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02 00:03: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信天游是富有陕北特色的民歌,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信天游中唱到:“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呀沟”,反映出陕北地区的地表特征是( )
A.千沟万壑 B.平坦辽阔 C.冰川广布 D.沃野千里
2.陕北位于图中的( )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3.为发展经济,当地农民利用直播带货推销的特色农产品是( )
A.苹果
B.香蕉
C.柑桔
D.菠萝
【答案】1.A 2.B 3.A
【解析】1.从歌词中可以判断当地多谷地,地表崎岖,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土质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A正确。辽阔坦荡是内蒙古高原的地表特征,冰川广布是青藏高原的地表特征,沃野千里是东北平原的地表特征,BCD错误。故选A。
2.陕北位于陕西省。由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和轮廓可知,图中乙是陕西省,B符合题意。甲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丙是山西省,丁是河南省,ACD不合题意。故选B。
3.陕北位于暖温带,特色农产品为猕猴桃、 苹果,A正确; 香蕉、柑桔、菠萝为热带和亚热带农产品,BCD错误。故选A。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民居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图示意以陕北民居为主题的邮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邮票所示民居主要分布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5.邮票所示民居的优点是( )
A.宽敞明亮 B.冬暖夏凉 C.抗震性好 D.通风良好
6.该民居分布区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是( )
A.赛龙舟 B.赛马 C.打腰鼓 D.藏族押加
【答案】4.A 5.B 6.C
【解析】4.读图可得,图中所示的是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图中所示的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即窑洞,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B正确。窑洞光线不够明亮,抗震性能较差,不利通风,ACD错误。故选B。
6.图中所示的传统民居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该地区的民俗活动有打腰鼓、信天游、白羊肚头巾等,C正确。赛龙舟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民俗活动,A错误。赛马是内蒙古草原的民俗活动 ,B错误。押加又称"大象拔河"和"藏式拔河",在西藏已有百年的历史。在四川藏区,类似的活动称为"贲牛",D错误。故选C。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有1600多年历史的陕西省柏社村,拥有一百多个地坑式窑洞(如下图),展示出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7.有关窑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找不到盖房子的地方 B.防止水土流失
C.就地取材,窑洞冬暖夏凉 D.没有盖房子的建材
8.此地适合挖窑洞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土层厚,直立性好 B.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黑土深厚,肥沃黏重 D.冻土广布,不易坍塌
9.与其他地区窑洞相比,此地窑洞多为地坑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较平坦 B.山崖沟谷多
C.高温多雨 D.植被茂密
10.这里的人们有在院子中央或周围种树的习惯,主要目的是( )
A.安全警示 B.美化环境
C.夏季乘凉 D.冬季阻风
11.这里的人们,本来“彼此间的距离很近”,却“往往要绕道远行”,其原因是( )
A.被黄土高原上的千山万水阻隔 B.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
C.黄土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黄土高原上河湖星罗棋布
【答案】7.C 8.A 9.A 10.C 11.B
【解析】7.黄土高原居民根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居民特有的一种居民形式,故C正确。当地盖房子的地方较多、窑洞不能防止水土流失,有建材,故排除ABD,故选C。
8.由题目可知,在陕西省柏社村拥有一百多个地坑式窑洞,这里适合开挖窑洞的主要原因是黄土层厚,直立性好,适合开挖,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冻土主要分布在青藏地区和东北地区,BCD错误,A正确。故选A。
9.与其余地区的窑洞相比,该地区多地坑式窑洞,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地形较平坦,黄土层厚,直立性好,适合多地坑式窑洞,不适合依山而建,与山崖多沟谷、高温多雨和植被茂密无关,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0.这里的人们有在院子中央或周围种植树的习惯,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种树有利于乘凉。也能起安全警示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与美化环境关系不大,在地坑内,冬季阻风作用微弱,ABD不符合,故选C。
11.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所以在黄土高原上行走,本来距离很近,却常要绕道而行。依据题意。故选B。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2020年12月26日银西高铁正式通车,在银西高铁沿线,遍布成片的鱼鳞坑。鱼鳞坑是指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城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挖的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下图为银西高铁线路、鱼鳞坑景观图及该地区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鱼鳞坑主要位于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13.银西高铁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冻土深厚,施工环境恶劣 B.地形崎岖,地下溶洞较多
C.千沟万壑,桥隧修建难度大 D.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
14.山坡上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列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大阻力,减少风沙危害 B.加固坡面,防止山体滑坡
C.扩大间隙,增加有效光照 D.分散溢流,加强水土保持
15.从气候资料图来看,该地区属于( )
A.干旱地区 B.半干旱地区
C.半湿润地区 D.湿润地区
【答案】12.C 13.C 14.D 15.C
