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2 11: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4课
课程导入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样的重大改革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1898年戊戌变法
1901—1911年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一化三改)
北魏:孝文帝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明朝:张居正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民国时期的改革
知识框架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决策
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课程学习任务
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变革,阐释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学习任务三:
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认识它们的共通之处。
学习任务一:
谈谈改革家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
学习任务四:
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理解戊戌变法的影响。
学习任务二:
学习任务一: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认识它们的共通之处。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法和改革,每一次变法与改革都会给王朝统治和社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王朝变法改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也存在差异。但是,古代历史上那些重要的变法和改革有不少共通之处。
根据教材内容,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春秋战国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三国魏晋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
改革
北宋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明朝
张居正改革
根据教材内容,梳理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主要影响。
学习任务一: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认识它们的共通之处。
重要变法和改革 背 景 主要内容 主要影响
商鞅 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 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战国
魏晋南北朝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探究:这些改革在什么情境下发生?怎么改的?成效如何?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
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兼并战争
各国变法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转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
决定
一.秦国商鞅变法
1.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战国铁犁铧
《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思考: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商鞅变法是适应社会变动的一场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② 内容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
政治
思想
风俗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
行县制
焚诗书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一.秦国商鞅变法
③ 意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p11
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掉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时代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征伐不断。北魏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②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措施 内容 影响
俸禄制 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1. 时代背景
邻 长 里 长 党 长
5家 25家 125家
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
——[北宋]刘攽:《<魏书>目录序》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千古第一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内容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据史料结合所学:孝文帝迁都的理由有哪些?
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
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迁都洛阳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 时代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内容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
汉话
1. 时代背景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3. 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 影响: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
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汉化)
庆历新政
加强
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
藩镇割据
导致分裂的教训
政治腐败
财政困难
起义不断
边患危机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1.背景
北宋中期
官僚机构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宋初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2.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内容
富国   强兵
措施
作用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一定程度抑制豪强兼并,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兵农合一,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武器装备
4.结果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p52
1.背景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
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② 用人不当,执行中危害百姓利益;
③ 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
④ 宋神宗动摇(后期)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
——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
政治腐败
统治危机加深
整肃吏治,加强考核(重点)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实行一条鞭法)
背景
举措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影响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角度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1573-1582年) 政 治 (整顿吏治) 尊主权,朝廷尊,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考成法 军 事 (边防新政) 内修防备 起用边将(戚继光),积极操练兵马
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
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经 济 (赋税改革) 清丈田地 一条鞭法 意义 1.国家财政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2.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张居正改革
学习任务一: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认识它们的共通之处。
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背景的共通之处
1.变法与改革往往发生在社会大变革,社会发展出现变化或产生较多问题时期;
2.变法与改革的目的往往是富国强兵,巩固统治,适应社会变化。
什么样的变法与改革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呢?
针对问题开展的变法与改革,顺应时代变化的变法与改革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你如何看待改革的过程?
改革会有巨大的阻力,其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学习任务一: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认识它们的共通之处。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认识。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
改革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战国
魏晋南北朝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综合探究】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时代:内忧外患,救亡图存
②直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个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
提倡西学,议论时政
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学习任务二: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理解戊戌变法的影响。
材料1:朝士即有言西法者,不过称其船坚炮利制造精奇而已;所采用者,不过炮械军兵而已,无人知有政者。自甲午东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官制之义乃在伸民权、设议院。
——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认为变法的“要其大成”在哪里?这一“大成”的实质是什么?这一“大成”在1898年6月演化为哪一政治事件?这一事件的实际结果如何?
改变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政变
2.高潮:百日维新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①开始: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②内容: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18课
一、教育方面:
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
二、行政管理:
裁撤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三、工业:
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
促进新思想的传播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角度 戊戌变法内容(1898年6月)
政治 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等
经济 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等。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意义 1.一场资产阶级发起的救亡图存爱国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和民族意识;
2.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军事教育近代化;
3.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具有妥协性;
4.变法存在操之过急,用人不当,缺乏统筹全局,逐步推进的策略;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主观: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自己没有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策略失误: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
学习任务二: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理解戊戌变法的影响。
材料2: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认为比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膛乎其后。
——《字林西报》
材料3: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根据材料2、3,思考这两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什么历史主题?
