稀泥
和面



开辟
复辟

shěng
xǐng
省钱
省亲



huò
huó
多音字
“吾日三省(xǐnɡ)吾身”

chéng
dèng
澄澈
澄沙
chuàng
chuāng
创新
创伤

开pì( )

偏pì( )

莽莽zhēn( )
日zhēn( )完善
榛榛

澄chè( )
车zhé( )


chè ( )退

jué ( )起
( )

jué 强
挖 jué ( )


形近字
掺( )
渗( )
掺和
渗透
chān
shèn
娲( )
涡( )
女娲
旋涡


理解词语
生命力旺盛。
生气蓬勃
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眉开眼笑
表示疲倦的程度很深。
疲倦不堪
兴致高,情绪热烈。
兴高采烈
延续不断。
绵延
清澈透明。
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草木丛生的样子。
澄澈
气概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整体感知
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二部分(5-16):写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部分(1-4):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第三部分(17、18):写女娲想出使人类繁衍生息的办法 — 男女配合,繁衍生息。
本文围绕“女娲造人”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试梳理概括。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创造人类的原因
女娲造人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创造人类的过程
③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人类的延续
新课讲解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
1.“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说也奇怪”就是说作者对于这件事也是很诧异的。在这里作者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陈述者来陈述“小东西”被放到地面上后的神奇变化,这样既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又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2.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
【示例一】我读出了土地在人们心中有极高的地位,读出了土地与母亲惊人的相似。
【示例二】我读出了母亲的伟大、坚忍和博爱,母亲如同这广阔无垠的土地。
3.这篇神话真实感人之处在于作者笔下的女娲既是一个神,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试从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这几个角度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
描写角度 具体分析
心理
神态
动作
环境
大神女娲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
第4段写水中映出她或“笑”或“假装生气”的面容,第9段写她听见“妈妈”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展现出了一个活泼可爱、充满活力的女娲形象
第5段造人的过程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体现了女娲作为“神”的非凡能力和神通广大
第13段里晚霞和星光的环境描写,既烘托了女娲工作时的愉悦和满足,也表现了她不辞辛苦、执着忘我的精神
4(1).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
一天变化七十次
揉黄泥造人
挥洒泥浆造人
…………
“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想像
大胆奇特
4(2).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寂寞孤独
自豪欣慰
忙碌疲倦
…………
“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想像
真实合理
5.对照《风俗通》里女娲造人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绳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风俗通》
【译文】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的)工作很繁忙,一个人的力量远远赶不上自然对人类的需要,于是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所以(后来人们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捏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洒落在地上的泥点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①课文增添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这些内容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②课文将“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 人也。”这句话进行了删减,是因为作者认为这“显然是阶级社会划分阶级以后打上去的阶级烙印,非复原始神话之旧”,因此在改编时舍弃了这部分的内容。
5.对照《风俗通》里女娲造人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深入探究
结合今天的现实,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
看法一: “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人们想要探求自身的起源,却无法对人的起源做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单纯从回答人类起源这一问题来说,“女娲造人”是没有科学意义的,不值得推荐。但是从了解神话、探究古人思想的角度来看,今天学习这个故事还是有意义的。
看法二:无论是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探索生命问题的足迹。“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起源的好奇和探索,也使我们感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女娲造人”这个故事中蕴含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结合今天的现实,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
课堂总结
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造人原因——荒凉寂寞,增添生气
造人过程、方法
绵延方法——男女配合,创造后代
揉泥成团
挥藤洒泥
勤劳、智慧、
伟大
写作特色
1.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正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美丽的向往。
2.语言清新,质朴生动。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文中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神。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在叙事时,详略得当,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详写,对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例如,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两种造人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用了两段,十分简略。这是因为前者更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拓展延伸
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
1.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楚辞·天问》
【译文】女娲有着特殊形体,是谁将她造成这样的?
2.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
【译文】女娲,古代主宰天地的女神,(她)长着人的脸孔,有蛇一样的身体,一日之内,形态变化万端。
3.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淮南子·览冥训》
【译文】于是女娲炼就五色神石来补救苍天,砍断乌龟的四只脚用来做支撑天的四根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积累芦苇的灰烬来抵御洪水。
课后作业
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编写一个生动的故事。
《世本·作篇》:“女娲作笙簧。”
译文:女娲发明了管乐器,给寂寞的人类带来了乐舞欢欣!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