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2 第二单元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必2 第二单元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1 22:3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家庭式劳作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机器大生产(工厂)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手工劳动(分散)
机器大生产(集中)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
1、认识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知识回顾: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进程








圈地运动
殖民扩张
海外贸易
手工工场
技术
劳动力
国内市场
农产品
资本原始积累原材料
海外市场
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
17C中期 英国
棉纺织业技术革新
工厂制度
交通工具:火车、汽船
动力:蒸汽机
类别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就
纺织业 1765 哈格里夫斯 英国 手摇纺纱机
1769 阿克莱特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71 阿克莱特 英国 水力纺纱厂
动力 1705 纽可门 英国 大气活塞式蒸汽机
1782 瓦特 英国 复动式蒸汽机
1785 瓦特 英国 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厂使用
交通运输 1807 富尔顿 美国 汽船
1814 史蒂芬孙 英国 蒸汽机车
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机器大工业诞生后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
知识回顾:工业革命的成就
知识回顾: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英国
德国、美国、法国、英国、俄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革命性的变化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生产专业化的实现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机器生产的出现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集中生产的出现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产业工人被集中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作坊
手工劳动
(世代传承)
手工工场
手工;雇佣
(分散?集中)
工厂
机器大生产
(专业集中)
背景
确立
1.机器大生产
影响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工厂制度
(1)原因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2)主要特点
材料一: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为确保工厂机器的正常运转 、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利润的最大增长,劳动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实行倒班制。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 ,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 ——宋严萍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特点1:实行倒班制,以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对人们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1:工人工作时间过长,危害工人健康。影响2: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材料二: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自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对人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3:压榨工人阶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特点2: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
材料三:最典型的行业是陶瓷业,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场,在场内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各个环节协同劳作。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四: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特点3:实行流水线生产,各环节协同劳作,由工厂主监督。
对人们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4:促使基础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特点4: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对人们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5:为了更快更多地运输原料,刺激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从而便利了出行
( 第一次工业革命 )汽船、火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飞机 、 汽车
2.工厂制度
(1)形成的原因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2)主要特点
①实行倒班制,以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
③实行流水线生产,各环节协同劳作,由工厂主监督
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3)影响
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1)时间
19世纪中后期
(2)表现
洋务企业: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民族企业: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3.近代中国的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
概念区别:洋务官办企业、洋务官督商办企业、近代民族工业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福州船政局
特点:侧重于军事工业,经费政府调拨,产品由政府分配
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特点:产品满足军事工业需求后可以进入市场
近代民族工业: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天津永利碱厂
特点:产品完全进入市场
观察教材第26页的两幅图片,指出汉阳铁厂与天津永利碱厂的主要异同点。
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等。
异:
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是“求富”,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天津永利碱厂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民族工业,其目的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项目 手工工场 机器大工厂
盛行时间 约14—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以来)
动力机械 使用手工工具 使用蒸汽动力机械、内燃机动力机械、电力机械等
生产规模 规模小 规模大
生产技术 局限于手工技术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
生产方法 分工少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
管理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实行倒班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使用,有详细的市场方案
【知识拓展】手工工场和工厂制的区别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
(生产力)
生产方式变化
(工厂制度)
生活方式变化
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
大农场
蒸汽机车
大本钟
1、城市化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应对: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思考:材料中的城市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史料阅读】p26
(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蒸汽火车
远洋货轮
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
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来,开阔了眼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一幅田园画卷展现在主体育场内,马拉动的耕犁的工具,辛勤的挤奶妇女、野餐的家庭。
田园风光被高耸的烟囱取代,象征着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劳动时间并提出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教育。国家干预教育始于19世纪30年代。从1833年起,议会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其拨款数量逐年增加,并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现:19世纪,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20世纪,中国推行“癸卯学制”以来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
在19世纪,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56-1882年的(报纸销售)增长率高达600%。……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
——欧阳萍《工业革命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
19世纪东伦敦贫民区的生活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工人待遇改善
工人劳动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传染病、职业病危害工人健康
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6、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小结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进步
1.现代工厂制生产在早期呈现的显著特色是(  )
A.作坊式集中劳动    B.大机器集中生产
C.大企业聚合生产 D.为垄断资本生产
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主要反映了 (  )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3.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这种变化折射出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能源结构的变化
C.社会结构的变化 D.城乡结构的变化
4.大本钟是伦敦市的标志和英国的象征,于1859年被安装在伦敦西敏寺北端议会大厦98米高的钟塔内,它著名之处在于它的准确和那重达13吨的巨大的用于报时的铜钟。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时间观念——标准时。这说明(  )
A.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时钟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5.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
A.近代交通发展的迅速  B.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
C.工厂制度影响的深远  D.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
6.下图为英国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产阶级革命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海外殖民活动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