【解析】12.结合图中鱼鳞坑景观位置分析,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结合材料中“梁峁”、“支离破碎”等词语可以确定该景观属于黄土高原的景观。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不属于图中景观,故A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具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特点,不属于图中景观特色,故B不符合题意;黄土高原具有沟壑纵横特点,图中景观符合黄土高原景观,故C符合题意;华北平原是由黄淮海等河流冲积而成,地形平坦广阔,不属于图中景观特色,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青藏高原冻土深厚,施工环境恶劣,故A不符合题意;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地下溶洞较多,故B不符合题意;银西高铁途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地表千沟万壑,桥隧修建难度大,C符合题意;占用耕地,银西高铁修建过程中,注意水土保持,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结合材料分析,鱼鳞坑有利于减弱坡面径流的流速,同时鱼鳞坑中可以种植绿色植被,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下渗,减弱坡面径流的作用,可以防治水土流失,减弱对地表的侵蚀。山坡上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列,主要防止水土流失,不是为了减少风沙危害,故A不符合题意;鱼鳞坑不是为了防止山体滑坡,故B不符合题意;鱼鳞坑没有增加有效光照,故C不符合题意;鱼鳞坑可以起到分散溢流的作用,从而加强了水土保持,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5.结合气候资料图分析,该地逐月累计降水量在600mm左右,主要属于半湿润地区。不属于干旱地区,故A不符合题意;不属于半干旱地区,故B不符合题意;属于半湿润地区,故C符合题意;不属于湿润地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解答题
16.(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读题回答。
资料一: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考察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等情况。过去,汾河流域内由于过度开采矿产,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看到汾河逐步实现了“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习总书记频频点头:“真是伦桑巨变!”“如今锦绣太原的美景正在变为现实。”
资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太钢称赞“手撕钢”工艺好。“手撕钢”是一种能够被徒手撕碎、厚度只有A4纸四分之一的不锈钢,太钢自主研发生产出“手撕钢”,成为世界唯一能批量生产宽幅软态不锈钢箔材的企业。山西,正在描绘一幅新时代转型发展的美丽画卷!
资料三:
思考:
(1)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请说出图中甲、乙代表的山脉。
(2)请解释汾河流域“沧桑巨变”的含义。
(3)请简析山西省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4)“手撕钢”属于高新技术产品,其自主研发成功体现了科技创新。创新让生活更高效、便捷,请联系实际举两例说明。
(5)请说出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简析其自然原因。
【答案】(1)太行山 秦岭
(2)过去,汾河流域内由于过度开采矿产,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现在的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3)丰富的煤、铁资源;丰富的劳动力;广阔的消费市场;便利的交通。
(4)网上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共享单车,网约车、直播带货等。(答2点即可)
(5)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分析】(1)图中甲山脉是太行山脉,太行山脉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乙山脉是秦岭,它是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的分界山脉。
(2)过去,汾河流域内由于过度开采矿产,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有河无水、有水皆污”是当时的常态,如今,通过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不断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汾河逐步实现了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使汾河前后发生巨大变化。
(3)山西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等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广阔的消费市场等,太钢自主研发生产出“手撕钢”还得益于坚持自主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4)科技创新让生活更高效、便捷,如“刷脸”进站、空中上网、网络买票排队……一系列新技术让出行更便捷、更高效、更公平,回家路上票难买、排队长、吃饭贵等难题正逐步改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使人们的交流更加便利和快捷;网约车、共享单车便于出行;新能源汽车环保,减少对环境污染;高铁快速安全:导航方便查找目的地,利于出行:网上订餐、电商网购、现代化物流更方便快捷:云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直播带货方便高效等。
(5)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所以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17.(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延安地区曾经由于长期无序垦荒、放牧,造成土壤贫,粮食减产,居民生活贫困。近年来当地人们在墚、峁等黄土坡地退耕并种植苹果等经济林木,使过去沟谷秃山,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1)黄河在流经A____后的下游河段逐渐形成“地上河”,试说出形成“地上河”的成因____
(2)延安及附近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列举治理该问题的措施____。
(3)说出黄河兰州到河口段年平均径流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1) 桃花峪 泥沙沉积,河床抬高
(2) 水土流失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打坝淤地;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3)减少(下降);沿途蒸发量和下渗增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多。
【分析】 (1)黄河在流经A桃花峪后进入下游河段;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上河。
