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当代中国 的民族政策
第13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概念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政治制度。
19世纪以前的中国是统一的中华帝国,并非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皇帝被视为天下共主。在边界问题上,中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民族问题上,中国封建皇帝也认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中国没有科学的边界概念,将四周的少数民族视为“蛮夷”。除与俄罗斯帝国有过边界交涉外,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与绝大多数的周邻国家没有订立边界条约,一般只有传统习惯线。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的边疆民族问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2.背景
(1)国情: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依据地图,分析我国民族分布情况有何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不均衡。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2.背景
(2)历史因素: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2.背景
(3)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探索:1941、1945、1947、1949
民族自决
民族自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3.建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5年10月
新疆维吾尔自区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3.建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考:观察左图,民族区域自治在层次设置和地区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从行政层级上看: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2)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意义:
※保证了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
※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推动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使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在急操冒进的浮燥情绪中,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的做法被当作 “边疆特殊论”、“少数民族落后论” 和 “条件论” 加以批判。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区域自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一批民族自治地方被撤并,一些民族自治机关被撤销,自治权被取消;自治机关的民族化被所谓的 “共产主义化” 取代了,少数民族干部受到了冲击,特别是将一些被安排在自治机关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重新划定阶级,调离自治机关,重新安排工作。
——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表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
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民族自治区自治权有哪些?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3.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3)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西藏:太阳能生活方式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整个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1%。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十八大以来
(1)“两个共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五个认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十八大(2012)以来: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十八大以来
1.十九大(2017)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①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②地位: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1)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4)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归纳所学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