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鉴赏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鉴赏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1 10:1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教案
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用典、联想、想象、比兴、对写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甚至把修辞手法也纳入其中 ,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表达技巧。
试水题1.请按要求欣赏诗歌
鹿 柴
王 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请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6分)
①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2分)②“空山”“深林”“青苔”写山的寂静。“闻人语响”,以动衬静,写出了山的幽静。(2分)③表现作者融入自然后内心的宁静、淡泊和超然。(2分)
试水题2.请按要求欣赏诗歌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②。
明朝望乡处③,应见陇头梅。
[注释] ①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②瘴:南方湿热天气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③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本诗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
①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或者对比手法。(2分)②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在被流放;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不知何时是归期。这一鲜明对照,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2分)。③表现了诗人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2分)
活动二 掌握主要表现手法
一、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运用衬托,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赏析的关键点在于点明两个事物间的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可用“将……与……相对比,衬托出……”的句式。
【对点训练1】
请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的衬托手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正衬: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年轻得意。
反衬:①用曹军灰飞烟灭反衬周瑜大获全胜的英雄形象;
②用周瑜年轻有为反衬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
二、对比(对照)。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特别提示]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手法 共同点 不同点
衬托 二者都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 对比表明两种事物是对立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的
【对点训练2】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诗歌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全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白梅抒发自己坚持操守,不与世俗同污的思想感情。
②诗中还运用了衬托和对比: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三、渲染。
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烘托,以突出形象特点,加强艺术效果,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特别提示] 怎样区别渲染与衬托
1、渲染从正面着眼,而衬托从侧面用笔。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陌上桑(节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请简要赏析上面两首诗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渲染和烘托其功能不同:渲染的是气氛和氛围,烘托的是某种心情和情感。
杜甫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用的是渲染还是烘托的手法?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新鲜和明丽的颜色构成了绚丽的图景,渲染一派和谐、宁静的气氛,反衬思归的感伤。
四、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之分。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五、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根据用典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
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点训练3】指出诗中典故及其作用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权、刘裕(寄奴)——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刘义隆(元嘉)——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胄之冒进。
拓拔焘——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廉颇——以廉颇自况,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廷不重用。
【对点训练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微积累——常见典故含义
投笔——弃文从武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  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 
五柳——隐者的代称  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长亭——送别地的代称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采薇——隐居避世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折桂——科举及第 
桑榆——垂老之年  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青鸟——传信的使者  请缨——杀敌报国 
抱柱——坚守信约  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异族
六、“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2)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3)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孔雀东南飞 并序》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比兴手法作用有:化虚为实,形象生动;渲染气氛,激发想象等。
【对点训练5】赏析《诗经 氓》的赋比兴手法。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第一、二章:赋的手法,叙男子求婚约婚成婚之事。
第三章:比兴手法。先用“比”的手法,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时的漂亮,又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做比兴,用斑鸠食桑葚易醉比喻女子沉迷爱情难以自拔,也以劝斑鸠 不要多食桑葚引出劝女子不要沉迷爱情。写得含蓄而美丽。
七、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联想、想象经常与夸张连用,可跨越时间与空间,创设意境,拓展内容,深化主旨,表达异乎寻常的情感,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用,如李白、李贺等。
判断这种技巧,不宜把联想、想象分开,有时也可叫“虚写”手法。赏析时应注意指出联想想象什么事物、境界,有什么表达效果,可用“作者由此联想(想象)到……,表达了……”的句式。
【对点训练6】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八、对写
也叫曲笔,诗人不直接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落笔,展开想象。作用是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婉。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两句极写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九、效果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②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②桐江:桐江上有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时的钓台。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以颈联、尾联为例,选择其中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①对比。理想中,收复失地的雄心豪气,有如山涌;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已是愁肠百结,悲愤难平。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②想象(虚写)和用典。明日,诗人且学严子陵,在烟雨迷蒙的桐江岸边,在红枫树下系上钓舟,表达的是诗人归隐的愿望。
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想象(虚写)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写出两种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①全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反衬)(或“对比”)的手法。②用黄鸟“稀”、春花“尽”“飞”反衬出幽竹“不改清阴”,③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