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研究主题:研究戊戌变法时期世人的心态与看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失败之因:改革涉及面过广,阻力大;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学习任务二: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理解戊戌变法的影响。
材料4: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一览表
名称 时期 地点 创办人
万木草堂 1891年 广州 康有为
《中外纪闻》 1895年 北京 康有为
强学会 1895年 北京 康有为
《时务报》 1896年 上海 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 1897年 天津 严复
时务学堂 1897年 湖南 谭嗣同
《湘报》 1898年 湖南 谭嗣同
材料5: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陈独秀
学习任务二: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理解戊戌变法的影响。
根据材料4、5,简述戊戌变法带来的主要影响?
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但是20世纪初,面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很多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与戊戌变法的措施有相同之处,这些措施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新政并没有让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中华民国建立后的一些改革措施,也多以失败告终。
1898年
1901年
南京临时政府
国民政府
戊戌变法
1911年
清末新政
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改革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①政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思想: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影响:
3.结果:失败
囚禁光绪帝
杀害“戊戌六君子”
废止大部分变法措施
戊戌政变
进步性
启蒙性
爱国性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二.清政府(地主阶级)——1901-1911年清末新政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化),为辛亥革命增加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武装力量等,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
学习任务:自主梳理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具有背离性(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1901-1911年,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等,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清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为了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角度 清末新政内容(1901-1911年)
政治 减冗衙,裁吏役,修刑律
经济 立商部,兴实业,振农业
文教 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军事 改军制,扩新军
作用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走向灭亡的危局,革命很快爆发。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中华民国改革
中华民国建立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如建立五院制、废改两元、推行学制改革等。但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等原因,这些改革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多以失败告终。
——《教师教学用书》第48页
角度 中华民国改革
政治 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院
经济 废改两元: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
文教 推行学制:壬戌学制,初等中等6年,高等3-6年
军事 筹建军校,编练现代化军队
作用 1.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2.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化,进一步促进西方思想的传播;
3.推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4.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众观念“臣民”转向“人民”。
败因 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
探究: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救亡图存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主题:
2.局限性(失败的原因)
3.意义:
改革 意义
戊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清末新政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改革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学习任务三: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变革,阐释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根据教材内容,梳理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改革历程?
土地改革
1947年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1978年
中共十八大,确定“两个全面”的总目标
2012年
十九大召开,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19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过渡时期——深刻变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949
1956
1958
1960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6
1976
1978
2013
2012
2017
2019
八字方针
十年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十八三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深化改革入党章
十九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
时间
趋势
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
三大改造
1953
中国当代改革呈现出什么特点?
曲折前进
追求富强
深化改革
在新时期继续推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关键一招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
1953年 1956年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一根二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一.过渡时期——深刻变革
1949--1952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
你如何理解: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土地改革
1
土地改革:1950-1953年,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
经济改革:一化三改;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独立的工业体系,合理的工业布局;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3
民主改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54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八字方针
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头好 中间差
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时期
1958年
1956
1960年
1966年
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1964年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1956年《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1.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2年中共十二大)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
(4)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p170-17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学习任务三: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变革,阐释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续、不断推进的过程,开放亦然,也是一个不断深入展开的过程。
结合教材内容,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主要历程。
学习任务三: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变革,阐释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主要内容 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主要历程。
农村改革
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兴办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引进来走出去
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单—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学习任务三: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变革,阐释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材料7: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影响
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1.改革要符合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2.改革开放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课堂探究】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P26-28材料,总结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1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3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4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必须坚持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6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7 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 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9 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学习任务三: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变革,阐释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材料8: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以穿透历史的视野,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提炼为九点启示。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中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九点启示包罗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方面,浓缩了中国40年发展进程中的宝贵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中国国情读本》
学习任务四:谈谈改革家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
材料1:“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2:“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坛!”他提出“三不足”思想,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材料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材料4:“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一个经验嘛。”“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行。”“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
——邓小平
创新、勇敢、坚持、责任、思想解放、艰苦奋斗、不懈努力……
启 示 1.改革要认清形势,分析矛盾,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2.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3.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坚决彻底,尤其需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4.改革需要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持之以恒,不可操之过急;
5.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6.改革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选择科学理论和正确道路;
7.改革领导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领导能力和水平;
……
【归纳总结】依据所学知识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关于改革的认识
4.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1)改革中,新旧势力力量对比;
(2)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3)改革家个人的素质;
(4)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需要全 社会的互动);
(5)需要解放思想;
(6)需要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重点知识: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课程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