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潼关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潼关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1 16:23: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7张PPT)
潼 关
新课导入
《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其二)》以及《潼关》。这四首诗歌看似毫无
关联,却暗含玄机。刘禹锡是中唐诗人,李商隐是晚唐诗人,
陆游是宋代诗人,谭嗣同则是清代诗人。时代在变化,但是季节没有变,都是秋天,只是其中蕴含的人类情感,并不相通。
教学目标
0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
02
01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潼 关》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背诵;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分析诗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了解作者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诵读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cù)此城,
秋风吹散(sàn)/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tónɡ)关/不解平。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新课讲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诗意: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赏析:第一句写潼关的历史和气势。“终古”点明潼关历史悠久,“高云簇”不言城高而其高自见,从视觉的角度烘托了潼关城的高耸、壮阔。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从听觉上凸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
久远
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意: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赏析: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这两句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黄河、秦岭,突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和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诗人写的是感觉中的山和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使人在山河的雄伟气势中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拘束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一带壮丽河山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课后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潼关城高耸壮阔、寂寥辽远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试简要分析首句“簇”字的妙处。
以动写静,写出高云密布城关的情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拟人,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犹嫌束”赋予山脉以人的思想“不解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4.“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一幅黄河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拘束的雄壮画面。流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渴望有所成就的情感。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