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明确余数比除数小。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难点是引导发现“余数总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喜欢春游吗?春游时除了可以出去玩是不是还可以带许多好吃的啊?瞧(出示信息窗1)这几个小朋友都拿出了自己带的食品,准备分享了。看看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呀,从中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呢板贴学生找到的数学信息1.10片饼干,每人分3片,(板贴)2.12个草莓,每人分4个,(板贴)3.有7根火腿肠4.有17瓶酸奶谈话:同学们真棒,找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吗?(手指板贴的两个信息)预设:饼干可以分给几人?预设:草莓可以分给几人?谈话: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野炊活动导入,吸引注意力,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的自主性,激起学习的兴趣。
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活动一:学习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利用旧知,发现探究新问题。 谈话:想一想,10片饼干,每人分3片,能分给几人?也就是求什么?预设:也就是求10里面有几个3。追问:应该怎样列式呢?预设:10÷3=小结:是啊,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提问:那么10÷3到底等于多少呢?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用口诀求商能不能直接算出来呢?下面请大家请出我们的学具朋友,用一个圆片代表一片饼干,帮助小朋友们一起分一分吧。一边分一边想一想,能不能正好分完?如果不能,那么剩下的能不能再分给一个小朋友呢?学生操作学具(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请学生到黑板展示) ......反馈:学生交流、比较自己的创作,说明最欣赏哪一种及其原因。
总结:(板书、讲解同步进行)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3人,用符号表示就是10÷3=3(人),为了表达的规范“剩余”数学上用“......”表示,平均分以后余下来的1片,把它叫作“余数”,写在“......”后面,即10÷3=3(人)......1(片)(注意商和余数的单位不同)提问:除法家族里的成员增加到了四个,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找学生回答除法家族里的成员分别是谁。)追问:被除数10表示什么?除数3表示什么?商呢?余数呢?把你知道的再跟同桌交流一下。提问:这个算式怎么读呢?总结规范: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生尝试读,个别读)总结:在数学上我们把平均分后有余数的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活动二:学习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列出算式,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谈话:同学们,饼干分完了,下面我们帮他们把草莓也分一分吧。把问题和信息一起读一下。生齐读问题:有12个草莓,每人分四个,可以分给几人?追问:如果有13个,14个,15个,或16个呢?谈话: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作业纸,用圈一圈的方法,边分边列算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时关注算式的写法、读法,并且询问“在......算式中,余数几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用圈一圈方式尝试记录平均分的结果,培养符号意识,学习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读写形式。反馈时再次强化“余数的意义”。
2.观察对比,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展示分法并找同学列出算式反馈:(依学生口述课件出示)12÷4=3(人)13÷4=3(人)......1(个)14÷4=3(人)......2(个)15÷4=3(人)......3(个)14÷6=4(人)提问:12÷4=3(人)表示什么意思?13÷4=3(人)......1(个)呢?追问:余下的1个表示什么意思?(每人要分4个,剩下的1个不够分给一个人了。)再追问:算式15÷4=3(人)......3(片)中的“4”是什么数?“余数3”表示什么意思?谈话:观察这些算式,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预设与引导:预设1.商是3的一组,商是4的一组。预设2.有余数的一组,没有余数的一组。(学生出现这样的回答时,课件将算式分为两组。)追问:观察一下有余数的一组余数和除数有怎样的关系?预设:我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追问:为什么余数都比除数小呢?如果余大于除数行吗?(课件展示18个草莓,每人分4个,分给三人余6个的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剩下的6个还能再分给一个人余2)追问:余数等于除数行吗?预设:不行,因为那样还可以继续分引导发现:余数受除数的限制,余数总比除数小,否则就没有完全平均分完。
【设计意图】结合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紧紧结合平均分的意义体会余数的意义,强化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而对“如果余数等于除数会怎样?余数大于除数呢?”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则渗入了用“穷举排除法”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辨别练习,提高应用技巧。谈话:火眼金睛辩对错。你能不计算就帮助老师快速判断这些题目的对错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出示:10÷3=2......416÷3=3......421÷5=4......1小结:看来,根据“余数总比除数小”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初步检查除法算式是否正确呢!
2.对比练习。
(1)有9个苹果,每盘放2个,放了( )盘,还剩( )个。 9÷( )=( )(盘)......( )(个)(2)有9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还剩()个?
9÷( )=( )(个)......( )(个)提问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什么。
【设计意图】对于平均分的两种形式学生并不陌生,所以练习中把对余数意义的理解仍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设计了一个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余数小于除数”的理解应用
填一填8÷3=( )......( ) 9÷2=( )......( )13÷5=( )......( ) 23÷4=( )......( )独立完成,并找同学起来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梳理。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还有什么收获?预设1:我们认识了余数。预设2:学会了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预设3:还知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谈话: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善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设计意图】总结梳理是引领学生回顾知识,提升认识的过程,借助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体验获得成功后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