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学情检测(1)·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洋,“家庭”是一个指向极其明确的概念,而在中国,它所包含的范围却很含糊。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如同一个蜘蛛网,这张网以“自己”为中心、可能涉及无穷多的人。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非法律意义上的。
D.可以预期00后年轻人结婚成家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体格局”。
B.“家庭独立”的程度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比,与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成反比。
C.当今社会教育的内卷严重挤占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青少年中出现“断亲”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D.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所以全社会都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因为老宅拆迁,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拆迁费用分割问题而导致关系恶化,亲情隔断,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江浙一带有的地方在富裕后新建了大量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的亲缘交往。可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日渐疏远的亲缘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木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着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肖像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B.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这一场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C.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朱丹的确是一位有极具音乐才华的青年,所以录取了他。
D.朱丹是一位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人。这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C.“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这句语言描写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D.本文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如“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8.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小说情节。
9.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论难,为儒者所称。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人饥相食,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察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没,父僧垣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察志在终丧,频有陈让,并抑而不许。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察既累居忧服,兼斋素日久,因加气疾。后主尝别召见,见察柴瘠过甚,为之动容。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布一端,花綀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綀,此物于吾无用。既欲相款接,辛不烦尔。”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吏。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两宫悼惜,赗赙甚厚。
(节选自《陈书 姚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B.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C.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D.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羽析/皆有经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著作,“著作郎”“佐著作郎”“著作佐郎”的省称,其主要职责是编纂国史。
B.凶问,指死讯、噩耗。“凶”,指不幸,与“夙遭闵凶”中的“凶”意思相同。
C.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忧服,则是指为父母服丧而忧伤过度。
D.赗赙,也作“赙赗”,文中指两宫送给姚察家人用来办理丧事的财物车马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察深得赏识。十三岁时,到宣献堂听演讲并参加辩论,被学者称道;梁简文帝继位后更以超乎常礼的礼节对待他。
B.姚察擅长著史。他被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推荐为史佐,撰著史书;入隋后担任秘书丞,后又受命撰著梁、陈两代史书。
C.姚察谨守孝悌。战争饥荒时粮食匮乏,姚察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些分给弟妹;他志在为父亲守丧,数次推辞任官。
D.姚察居官清廉。他位居显要,能以清廉自处,连门生的薄礼也拒绝;他常常资产空乏,有人劝其经营生计,他不为所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4.姚察的勤奋好学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③敢爱死?寂寞壮心④惊。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阗州(今四川阗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济时:即救时。④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
15.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岁暮”二字,不仅指“时序岁末”,而且喻指杜甫已入暮年,也喻指风雨飘摇的晚唐,一语双关。
B.首联中的“还”字既指战事永无宁日,也表达了羁旅漂泊的诗人对时局的失望、叹息。
C.“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的想象,他想象着朝中大臣到底会是谁来边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兴奋、对于朝中大臣的赞扬。
D.本诗艺术手法很有特色,综合运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赋予了诗歌很强的表现力。
16.请赏析“鼓角动江城”一句中的“动”字。
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身在官场却心系田园,他的《归园田居》中“______ ,_______ ”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这种心情。
(2)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3)《赤壁赋》中,苏轼和客饮酒至乐,纵情高歌,其中描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美景胜境的歌词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屈原是宜昌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
多年来,屈原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哀民多艰的民本思想、上下求索的实干精神、洁身自好的清白节操,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毛泽东主席曾专门为纪念屈原创作了一首七律:“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九次在不同场合引用屈原诗句,这些都为屈原文化注入了时代元素,更为我们传播屈原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指明了方向。
