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2 10:4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 10 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开始-1949.9
(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1948年4月30日)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
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法治初创
进程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指出:“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法治破坏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八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人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摘自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一》P71页
改革开放后
1.阶段: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成就: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3.意义:重新树立了法律权威,初步建立新时期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八二宪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四部宪法。它是在五四宪法成果基础上,扬弃和否定七五宪法、七八宪法的糟粕,作了大量修改、补充的版本,是四部宪法中比较好的一部宪法。它总结了此前的治国教训,特别是汲取“文革”违宪毁宪的教训,是为防止“文革”重演而制定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针对性。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程上来。……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20世纪90年代
1.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成就:(1)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和2004年《宪法修正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3)2010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意义: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A
B
C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和2004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十五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问题探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一字之改。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材料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习近平同志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广义“法制”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国家有法律和制度。“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是相对于“人治”。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法制(广义);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实行“法治”。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更完整、更全面。
③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④二者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答案
十八大以来
1.阶段: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2.成就: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十八大以来
(2)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人一个新阶段。
(3)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
(4)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宣誓誓调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宪法宣誓制度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背景
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特征
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革命与建设时期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成就: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革命与建设时期
3.意义:
①在社会上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②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革命与建设时期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成就: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3.意义:
①在社会上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②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
1.背景:
①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
②国家、社会良性循环发展需要与物质文明配套的精神文明。
2.成就:①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90年代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 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成就:
21世纪初
①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②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
③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成就:
十八大以来
十八大提炼、概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 杨善洲(1927—2010)
杨善洲,云南保山人,曾任保山地委书记等。退休后,杨善洲带领群众开展植树造林,坚持20多年,为大亮山披上绿装,大大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2011年,杨善洲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改革先锋”称号。
▲黄大年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黄大年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十八大以来
2.意义:
材料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材料2 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1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合作探究: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1)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3)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答案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改革开放后:“五讲四美三热爱”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程开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创:20世纪50年代
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
完善:20世纪90年代至今: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形成
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