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汉文帝 刘恒
(前202年—前157年)
刘邦的第四个儿子
疑问:为何作为皇陵的汉文帝霸陵相对简朴,但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却出土了大量金银?汉文帝,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君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
【自学】
任务:快速阅读课文P54——P55,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文对应处做好标记。(5分钟)
1.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时间、人物、都城);
2.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
3.面对上述情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效果如何?
1.西汉的建立
一、治世之基
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今西安)
任务:结合课文和前课所学,简单说一说西汉建立的相关情况(时间、都城、人物等)
长安
1.西汉的建立
一、治世之基
材料一: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自天子以下备不齐一辆四匹同样颜色马拉的车子,大将、丞相有的乘坐牛车,百姓家无余粮。)
——摘编自《史记·平准书》
高祖时期的社会状况
材料二:汉兴,民失作业(农业生产),而大饥馑。凡米石(容量单位,1石=10斗)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思考:两则材料反映了汉高祖时期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
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难
2.休养生息政策
一、治世之基
【连一连】将右边刘邦采取的具体措施与左边的概括性词语连接起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休养生息政策
轻徭薄赋
1.“兵皆罢归家”
鼓励农桑
2.“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释放奴婢
3.“农,天下之本也……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解甲归田
4.“减田租,复十五税一。”
5.“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免徭役)。”
1.史书记载的“治世”
二、治世之实
材料四: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会。(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年轻母马的人受排斥不许参加聚会。)
——《史记·平准书》
文景及武帝时期
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与高祖时期相比,文帝、景帝时期社会财富、百姓生活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
2.考古发掘的“治世”
二、治世之实
长沙马王堆汉墓——“文景之治”的缩影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
思考1:考古发掘侧面反映了文景时期哪些“治世”表现?
手工业工艺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重48克
【互学】请同桌间讨论,结合所学,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治世”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2.文景之治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2分钟)
概念: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增,府库充盈,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侧重于强调民生)(P56)
二、治世之实
三、治世之因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文P55——P56,结合材料组一、二、三,解答材料后的相关问题,并思考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先2分钟独立思考,再5分钟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
【小组合学】
1.仁德之治(材料组一)
材料:(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文帝)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
(景帝)诏曰:不受献,减太官,省傜赋,欲天下务农蚕。
(景帝)诏曰: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据《汉书》整理
这些诏令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反映了文景两帝的什么思想?
农本思想
材料: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车马侍从,均无增加。他想做一个露台,预算下来,要百金,便放弃了。他……下令各级官吏“务省徭费以便民”。作为一个皇帝,他经常穿较粗糙的衣服,夫人宫女也不准穿拖地长衣。
——萧然《大汉帝国》
材料表明,汉文帝具有哪些美德?
节俭;爱民;身体力行
三、治世之因
秦代和汉初农业税赋比较
征收三分之二
征收十五分之一
征收三十分之一
2.仁政之治(材料组二)
材料:
秦朝服徭役的年龄从17岁开始,一年数次。
文景帝时期服徭役的年龄从20岁开始,三年一次。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体现了景帝时期实行了哪些惠民政策?
轻徭薄赋
三、治世之因
3.仁法之治(材料组三)
材料:是后(废除肉刑后),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当劓(割鼻子)者笞(鞭打)三百,率多死。
——《汉书·刑法志》
缇萦救父的故事
材料:继位的景帝针对这一弊病,先后两次下诏减少笞杖次数。……(最后)分别减为二百、一百。与此同时,还规定竹木杖的长度……击打的部位也由北背部改为臀部。
——萧然《大汉帝国》
材料体现了文景时期实行了什么惠民政策?
废除严刑峻法
三、治世之因
4.仁孝之治(材料组四)
材料:“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
汉文帝霸陵简陋的陪葬品和薄太后陵墓丰厚陪葬品,说明什么问题?
汉文帝以孝治国
三、治世之因
薄太后陵墓出土的金饰
材料五:“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翻译:我私下考虑如今(文帝时)国家的局势,可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可为之流泪的有两项,可为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大道的事,很难一一列举。)
——贾谊《函数》
贾谊 (文景时期)
前200年—前168年
结合课本P57第一段内容,说一说贾谊为之“痛哭流涕”的可能是哪些事?他说的话可信吗?
1.完美的“治世”?
四、治世之辨
材料六:“孝文时中宠臣,士人则邓通……上使善相(看相算命)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
——《史记》卷一二五《佞幸列传》
材料七:“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益造苑马以广用,而宫室、列观、舆马益增修矣。” ——《史记·平准书》
2.完美的皇帝?
宠幸佞臣
卖官鬻爵;大修宫殿
四、治世之辨
文景之治
以民为本
仁政
仁德
仁法
君主善治
人民勤劳
小结:“文景之治”——价值
仁孝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