传承、弘扬屈原文化,屈原故里——宜昌 。2021年,宜昌 宣告:让屈原文化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以屈原文化的突破性发展辐射带动巴楚文化、三国文化、昭君文化、嫘祖文化等文化形态 。屈原文化“一标三地”建设,让屈原及其精神获得 的活力,将全面擦亮宜昌文化品牌,构筑宜昌精神高地,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的期盼。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责无旁贷 庄重 百家争鸣 经久不衰
B.义不容辞 庄重 百花齐放 历久弥新
C.责无旁贷 郑重 百花齐放 历久弥新
D.义不容辞 郑重 百家争鸣 经久不衰
19.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用法和文中用法相同的是( )
A.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B.就在钟扬差点儿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C.前些年一家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D.“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光。
20.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出荀子《劝学篇》。“跬步”用来形容十分微小的距离。古人将人在行走时抬起一次脚称为“跬”,①_______,因此跬为半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去积累脚下一步半步的距离,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而言,荀子的理论更注重后天教化对人的影响,主张“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认为②_______,圣人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此,荀子提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即想成为有修为的君子、圣人,就必须通过后天的不断积累,才有可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这一点上,荀子③_______,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诸如“学而时习之”这样的观点,强调不断积累与勤奋学习。
22.某校文学社邀请王教授作报告,你作为主持人,准备好了以下口头介绍片段,其中有至少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今天我们在百忙之中有幸邀请到东方大学文学院王明来做报告。王教授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尤以鲁迅作品研究见长。王教授认真地阅读了文学社社员们的作品,还把他的拙作《鲁迅作品精讲》赠送给了我们,在此,我代表大家对王教授表示感谢!让我们用雷鸣般的掌声欢迎王教授给我们作报告!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岁月静好,书香满园,高一,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我们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我们的斗志,磨砺了意志,让我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我备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我们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艺术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我们的身心,也让我们的青春岁月更丰富,更充实。加油吧,我的未来不是梦。
请以“高一,一个 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卷面整洁,不少于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等透露个人信息的内容;⑤不得抄袭套写。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学情检测(1)·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洋,“家庭”是一个指向极其明确的概念,而在中国,它所包含的范围却很含糊。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如同一个蜘蛛网,这张网以“自己”为中心、可能涉及无穷多的人。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非法律意义上的。
D.可以预期00后年轻人结婚成家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 “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错,材料二的表述是“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可见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体格局”。
B.“家庭独立”的程度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比,与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成反比。
C.当今社会教育的内卷严重挤占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青少年中出现“断亲”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D.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所以全社会都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 “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错,材料二表述是“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原文并未肯定地说“重要地多”;“所以年轻人必须重视‘亲缘唤醒’”强加因果,原文并未在对比中得出因果关系,原文仅表述为“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故选D。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因为老宅拆迁,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拆迁费用分割问题而导致关系恶化,亲情隔断,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江浙一带有的地方在富裕后新建了大量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的亲缘交往。可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错,原文表述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可见,吴局长将工作群置顶,最后是亲属群,不符合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C.“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错,原文表述是“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见原文并未说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替代,只是说关系“逐渐拉远”;
D.“可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错,由个例浙闽地区新建祠堂现象推出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对亲缘关系的依赖太牵强,原文表述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故选B。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答案、首先谈及当前社会亲戚关系式微的现状,并简要阐释了“断亲”的含义;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断亲”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就“断亲”这一现象的可能性前景进行了预测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①段“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的现象,并提出“断亲”含义“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第②至⑤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
最后一段“还有一个变化是……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对“断亲”现象进行了预测。
5.“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日渐疏远的亲缘关系。
答案、①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使广大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与亲戚交往。
