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钱塘江大潮视频资料及人声鼎沸的音频。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2.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借助拼音、利用汉字构字规律等方法正确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潮来前钱塘江江面景物的宁静之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图片激趣,了解钱塘江大潮
1.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的景象。
2.引导学生谈观后感受:同学们,这就是著名的钱塘江大潮。看到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3.学生畅谈感受。
4.学生介绍或者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教师补充。
课件展示: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渐狭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活动2 揭示课题,质疑导学
1.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钱塘江,一起看看这一震撼人心的著名景观。
2.作者眼里的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在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特点的词语。(板书:天下奇观)
3.设疑:什么是“天下奇观”?“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交流。
课件展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
4.过渡: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操作指导: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激发学习兴趣和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如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壮观,产生积极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对“观”的比较中理解“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活动1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想好后在组内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活动2 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课件出示由会认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课件展示:盐官镇 薄雾 屹立 昂首东望 顿时 人声鼎沸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耳欲聋 霎时 余波
(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朗读生字。
(3)强调:“震、霎”为翘舌音;“薄”在本课中读bó。
2.学习四字词语。
课件展示:
天下奇观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1)小组朗读四字词语并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课件依次出示词语,学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部分词语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词语的意思。
活动3 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指名认读课后会写字并按结构分类。
2.学生观察生字,和同桌交流易错的地方。
3.指导难写、易错的字。动漫演示“潮、滚、顿、逐、震”的动态书写。
4.教师相机示范。
操作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书写指导中,要重点突破难写、易错的字。理解词语时先让学生试着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理解词语。
板块三 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课件出示问题及答案)
2.交流读文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
课件展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色和人们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大潮离去后的景象。
4.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操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读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会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课文顺序,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潮来时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并背诵第3、4自然段。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3.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板书课题)我们虽然没有亲自欣赏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但是通过阅读和展开想象,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2.复习词语。
(1)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展示:奇观 农历 据说 大堤 宽阔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霎时 余波 依旧 人山人海 齐头并进
(2)学生开火车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3.复习写作内容和行文顺序。
(1)课件出示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答案,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操作指导:回顾词语及课文内容时,教师要相机正音并引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把握文章脉络。
板块二 精读课文,品文赏潮
活动1 默读课文,完成学习活动卡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景象的句子。思考: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有何变化?(课件出示问题及学习活动卡)
活动内容 顺 序 钱塘江的变化 最喜欢的描写景象的句子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2.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喜欢“潮来前”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来时”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去后”景象的分为一组。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汇报。
活动2 学习潮来前
1.学生读句子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潮来前的景象:
课件展示: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1)汇报描写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的词句。(引导学生抓住“薄雾、笼罩、宽阔、若隐若现”等词语,体会江面宽阔、薄雾笼罩的特点。)(板书:江面宽阔 薄雾笼罩)
(2)导学: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潮来前江面景象和人们的心情吗?(课件出示)
(3)指导朗读,语气富有轻重变化,读出江面宽阔、薄雾中小山若隐若现的缥缈之感。
3.小结:潮来前,作者通过对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活动3 学习潮来时
1.学生读句子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2.导学:快速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作者在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它的突出“变化”。它有哪些突出变化呢?
3.学生汇报。
(1)变化一:潮声
课件展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引导学生抓住“隆隆的响声”“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体会潮声的特点。课件相机出示变化图示。
②指导朗读。
(2)变化二:潮形
课件展示: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引导学生抓住“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体会潮头越来越高。
②课件出示形状变化的示意图。
③课件出示表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图片或视频。
④导思:看到此情此景,你想用哪个词语概括你此时的感受?(课件出示)教师相机板书:惊心动魄 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可加快语速来体现潮来时的迅猛、势不可挡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齐读。
5.指导学生背诵。根据课文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活动4 学习潮去后
1.想一想:潮水过后,江面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体会出了什么?(课件出示)
2.学生读句子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析句子。
句1:
课件展示: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句2:
课件展示: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去了,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中进一步理解钱塘江大潮之奇。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活动5 梳理写作特点
1.导学:让我们一起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并说说第1自然段和下面的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课件出示问题及图片)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答案)
操作指导: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自己圈点词句、自我评价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内学习、交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在指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由这个词语想象到的画面,理解词语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指导朗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的语气轻重、语速变化。
板块三 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活动1 链接古诗,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古诗:
课件展示: 浪淘沙(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指名读。
(2)范读。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先反复读这首诗,说说对诗句的理解。然后紧扣重点词,谈谈诗歌中大潮带给自己的感受。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3.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对大潮声、形的理解及句子和对应的图片。
课件展示:(1)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4)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出示图片)
(5)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出示图片)
(6)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出示图片)
(7)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活动2 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1.拓展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著名诗句。
课件展示: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忆钱塘》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毛泽东《七绝·观潮》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明]王在晋《望江台》
2.小结: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背熟第3、4自然段,继续搜集一些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著名诗句并背诵下来。
3.指导学生朗读并试背。
操作指导:拓展活动中的诗句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读”为主线,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个场景便汇报学习哪个场景的收获,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教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写结合。多处动笔,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整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基本上完成了,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词句,深入体会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训练还是不够,有些学生还不能够通过读文感受“奇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