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野营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身边,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均分和用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按要求把物品进行平均分,并且能够较为熟练地求出商。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探究卡、练习卡、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和我一起数,这样反复数下去 生一边数一边报数理解游戏规则师:现在请你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就能马上说出你说的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你相信吗?师:你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说出来吗?
师:认真听完这节课,你就会识破其中的奥秘了。
【设计意图:生动活泼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力求使枯燥的计算课焕发灵动和生机。学生自觉联系生活经验,带着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秋季是个美丽的季节,非常适合郊游,今天有几个孩子就要去野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你们愿意吗?
探究新知
活动一、根据情境,寻找数学信息。
师:(出示情境图)现在能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这3个孩子玩累了,他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食物,开始野餐了,你能说一说他们都带了哪些食物吗?引导学生说出:10片饼干、7根香肠、17瓶酸奶、12个草莓。
活动二:动手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提出问题。
师:他们带来的食品可真丰富啊。如果10片饼干,每人分3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人?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把它记下来。如果12个草莓,每人分4个,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人?师:我也记下来。如果把这7根香肠,每人分2根,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人?
师:最后我们把有17瓶酸奶,每人分5瓶,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人?师:我们记下来,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能提这么多平均分的问题。
解决问题。
师:对于这些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比如:“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人?”怎么列算式呢?生1:10÷3=师:有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人?生2:12÷4=师:有7根香肠,如果每人分2根,可以分给几人?生3:7÷2=
师:17瓶酸奶,如果每人分5瓶,可以分给几人?生(齐):17÷5=............(随学生回答,多媒体逐步展示算式)师:仔细看一下,在这些算式中,你会解决哪一个?生:12÷3=4(个)【随学生回答板书:12÷3=4(个)】
师: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是------生:表示12里面正好有4个3。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4、3分别被称作什么?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师:算式怎么读?生:12除以3等于4
【评析:引导学生解决“12÷4=3”这一题,复习表内除法知识的同时,为下一步读有余数的除法式子做铺垫,打好基础,平稳过渡。
师:剩下的算式都不能运用口诀直接求出商,那我们小组一起来研究一下其他物品的分法,完成下面的表格。(课件示)(每组一张)
食品数量平均每人分到多少分给多少人余下多少饼干10片3片()人()片香肠7根2根()人()根酸奶17瓶5瓶()人()瓶
【设计意图:关于分给的人数,为了课堂连贯性的需要定为“3”,使这一环节与课前游戏连为一体,珠联璧合,学生易于迁移,掌握新知。】
要求:师:每组按4、3、2的顺序,摆小棒分一分,1号负责观察指导,并记录。时间:4分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比赛的方式进行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学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其他物品的分配情况。指生交流:你把10片饼干,每人分3片,能分给多少人,还剩下几片?那你能给同学们展示一下你刚才分的过程吗?
师:这一个为什么不能再分了?师:为了让大家都感到公平合理,多出来的这一个我们就不分了,所以10片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3人,还剩下1片。数学中我们用6个点来表示剩余,读作余,余下不能再分的这个数就叫做“余数”像这种平均分以后产生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师:在这个算式中10叫什么?3叫什么?3叫什么,最后的1叫什么,这个算式读作“10除以3余1”(生汇报分面包的过程大屏示)
师:现在你能用算式表示出
活动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师:前面我们解决了“有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人”的问题,如果有13个草莓、14个草莓、15个草莓或16个草莓,每人还分4个,可以分给几人呢?香肠7根2根()人()根酸奶17瓶5瓶()人()瓶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交流:12÷4=3(人) 13÷4=3(人)......1(个) 14÷4=3(人)......2(个) 15÷4=3(人)......3(个) 16÷4=4(人)
师:观察上述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理解:余数都比除数小。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我们一定要牢记“余数要比除数小”。这样我们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里,当发现余数比除数大或者相等,那么这道题一定计算错了,这可以用来初步检查你的除法做得对不对。
活动四:巩固练习,深化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同学们,秋天不仅是适合野营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是不是也有收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1)圈一圈,填一填(2)刚才,公园里的小动物们也平均分了一些食物,你们能帮它们看一看分得对不对吗?出示练习题一:判断 10÷3=2......4 16÷4=3......4 21÷5=4......1(3)出示练习三
师:看到同学们表现这么棒,老师也要奖励你们,老师带来一袋糖,要平均分给课堂了发言积极的7个孩子,你们说最后分得的余数可能是几呢?学生集体交流订正。
全课小结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你能揭秘课前老师的小把戏了吗?生答:一个数除以5后看余数,余数是1,这个数就会在大拇指,是2就是食指 ..师:嗯!很多游戏里藏了数学智慧呢,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一切都很简单。师:看着板书,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