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西北地区荒漠地貌
黄土高原沟壑地貌
黄土高原沟壑地貌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图像,认知区域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以及不同区域的差异。
2.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角度,分析区域的整体性、关联性特征及如何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发展。
3.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4.地理实践力:结合区域地理环境,认识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素养目标】
课前导入
【材 料】
【思考题】
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怎样关联的?
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
浙江青田县稻田养鱼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最早是由农民利用溪水灌溉稻田鱼在稻田里自然生长,经过长期驯化而形成的天然稻鱼共生系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里的务农人员锐减,稻田共生系统的延续面临困难,
一、区域整体性
1.区域要素
情境材料 浙江省青田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1200多年稻田养鱼历史。浙江省青田县山峦起伏,林木茂密:当地农户引山泉水自上而下自流灌溉稻田,春季插秧时将鱼苗放入田间,使田鱼与水稻共同生长,形成稻鱼共生系统。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要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丘陵为主)、水文(水稻田中的水流、山间河流等)、生物(水稻、鱼)、土壤(水稻土)等;
人文要素:农业(水稻种植与养鱼)、人口(农业劳动力)等;
一、区域整体性
1.区域要素
● 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 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
● 表现:区域要素可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一、区域整体性
1.区域要素
思考
图中可以看到哪些区域要素?
培田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哪些区域要素有关?
1、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文化、
建筑等
2、文化、建筑等
福建省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依山傍水,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些建筑体现了培田人对天地、祖先、圣贤的敬畏之心和浓郁的传统氛围。2005年培田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区域整体性
2.区域整体性表现
地形
土壤
生物
气候
水文
人口
市场
经济
交通
城市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区域整体性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一、区域整体性
2.区域整体性表现
自然界
区域文化
人类生产生活
直接影响:提供物质和能量
间接影响: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
捕鱼
采矿
风能发电
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控制排放,保护环境。
(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的或有些是间接的。
一、区域整体性
2.区域整体性表现
浙江省青田县在稻田里养鱼,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有机物等,形成良性循环的稻田共生系统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鱼
水稻
提供氧气有机物
鱼粪肥田
一、区域整体性
阿曼的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
案例
阿曼位于亚洲的西部,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自古以来,阿曼人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人工修建的水渠灌溉系统——法拉吉。
一、区域整体性
阿曼的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
案例
法拉吉主要依靠重力,把山泉水、地下水引到村落中,其中有的水渠藏于地下,以免水被蒸发;有的水渠露出地面,便于人们使用。为了公平、合理利用珍贵的水资源,人们还遵循一套严格的用水制度——最初露出地表的渠水用于食用,接下来的一段渠水用于沐浴,再下去的一段渠水用于洗衣、洗器皿等,最后一段渠水用于灌溉果园和农田。这套用水制度至今还在执行。
据统计,阿曼全国曾有4500多法多条法拉吉,由于老化和地下水位太低,目前仍可有效使用的有3000多条。阿曼的法拉吉密如蛛网,每条长3——5千米,总长度达上万千米,每年输送9亿立方米的水,占全国水消费量的70%。
2006年,法拉吉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区域整体性
(1)当地人为什么要建造法拉吉
(2)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和分配水资源的
(3)法拉吉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气候:阿曼位于亚洲西部,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
利用:法拉吉主要依靠重力,把山泉水、地下水引到村落中,其中有的水渠藏于地下,以免水被蒸发;有的水渠露出地面,便于人们使用。
分配:严格的用水制度。(按照食用——淋浴——洗衣、洗器皿——灌溉果园和农田顺序使用,避免浪费)
独特的农业灌溉系统:法拉吉--宝贵的水源---形成了独特布局---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思考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
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
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
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
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
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
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
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和交通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区域整体性
【知识拓展】 生态农业
对点训练
(2022·郑州高二检测)陶斯镇位于美国西部新墨西哥州,这里的建筑向人们展示了16世纪以前就开始的印第安人土坯结构建筑房屋的艺术,村落由两组房屋群组成,均用晒制的土坯泥砖砌成。下图示意陶斯镇土坯泥砖砌成的民居。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传统民居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
A.黄土深厚 B.气候干燥
C.阳光充裕 D.牧场辽阔
2.该传统民居墙体厚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减少风沙对房屋破坏
B.增加建筑的美观程度
C.营造舒适的室内温度
D.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B
C
一、区域整体性
(2022·洛阳高二检测)目前我国正积极打造“泛南海经济合作圈”。下图示意海南岛交通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海南省在加强区域开发与国际合作、打造“泛南
海经济合作圈”的有利条件有( )
①生物资源丰富 ②地理位置优越
③工业基础雄厚 ④国家政策倾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海南根据自身优势,应积极( )
A.依托矿产资源打造重工业基地
B.凭借科教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借力环境优势壮大房地产行业 D.紧抓旅游龙头发展现代服务业
C
D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自然条件差异
社会经济水平
文化习俗差异
区域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实现: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移,属于自然要素的区域流动。
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域贸易、文化交流等属于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3.区域关联的影响
区域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
区域生产、生活方式
区域发展
改变
影响
问题: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
答案:现代人对绿色环保食品和体验农事活动的需求增加,才促使当地人收人的增加,进而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与开发。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区的功能定位是什么?
