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穿井得一人
作品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背景资料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ɡài 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课文翻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译 文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讲述。
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应答,回答。
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译 文
新课讲解
开端
发展
结局
第一层
(1、2句)
第二层
(3、4句)
第三层
(5、6句)
起因:宋国姓丁人家因要到外打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自家打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误传:写国人并未懂这话,就以讹传讹,将话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真相:国君询问真相。,丁氏告知真意。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的情节。
①丁氏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但他表达存在歧义;
②“闻而传之者”并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
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传到宋君那里;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3.【真题模拟】从“丁氏”“传之者及国人”“宋君”的角度出发,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考点:多角度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答题思路:(1)明确一则寓言可能会有多种寓意;(2)紧扣题目要求,联系文意从不同角度思考;(3)要切合人物身份、地位等,语言简练概括。
①丁氏:说话表达应该清晰准确;
②传之者及国人:对待传闻,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未经证实就轻易传播;③宋君:对待传闻,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才是正确的态度。
【参考答案】
4.本文的讹传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现实意义?
原因:①丁氏表述不明,容易让人产生误会;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就将消息散播出去;③国人似乎乐于谈论这样离奇的传闻,就将传言四处传播。
现实意义: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谣言也是这样产生的,因此面对铺天盖地的消息,我们一定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凡事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
板书设计
叙事
不轻信传闻
发展:以讹传讹,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
开端:丁氏穿井,告人“得一人”
结局:宋君问询,丁氏释真相
议论——求闻若此,不若无闻
不轻易传播
写作特色
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姓丁的人说的话,因有一个多义词“人”(既可以理解为“人”,也可以理解为“劳动力”)而被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闻。
课堂总结
《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细察,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字词清单
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一词多义
之
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
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闻
有闻而传之着得闻之于宋君
动词,知道、听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于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从
介词,向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句式
告人曰
[省略主语,即“(丁氏)告人曰”]
省略句:
倒装句: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状语后置,即“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状语后置,即“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拓展提升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能真正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