②引导年轻人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改掉交往惰性,多与亲戚交流。
③珍视春节、清明等传统节假日,利用这些节假日进行走亲访友、祭祀祖先等活动,增进亲戚间感情。
④社会各方加大有关家族、亲缘交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亲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意思,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以看出因为教育问题导致亲情疏远,对策就是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从教育内卷中走出来,使青少年有更多时间进行亲情交流;
“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由此可以得出让青少年走出网络世界,多在现实世界中与亲戚相处交往;
“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由此可以得出,人们要利用空暇时间、节假日等走亲串友,增进亲戚之间的感情;
从整个社会分为来看,上至国家,下至街道社区、学校等机构都要重视亲情宣传教育,营造亲情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亲族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木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着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肖像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B.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这一场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C.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朱丹的确是一位有极具音乐才华的青年,所以录取了他。
D.朱丹是一位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人。这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大师发现朱丹的确是一位有极具音乐才华的青年,所以录取了他”错误。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故选C。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C.“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这句语言描写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D.本文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如“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错误。文中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故选D。
8.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小说情节。
答案、①要求更换曲目,被拒离开考场。②遇见“孩子方阵”,伫立纪念碑前。
③吹奏悼念亡魂,被大师听见。④终被乐团破格录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
进入终试 —— 拒绝吹奏,取消资格 ——纪念碑前吹奏悲乐 ——破格录取
从“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可知,小说的开端是主人公朱丹进入终试,却因要求更换曲目被拒而离开考场。
从“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可知,朱丹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遇见“孩子方阵”,伫立纪念碑前。
从“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可知,朱丹吹奏悼念亡魂,被大师听见。
从“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可知,故事结局,朱丹最终凭借高超的技艺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被乐团破格录取。
9.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②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刻画少年儿童和朱丹的情节作铺垫。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也写出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纯真可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从“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可知,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考试时间是12月13日,恰逢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下雪符合寒冬腊月的季节属性,同时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从“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可知,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刻画少年儿童和朱丹的情节作铺垫;同时,从人物形象的上,烘托主人公朱丹对民族精神、心中情感和信仰的坚守,以及音乐大师纯洁正直高尚的美好心灵,也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纯真可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论难,为儒者所称。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人饥相食,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察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没,父僧垣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察志在终丧,频有陈让,并抑而不许。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察既累居忧服,兼斋素日久,因加气疾。后主尝别召见,见察柴瘠过甚,为之动容。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布一端,花綀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綀,此物于吾无用。既欲相款接,辛不烦尔。”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吏。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两宫悼惜,赗赙甚厚。
(节选自《陈书 姚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B.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C.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D.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羽析/皆有经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江东那些原先在关外的年高有声望的人,都对姚察十分钦佩。沛地的刘臻暗中到姚察的府上询问有关《汉书》的十几条存疑之事,姚察全为他作了剖解分析,并且都有根有据。
“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沛国刘臻”是主语,在其前停顿,排除AD;
“疑事十余条”是“访《汉书》”的具体内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著作,“著作郎”“佐著作郎”“著作佐郎”的省称,其主要职责是编纂国史。
B.凶问,指死讯、噩耗。“凶”,指不幸,与“夙遭闵凶”中的“凶”意思相同。
C.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忧服,则是指为父母服丧而忧伤过度。
D.赗赙,也作“赙赗”,文中指两宫送给姚察家人用来办理丧事的财物车马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夙遭闵凶”意思是: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
C.“忧服,则是指为父母服丧而忧伤过度”错误。忧服:谓因父母死而居忧服丧。亦指丧服。
D.正确。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察深得赏识。十三岁时,到宣献堂听演讲并参加辩论,被学者称道;梁简文帝继位后更以超乎常礼的礼节对待他。
B.姚察擅长著史。他被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推荐为史佐,撰著史书;入隋后担任秘书丞,后又受命撰著梁、陈两代史书。