三者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的推动要素流动,从而促进各自的进一步发展。
对点训练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个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呈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据此完成1~3题。
1.地坑院反映当地(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2.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
的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3.地坑院最可能位于( )
A.陕西省 B.吉林省
C.河北省 D.山东省
A
B
A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1.区域发展要求——必须因地制宜
①依据自身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②考虑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调整人类活动
2.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
①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②分析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
中国南方的稻田景观
中国东北的麦田景观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共同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是区域要素存在显著的差异。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1.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位于30°N—33°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4°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2.气候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虽然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东边有山脉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3.耕地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加上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三角洲以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为主,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水稻土和黑土都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但黑土肥力更高。
松嫩平原的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而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4.矿产资源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
而松嫩平原则有较丰富的石油资源。
问题: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要素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位置 经纬度
海陆位置
气候 类型
共性特征
差异
土地 地形
耕地
土壤
矿产
30°N附近
43°N~48°N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地处东北地区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
热量丰富,降水多,水热组合好
热量少,降水少,生长期短
平原
平原
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少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
肥沃的水稻土
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少、黏重
肥沃的黑土
贫乏
丰富的石油等资源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合作与探究
读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条件的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思考题】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合作与探究
读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条件的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两地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差异。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合作与探究
读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条件的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长江三角洲年降水量较多,呈现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布规律;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较少,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规律。长江三角洲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由大气环流决定,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既受季风影响,又受地形影响。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农业生产特点
受各区域要素综合作用的直接影响,两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呈现不同的特点。
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良好,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历史上主要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生长期也较短;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主要发展畜牧业。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工业生产特点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在此基础上,受区域关联的影响,两个区域的工业生产也有明显的不同。
松嫩平原则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逐渐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净输入区。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项目区域 农业生产
条件 耕作业
类型 农作物 熟制 其他部门
长江三角洲 水热条件良好,河湖水面广 水田为主 水稻、油菜、棉花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相对较差;西部草原分布广 旱地为主 玉米、春小麦、大豆 一年一熟 西部发展畜牧业
人类活动的差异小结: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项目区域 生产条件 生产活动
类型 地位
长江三角洲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 发展轻工业,发展重工业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发展重化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人类活动的差异小结: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不同发展阶段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早期
中期
晚期
人均耕地减少,耕地破碎,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人们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耕作业落后
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成为鱼米之乡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合作与探究
在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国粮仓”地位已经下降。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稠密的水网,耕地破碎,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难推广;
②建设用地增加,人均耕地减少;
③农业结构的调整。
活动 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图1.16和图1)。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活动 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
1.我国南北方民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居民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北方民居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小,房屋高度较矮,房檐较窄,南方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大,房屋高度较高,房檐较宽
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面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
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
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槽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活动 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
2.下列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假设劳动力价格地价建筑材料单价等因素相同,修筑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
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活动 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
自然要素
区域发展
人文条
件差异
自然条
件差异
因地制宜
人文要素
区域要素
整体性
关联性
差异性
区域特征
区域内
不同区域
基础
当堂达标
为适应当地环境,各地的卧具(睡觉用的家具)有显著差异。炕起源于西汉,是我国北方农村白天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晚上休息的“暖床”,多数地区都会用土坯垒筑,占整个房屋近一半的空间;南方用床,不同地区还衍生出竹、木等多种材质的床。随着取暖技术的提高,炕的作用越来越弱,但在北方民宿中,炕的建造逐渐流行起来。据此完成1~2题。
1.“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类型 B.地形类型 C.水文特征 D.自然资源
2.民宿中炕流行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
A.建造难度较小 B.经久耐用
C.体现地方文化 D.少占空间
A
C
当堂达标
1.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源、土壤 B.劳动力、技术
C.气候、地形 D.市场、交通
C
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当堂达标
2.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力高
C.水热资源丰富 D.人均耕地面积大
C
当堂达标
3.下列地区中,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
A.②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
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
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
A
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