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2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必2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2 13:1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目标】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一、村落的产生
(一)居住形式演变
材料二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辞过》
材料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
材料三 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 ——项峻《始学篇》
一、村落的产生
1.形式 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2.趋势 穴居——筑居
迁徙——定居
巢居
独木巢
多木巢
橧巢
干栏式建筑
穴居
一、村落的产生
(二)村落产生
1.原因:农业发展,生产力进步
2.分布: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一、村落的产生



姜寨遗址复原图
兴隆洼遗址平面、剖面图
根据图片内容,归纳村落的特征
3.特征
具备基本的生活生产设施
石雕人
具有举办公共活动、防卫的功能
发展农业,生产并储存粮食
聚居、筑居、定居
石雕人
一、村落的产生
4.影响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1)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条件和保障
(2)为人类集体活动提供便利
二、集镇的出现
(一)集镇出现
1.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
商品交换的需要
材料 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张虎林《农村经济学》
三次社会分工:
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
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
第三次:专职商人出现,商业独立。
二、集镇的出现
2.过程
(1)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二、集镇的出现
(二)中国古代集镇
1.职能
(1)军事职能: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立;
(2)经济职能: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
(3)政治职能: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明代军镇“九边”
材料 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宋]高承《事物纪原》
二、集镇的出现
2.原因
军事防御的需要;地理位置优越;人口的增长;商品经济繁荣
3.发展
(1)两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2)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3)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如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
经济职能逐渐突出
集镇规模不断扩大
专业分工逐渐明显
趋势
三、城市的产生
(一)城市产生
1.最早: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2.分布: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功能: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三、城市的产生
(二)中国古代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发展:
(1)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2)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
三、城市的产生
3.特点
布局工整、规定严格
等级森严,体现礼法尊卑观念;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政治功能突出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
三、城市的产生
(三)西方古代城市
1.古典城市:
(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2)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新型城市: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三、城市的产生
【思考】对比中西方古代城市的异同
相同点
兼具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功能
规模较大,具有城区划分
交通便捷
不同点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工整严谨,
政治功能突出
西方古代城市没有整体规划,
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突出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思考】分析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特点的因素
(一)两河流域民居
1.建筑材料
2.基本特征
3.影响因素
黏土和芦苇制成的砖块
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每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
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平面构成示意图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古埃及民居
1.建筑材料
2.基本特征
3.影响因素
木桩搭建框架,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椰子叶铺成屋顶。
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有庭院和柱廊
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
古埃及民居复原图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三)古代中国
1.早期
穴居和巢居
2.先秦以来
(1)理念: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2)布局: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3)结构: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南方
河姆渡遗址
北方
半坡遗址
炎热多雨潮湿
干燥寒冷少雨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3.明朝以后
(1)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逐渐普及;
(2)类型: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材料 北京四合院的形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及伦理道德制约下的民居形式,很多地方反映出深刻的等级规定及尊卑差别,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揭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脊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
——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四)古希腊罗马民居
1.建筑材料
2.基本特征
3.发展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古罗马斯达比阿住宅的中庭
古罗马住宅复原图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拱券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罗马万神殿
多立克柱
爱奥尼柱
古罗马普通人住的多户型复合式公寓原型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五)古代美洲民居
1.北美平原:过着游猎生活,住宅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思考】分析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特点的因素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影响因素
两河 流域
古埃及
古代 中国
古希腊古罗马
古代 美洲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防晒和保温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严格的等级观念及长幼有序
木、石、砖、
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帐篷
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尼罗河水的泛滥,土地极其肥沃;气候炎热,降雨量少
自然环境、王权政治、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罗马帝国扩张,人口剧增,外来人员增多
平原、雨林、狩猎、迁徙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习俗
迁移运用
1.海盐县澉浦镇于唐朝建镇,在唐、五代时为军事性质,北宋中前期完成向经济性质的转变,南宋后期,受到南北关系变化的影响,澉浦镇由经济性质反转为军事性质。据此可知澉浦镇( )
A.唐朝时,因工商业发展建立集镇
B.北宋中前期,因工商业发展第一次转型
C.南宋后期,因工商业发展第二次转型
D.从唐至南宋,随工商业发展而演变
B
迁移运用
2.客家古民居的特色之一是群体聚居。客家人从中原经多次迁徙到闽粤赣等边境山区,为防御外人的骚扰和盗贼的侵犯,在民居建筑设计方面增加了防御功能,在结构上形成对外封闭的形态。据此可知,影响客家土楼形成的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水平
C.风俗习惯 D.社会环境
D
迁移运用
3.《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突出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突显军事功能
B.主要目的在于镇压叛乱
C.大多建在战略要地
D.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A
迁移运用
4.古代雅典的城市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雅典城市设计
A.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
B.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与雅典人的行为观念形成互动
D.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C
迁移运用
5.在《剑桥艺术史》中作者指出,“虽然罗马支配了希腊的政治和军事,但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运用于拱门和拱顶中的工程学经验以及使用混凝土的实际经验,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此材料意在说明
A.罗马继承发展了希腊建筑风格
B.罗马建筑风格与希腊完全不同
C.罗马的建筑大多数都规模宏大
D.希腊的建筑风格借鉴了罗马建筑
A
迁移运用
6.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
A.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
B.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
C.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缓慢
D.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
A
迁移运用
7.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
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C
迁移运用
8.“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A
迁移运用
9.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利于邻里和睦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深受宗法影响
D
迁移运用
10.《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