C.姚察谨守孝悌。战争饥荒时粮食匮乏,姚察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些分给弟妹;他志在为父亲守丧,数次推辞任官。
D.姚察居官清廉。他位居显要,能以清廉自处,连门生的薄礼也拒绝;他常常资产空乏,有人劝其经营生计,他不为所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他被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推荐为史佐”错,由原文中的“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可知,推荐他为“史佐”的不是杜之伟,而是吏部尚书徐陵。故选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①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
②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反”,通“返”,回来;“轻”,减轻;“劝”,勉励;“户口”,人口,百姓。
②“之”,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或”,有的;“不”,同“否”。
14.姚察的勤奋好学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说明。
答案.姚察小时候不喜欢游戏玩耍,而是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梁朝王室动乱时,他也没有停止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细读原文,寻找关键句,如“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他年少时不喜欢游戏玩耍,而是勤奋刻苦,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
“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即便是在梁朝王室动乱时,他也没有停止学习。
参考译文:
姚察,宇伯审,是吴兴武康人。(姚察)幼时就有很高的悟性,年少时不喜欢游戏玩耍,对下棋或其他的游戏,从来不放在心上。勤奋刻苦,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了。十三岁那年,梁简文帝当时还是太子,就让姚察到宣猷堂听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们称道。等到梁简文帝继位,更加对他礼遇。起用他为南海王国左常侍,兼任司文侍郎。正逢梁朝王室遭遇祸乱,东部发生战争闹饥荒,无处买粮,姚察家里人口又多,都到外面采野菜满足自己所需。姚察经常把自己的那份食物减省下来分给弟弟妹妹们,自己只有吃野菜当作美味。在荒年离乱中,他坚持学习不曾荒废。元帝在荆州即位,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永定初年,吏部尚书徐陵任当时领著作,又引荐姚察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我不如他啊。”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骑侍郎,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江东那些原先在关外的年高有声望的人,都对姚察十分钦佩。沛地的刘臻暗中到姚察的府上询问有关《汉书》的十几条存疑之事,姚察全为他作了剖解分析,并且都有根有据。当初,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的父亲姚僧垣流亡到长安,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这时父亲的死讯由使者带到江南。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刚除下丧服,后主因为姚察瘦弱,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办理丧事。不久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姚察一心想守完父丧,一次又一次地陈情辞让,都得不到允许。不久命他知着作郎事。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姚察连连守丧,加上斋素日子长,从除丧服后,又添了喘病。后主曾单独召见,看到姚察骨瘦如柴,不禁伤感。姚察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练。姚察对他说:“我的衣服,只是麻布蒲练,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要诚心交往,希望不要如此烦劳。”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以清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陈灭亡后到隋朝,开皇九年,文帝下诏授予姚察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完成梁、陈两代书的编撰。大业二年,死于东都,享年七十四岁,留遗书要求从简办理丧葬,一定要遵从省俭。朝廷吊唁,助丧物品很丰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③敢爱死?寂寞壮心④惊。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阗州(今四川阗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济时:即救时。④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
15.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岁暮”二字,不仅指“时序岁末”,而且喻指杜甫已入暮年,也喻指风雨飘摇的晚唐,一语双关。
B.首联中的“还”字既指战事永无宁日,也表达了羁旅漂泊的诗人对时局的失望、叹息。
C.“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的想象,他想象着朝中大臣到底会是谁来边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兴奋、对于朝中大臣的赞扬。
D.本诗艺术手法很有特色,综合运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赋予了诗歌很强的表现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杜甫的想象,他想象着朝中大臣到底会是谁来边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兴奋、对于朝中大臣的赞扬”错误。不是想象,是反问;“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故选C。
16.请赏析“鼓角动江城”一句中的“动”字。
答案.动,意为使……震动,雄浑嘹亮的军鼓声和号角声,使江城都震动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军队备战的紧张状态,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形势的担忧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鼓角动江城”意思是: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动”,使……震动,雄浑嘹亮的军鼓声和号角声,使江城都震动了,突出了军鼓声音之大。“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形势的担忧之情。
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身在官场却心系田园,他的《归园田居》中“______ ,_______ ”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这种心情。
(2)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3)《赤壁赋》中,苏轼和客饮酒至乐,纵情高歌,其中描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美景胜境的歌词是“______,______”。
答案.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羁、渊、旦暮、鹃、棹、兮、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屈原是宜昌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
多年来,屈原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哀民多艰的民本思想、上下求索的实干精神、洁身自好的清白节操,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毛泽东主席曾专门为纪念屈原创作了一首七律:“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九次在不同场合引用屈原诗句,这些都为屈原文化注入了时代元素,更为我们传播屈原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指明了方向。
传承、弘扬屈原文化,屈原故里——宜昌 。2021年,宜昌 宣告:让屈原文化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以屈原文化的突破性发展辐射带动巴楚文化、三国文化、昭君文化、嫘祖文化等文化形态 。屈原文化“一标三地”建设,让屈原及其精神获得 的活力,将全面擦亮宜昌文化品牌,构筑宜昌精神高地,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的期盼。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责无旁贷 庄重 百家争鸣 经久不衰
