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思想感情之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
【导学目标】
1.在鉴赏中,总结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学习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提高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答题能力。
3.学会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情感,学会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述。
【导学重难点】
1、重点:总结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难点: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温习巩固】《三维设计》学生用书155-161页
一、导入:温故而知新
依据古代诗歌的题材和表达的感情,大致可能分为哪些类别?
二、导标:(略)
三、导学
【学习活动一】学习考纲,明确考点,了解考题
(一)考什么,如何考
1、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必考内容,能力等级为D级。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2、命题规律
考查的主要方面有:思想感情——积极或消极,健康或颓废;内容——论史、叙事、抒情、言志;风格——豪放或婉约。
试题形式:综合要求,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单项提问;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考点分布(关注近几年的高考题)
(二)要做哪些准备
要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熟悉古代诗歌的各种题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情感态度,进而积累与运用。
1、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2、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写景诗,咏物诗,思乡诗,边塞诗,怀古诗,感怀诗,山水诗,送别诗,哲理诗,闺怨诗
【学习活动二】了解、掌握和积累各类诗歌表达的情感。可结合《三维设计》学生用书155—161的内容学习,注意补充和积累。(自主积累为主,每做一道题可以有意识地归类印证,加深印象)
(一)【咏史怀古诗】古今多少兴亡事
鉴赏方法: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例1: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例2: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二)【咏物言志诗】仔细体察物关情
1、鉴赏要点:
(1)咏物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
例3: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注),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简要分析之。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咏物】: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由物到人】。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用蝉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例4: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简要分析之。
【物的特点】
1、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2、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人的特点】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
本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三) 【山水田园诗】煮酒把盏话桑麻
鉴赏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例5: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故人“邀”而我“至”,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个开头,平静而自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显得畅快。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四) 【送别怀人诗】欢聚离散皆是缘
1、鉴赏要点: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送别诗的特征:
季节 时间 地点 景物
送别 秋季或春季 清晨或傍晚 路口、驿站、码头等 杨柳、月亮、酒等
3、古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二:
①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②“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例6:折柳送别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地名。
例7: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例8:唱歌送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例9: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例10: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2、 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五)【思乡怀人诗】何人不起故园情
1、鉴赏要点: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忽,悔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例11: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凫:野鸭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例12: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六)【边塞征战诗】古来征战几人回
1、主要特点:
(1)内容: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
对家乡思乡念亲
对友人惜别感伤
报国豪情
壮别感奋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4)常用词语: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例13: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这首诗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毫无迹象可求。诗人布局之巧妙,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
例14: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虚实结合,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 【即事感怀诗】念天地之悠悠
鉴赏要点:
(1)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2)赏析“事”与“怀”的结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3)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
例15: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
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八)【写景抒情诗】一枝一叶总关情
鉴赏要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
2、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所表现的情感
例16: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景物: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
特征:秋夜的幽寂、清冷。
感情:写出落榜后清寥孤孑、愁绪满怀的情感。
例17: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
(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九)【干谒言志诗】含蓄展文暗表意
1、知识简介
(1)干谒
就是有求于人特别向达官贵人、在上位者进行请求使他们关照自己以为自己延揽声誉等等这样一些活动。
(2)干谒诗
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 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2、干谒诗歌的风格类型
(1)温婉含蓄 如朱庆馀 《如近试上张水部》
(2)真诚恳切 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3) 自负豪迈 如李白《上李邕》
(4)不卑不亢 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典型例题
例18、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小题1】分析颔联中的“蒸”和“撼”两字带来的艺术效果。 4分
【小题2】最后两联体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内心活动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 (每写出一个字的正确分析得2分)
【小题2】诗人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愧颜的心情(2分),表达了诗人既恋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2分)。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颔联描写湖水声势。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 “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小题2】尾联化用典故 “卒章显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 “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进一步深化。 “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 “羡鱼情”喻从政的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点评第一个小题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例19、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5分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 6分
【参考答案】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1分,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2分),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 以,“菱歌”比朱的作品(2分)。
2 《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 《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2分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赏析: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朱庆馀平日行卷于他,已得其赏识,可是临近科举,仍然心中忐忑,因而呈上此诗,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他。诗中舅姑指公婆,唐俗,新嫁娘在婚礼次日清晨拜见公婆。此诗抓住这一社会风俗中的生活细节,刻划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迟疑的心理,可谓体贴入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画面美、风俗美、人情美,兼之言外有言、意外藏意,令人赏爱不已。
例20、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 宵汉常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舍人是皇帝身边的职官。紫禁指皇宫。龙池指宫中之池。阳和仲春二月。
1、这首诗的前四句捕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作者为什么要捕绘这样的图景 (5分)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皇宫之艳丽的春景(2分), 目的是借只有在皇宫中能看到的美景来衬托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3分)。
2⑴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⑵自己为朝廷做事的衷心。⑶希望得到裴舍人的赏识的殷切之情。 (6分每点2分)
例21:
唐章碣的《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赏析】:唐以洛阳为东都。诗中字句,大意说东都的宫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受宠,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因为君即使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宠爱的美人,自己仍旧没有机会;以致懒于梳妆打扮,整日双眉紧锁,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
