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2 10: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时空定位:
1912 1916 1920 1924 1928
北洋军阀是产生于清末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逝后,各领导人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分裂割据。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府的实权相继由皖系、直系、奉系控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从1912年起至1928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政治
思想
经济
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政局多动荡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经俗新气象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思想新方向
一、政治——政局多动荡
1.专制与反专制(民主)斗争
1913年11月
1914年5月
1915年5月
1913年3月
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解散中国国民党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为总统制
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宋教仁案(历史纵横)
1916年
1913.9二次革命(辛亥革命的继续)
护国运动(蔡锷1915年底-1916年)
1914年7月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1917年
张勋复辟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
袁世凯独裁专制时期
军阀割据时期
反专制斗争的失败说明:中国社会专制色彩浓厚,资产阶级救国方案行不通。
2.军阀割据
(1)概况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皖系 1916-1920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直系 1920-1924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奉系 1924-1928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特点: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
实质: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
(2)府院之争
3.外交:
⑴军阀以列强为靠山,丧失国家权益。如“中日民四条约”
⑵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势力:
①参加一战
②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租界权;
③中国劳工在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胜做贡献
法国海军还专门声明:外籍劳工,他们只要华工。…存放在威海档案馆里的一份英国陆军1918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
——张玮《历史的温度》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后,外交总长向袁世凯建议:唯有参战,取得参加战后和会资格,才有挽回《民四条约》中丧失权利的机会......北京政府也亟思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乃借参加欧战之机会,加入协约国阵营......努力收回国权,提升国际地位。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如何评价北洋时期的外交?
(1)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的结果是卖国行为,是牺牲国家主权和利益,但相比二十一条,他多方协调,显示政治家的手腕,说明有一定的民主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2)参加一战使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战后和会,是中国第一次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是外交政策从消极回避转向主动参与的标志性事件。
政治篇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
【归纳总结】
对内专制,对外卖国,政治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百姓民不聊生;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政治上一些束缚,鼓励兴办实业;
②民国的建立激发了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热情;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材料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订购面粉,中国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1915年“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南方周末》
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经济篇——经俗新气象
经济新象——原因

民国建立
政治:扫除障碍
经济:鼓励实业
群众反帝爱国斗争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侵略
有条件
有机遇
经济新象——影响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达到200多万人,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产业工人急剧增加
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五四运动)
材料一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达200万人左右。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罢工的次数愈来愈多,罢工规模和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从1912年到1919年的七年间,罢工达130多次,比辛亥革命前的七年增加了一倍还多。 ——李侃《中国近代史》 (第四版)
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中国产业工人……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材料二 中国工人阶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开始以自觉的姿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
——毛泽东
随着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提供了阶级基础。

生活新象
·改用阳历;
·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1.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⑵代表:
⑶影响:
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为代表(以轻工业为主)
①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2.社会生活新气象
表现:①改用阳历;②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③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归纳:经济篇——经俗新象
⑴原因
内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外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主要原因)
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提供阶级基础。
主要是一战期间(1914——1918)
北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新气象的方向是:追求民主、平等、自由、文明、进步
文化篇—— 新旧文化剧烈碰撞;思想出现新方向
三、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
日本侵略中国加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辛亥革命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民众被专制和愚昧束缚
政治
经济
思想
袁世凯“尊孔复古”
根本原因
导火线
(一).原因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指导思想(前期)
主要主张
(1)思想革命: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
(2)道德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民主与科学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
1915.9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二.兴起
2022-12-01
三.影响
材料一 胡适说:这一年(一九一九)之中,至少出现了四百种白话报……时势所趋,就是政客军人办的报也不能不寻几个学生来包办一个白话文附张了。
——张家康《 <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
——促进文化革新
材料二“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推动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和家庭革命
材料三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促进思想解放,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材料四 那时候的热血青年可以说没有不被《新青年》影响的。毛泽东曾回忆说:”……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促进民众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归纳:文化新象——新文化运动前期(1915——1919)
①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人们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
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内容:
(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旧道德、专制。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4)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
4.意义: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前期传播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
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李时岳: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不能完成救国的使命
根据下面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绝对否定或肯定东西方文化
政治篇
【归纳总结】
对内专制,对外卖国,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经济篇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增长。
社会生活出现种种新气象。
文化篇
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展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北洋军阀的统治
政治上:二次革命 护国与护法运动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兴办实业
习俗上:用阳历、剪发易服、称同志
政治上:袁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军阀混战割据,民不聊生
经济上: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
文化上: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
“打倒孔家店”







民族意识觉醒
工业化快速发展
新文化、新风尚、新国民
艰难推进的中国近代化
如何看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这一时期有哪些特点?
课堂总结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袁世凯复辟帝制:前期准备→正式称帝
护国战争:背景、进程
军阀割据的形成:概况、结果
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护法运动:原因、开始、结果
参加一战:目的、概况、影响
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原因、表现与影响
民国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原因
兴起:开始、主要阵地、代表人物
主张: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
影响(意义、局限性)
政治
经济
文化
特点
独裁混战
争权夺利
分崩离析
秩序混乱
经济落后
政治
经济
文化
封建保守
维护民主共和的不懈斗争
提高国际地位的民族意识
工业化快速发展
新文化、新风尚、新国民
艰难推进的中国近代化
如何看待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这一时期有哪些特点?
黑暗、倒退 发展、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