B.义不容辞 庄重 百花齐放 历久弥新
C.责无旁贷 郑重 百花齐放 历久弥新
D.义不容辞 郑重 百家争鸣 经久不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拒绝;常用于形容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不做推辞。作为屈原的故里,“传承、弘扬屈原文化”应该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选“责无旁贷”。
郑重:严肃认真。庄重:严肃端正,不轻浮。修饰“宣告”应用“郑重”。
百家争鸣:比喻学术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 百花齐放: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语境不是“巴楚文化、三国文化、昭君文化、嫘祖文化”自由争论,而是它们共同发展,所以用“百花齐放”。
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某物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语境是说让屈原及其文化代当代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所以用“历久弥新”。故选C。
19.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用法和文中用法相同的是( )
A.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B.就在钟扬差点儿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C.前些年一家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D.“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A.表示意思的递进。B.表示补充说明。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语音中断、话未说完。故选C。
20.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屈原的作品比喻成了“杀人刀”,意思是屈原的作品就像“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
A.对偶:“羁鸟”对“池鱼”,“恋”对“思”,“旧林”对“故渊”。
B.夸张:“连天”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C.互文、借代:应是主人和客一起下马上船,“管弦”代指音乐。
D.比喻:“千堆雪”比喻激起的浪花。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出荀子《劝学篇》。“跬步”用来形容十分微小的距离。古人将人在行走时抬起一次脚称为“跬”,①_______,因此跬为半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去积累脚下一步半步的距离,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而言,荀子的理论更注重后天教化对人的影响,主张“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认为②_______,圣人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此,荀子提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即想成为有修为的君子、圣人,就必须通过后天的不断积累,才有可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这一点上,荀子③_______,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诸如“学而时习之”这样的观点,强调不断积累与勤奋学习。
答案. ①抬起两次脚称为“步” ②就先天的本性而言(或:就人的天性而言/就天生的性情而言) ③与孔子的理论(或:思想)一脉相承(或:如出一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语段主要通过分析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论述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
①结合上文“‘跬步’用来形容十分微小的距离。古人将人在行走时抬起一次脚称为‘跬’”和下文“因此跬为半步”可知,句子是在说明“跬”和“步”的计算方法,从而推出该空应填:抬起两次脚称为“步”。
②结合下文“圣人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说明此处强调的是圣人和普通人的相同之处;结合“后天的不断积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可知,与“后天”对应的是“先天”,该空可填写:就先天性情方面而言或者就先天的本性而言/就人的天性而言/就天生的性情而言。
③结合下文“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诸如‘学而时习之’这样的观点,强调不断积累与勤奋学习”可知荀子的思想或观点与孔子的是一致的,所以这里可以填:与孔子的理论(或:思想)一脉相承(或:如出一辙)。
22.某校文学社邀请王教授作报告,你作为主持人,准备好了以下口头介绍片段,其中有至少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今天我们在百忙之中有幸邀请到东方大学文学院王明来做报告。王教授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尤以鲁迅作品研究见长。王教授认真地阅读了文学社社员们的作品,还把他的拙作《鲁迅作品精讲》赠送给了我们,在此,我代表大家对王教授表示感谢!让我们用雷鸣般的掌声欢迎王教授给我们作报告!
答案.①删去“在百忙之中”;②“王明”改“王明教授”或“王教授”;③“系”改成“是”;④“尤以鲁迅作品研究见长”改成“尤其在鲁迅作文研究方面有专长”;⑤“拙作”改为“作品”或“著作”;⑥“雷鸣般”改成“热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
①百忙之中:指工作十分繁忙,只能用在对方身上。此处用在“我们”身上,应删去“在百忙之中”;
②主持人是一名学生,直呼教授姓名,不符身份要求,不礼貌,应把“王明”改“王明教授”或“王教授”;
③“系”为文言词汇,不符合口头介绍的场合,应把“系”改成“是”;
④“尤以……见长”为书面语,不符合口头介绍别人的场合,应把“尤以鲁迅作品研究见长”改成“尤其在鲁迅作文研究方面有专长”;
⑤“拙作”是谦辞,不能用在对方身上,应把“拙作”改为“作品”或“著作”;
⑥“雷鸣般”言过其词,程度太重,应把“雷鸣般”改成“热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岁月静好,书香满园,高一,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我们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我们的斗志,磨砺了意志,让我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我备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我们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艺术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我们的身心,也让我们的青春岁月更丰富,更充实。加油吧,我的未来不是梦。
请以“高一,一个 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卷面整洁,不少于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等透露个人信息的内容;⑤不得抄袭套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阅读材料可知,本题要求写升入高一的感受。材料提示我们,高一“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结束了初中学习,我们跨入了中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接下来面对的就是高考。相比中考,高考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更加重大,因此学业繁重,竞争激烈。面对这些压力,我们该如何调整,尽快适应新的学习,适应新班级,新老师和新同学?高中阶段的学习与初中不同,如果学习不顺利,我们该怎么调节?材料引导我们,要“有斗志”“乐观”“坚强”。
新高一,我们又会认识新老师,得到师长的关爱和鼓励;会结交新朋友,收获新的友谊;各项活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成长更迅速,我们要懂得“珍惜”“付出”。新高一,我们要有新梦想,更要有“追梦”的姿态。
题目“高一,一个 的我”,题目适合写记叙文;“我”应该是指自己,要以第一人称写作,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补足题目,可以写“一个奋斗的我”,写自己如何在新的阶段努力学习,努力成长;或者写“一个追梦的我”,写自己从小的梦想,初中如何追梦,到了高中应该如何追梦;还可以写“一个全新的我”,写中考有哪些遗憾,自己多么后悔,到了高中自己如何以坚强的毅力改掉那些坏习惯,不断完善自我……
立意:
1. 高一,一个自信的我。
2. 高一,一个充满斗志的我。
3. 高一,一个坚强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