例22:
李白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游北海郡时写给北海太守李邕的。头四句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诗人自比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五六句表现凡俗之人不理解自己,意在讽刺,也饱含着世无伯乐的感慨。宣父即孔子,唐贞观年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末二句借此典劝李邕重视自己。此诗言辞颇为自负,乍一看犯了干谒诗之忌,却通过“时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两两对照,巧妙地恭维李邕超越“时人”,有“宣父”之雅量。这样既无碍于干谒之体,也保持了自己略无拘束的个性,这也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的地方。
(十)【吟咏画作诗】诗画意境更深远
1、知识介绍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 诗画一体 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2、题画诗的特点
一是运用想象再现画面。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面写得活灵活现,写得画中之物如在目前,让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诗与画交相辉映。
例23:
《惠崇春江晚景》 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全诗前三句实写了眼中所见,又以虚写作结。不仅丰富了画面使其更加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还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充分体现了题画诗“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的艺术特色。如今惠崇的画已不传,而这首题画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品。
二是化静为动变无为有。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诗而是一首写景诗。而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这就是所谓变无为有。
三是借题发挥抒怀咏志。清人方薰曰 “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 (《山静居画论》)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例24:
《病”牛》宋代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入侵。他任兵部侍郎,是最得力的主战派,结果为投降派所排斥遭贬谪。 《病牛》这首诗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 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3、直击高考,分析考情。
例25:2006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
(1)示例一
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示例二
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第一问,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第二问示例,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此题无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例26: 2008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①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②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 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氛围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画面以外的景和趣: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 “秋风瑟瑟”声、 “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例27、 2011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 、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一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边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意思答对即可。)
(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此外,还有2016年全国II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2018年全国II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2019年全国I卷《题许道宁画》等也考过这方面的内容。
4、鉴赏策略
(1)化静为动类
回答问题时,要答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更具生命力,使画面富有动感,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2)变无为有类
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景。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3)借题发挥类
在鉴赏题画诗时,不能单纯的把诗歌理解为写景诗或状物诗,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高贵、兰之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之闲适自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5、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①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
和 。
②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③请说说三、 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④诗歌中哪几个意象点明李世南所画为秋景?
⑤题画诗内容丰富,戒借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戒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等。请赏析此诗的后两句。
【参考答案】
①疏林 黄叶村
②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
③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不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④落涨痕、疏林、黄叶
⑤诗人通过设问形式,想象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去,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引发读者情怃,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 (手法各1分效果各1分)
【赏析】
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戒可称作“水乡秋意” 。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 “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 “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 “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 “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 上下相应。 “落涨痕”不“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此诗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情调悠扬、才气横溢的情感。全诗情调高远,意趣丰富,神怃驰骋,翻空出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两首诗想象丰富,虚实结合,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借以表现了怎样的志趣?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①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②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③拟人
④赞颂了墨梅的高洁品格,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牧牛图①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①二句诗中的“似流水”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②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参考答案】
①“似水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干戈” “扰扰”“何日”等词。
②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
【解析】 (2)解答此题第一步,要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特点。第四步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十)【生活哲理诗】无限风光在险峰
1、知识介绍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例28: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
2、鉴赏要点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
例29:
《登鹳鹊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例30:
《锄禾》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
第三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们应在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味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例31: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最后一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是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仍阐明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3、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1)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苏轼)
本诗借欣赏庐山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待人、事或生活、社会,都应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色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这首诗借游春的愉悦启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只是你没有留心而已,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好的情致,何愁没有明媚的春光?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
本诗揭示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以及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一生活哲理。
(4)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叶绍翁 )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十一) [闺怨诗]悔教夫婿觅封侯
1、鉴赏要点:
闺怨诗有两类:
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例32: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走上自己的小阁楼,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走进房间,看见“淡烟流水”图也很幽深。 梦象自由自在漂浮的花絮,愁就像无边的丝丝细雨。夜已经很深了,月亮挂在窗帘上,她还没有睡觉。
四、导结:
1、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和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有哪些?
2、如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课后作业
完成相对应的“即时体验”和“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