(2)延安及附近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在沟谷中修建水库,打坝淤地;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3)读取表中数据可知,从兰州到河口短黄河年均径流量减少,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沿线气候干旱,降水少,支流注入少,蒸发旺盛,下渗增多;人为原因:沿线流经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灌溉农业区,人口、城市较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18.(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图1(示意我国黄河水系及部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图2(示意黄河部分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及2018年含沙量),完成下列各题。
(1)甲区为黄河发源地,其所在的地形区是______。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__级阶梯。
(2)丁山脉是______,该山脉的走向是______。
(3)黄河流经乙区后水量大增,从水系状况看,其原因是______。
(4)甲、乙、丙三处河段含沙量最大的是______。丙区所在地形区为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
(5)据图2可知,黄河2018年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含沙量减少最明显的水文站是______,该水文站位于黄河的______(上、中、下)游河段。
【答案】(1) 青藏高原 一
(2) 太行山 东北—西南
(3)有两大支流汇入
(4) 丙 水土流失
(5) 潼关 中
【分析】(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甲区为黄河发源地,所以甲所在的地形区为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2)丁山脉是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太行山脉,图中有经纬网,可以根据经纬网判读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据此可知丁山脉的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
(3)黄河上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流经乙区后,由于有湟水和洮河两大支流汇入,黄河水量大增。
(4)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河段在中游地区,甲、乙位于黄河上游,丙位于黄河中游,所以丙河段含沙量最大。黄土高原支流较多,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5)据图2可知,黄河2018年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兰州站每立方米约减少1kg,河口站每立方米约减少5kg,龙门站每立方米约减少8kg,潼关站每立方米约减少21kg,桃花峪站每立方米约减少17kg,利津站每立方米约减少15kg。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黄河2018年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含沙量减少最明显的水文站是潼关站。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口和桃花峪,据图可知,潼关站位于河口和桃花峪之间,属于黄河的中游河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信天游是富有陕北特色的民歌,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信天游中唱到:“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呀沟”,反映出陕北地区的地表特征是( )
A.千沟万壑 B.平坦辽阔 C.冰川广布 D.沃野千里
2.陕北位于图中的( )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3.为发展经济,当地农民利用直播带货推销的特色农产品是( )
A.苹果
B.香蕉
C.柑桔
D.菠萝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民居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图示意以陕北民居为主题的邮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邮票所示民居主要分布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5.邮票所示民居的优点是( )
A.宽敞明亮 B.冬暖夏凉 C.抗震性好 D.通风良好
6.该民居分布区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是( )
A.赛龙舟 B.赛马 C.打腰鼓 D.藏族押加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有1600多年历史的陕西省柏社村,拥有一百多个地坑式窑洞(如下图),展示出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7.有关窑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找不到盖房子的地方 B.防止水土流失
C.就地取材,窑洞冬暖夏凉 D.没有盖房子的建材
8.此地适合挖窑洞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土层厚,直立性好 B.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黑土深厚,肥沃黏重 D.冻土广布,不易坍塌
9.与其他地区窑洞相比,此地窑洞多为地坑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较平坦 B.山崖沟谷多
C.高温多雨 D.植被茂密
10.这里的人们有在院子中央或周围种树的习惯,主要目的是( )
A.安全警示 B.美化环境
C.夏季乘凉 D.冬季阻风
11.这里的人们,本来“彼此间的距离很近”,却“往往要绕道远行”,其原因是( )
A.被黄土高原上的千山万水阻隔 B.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
C.黄土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黄土高原上河湖星罗棋布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2020年12月26日银西高铁正式通车,在银西高铁沿线,遍布成片的鱼鳞坑。鱼鳞坑是指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城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挖的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下图为银西高铁线路、鱼鳞坑景观图及该地区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鱼鳞坑主要位于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13.银西高铁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冻土深厚,施工环境恶劣 B.地形崎岖,地下溶洞较多
C.千沟万壑,桥隧修建难度大 D.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
14.山坡上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列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大阻力,减少风沙危害 B.加固坡面,防止山体滑坡
C.扩大间隙,增加有效光照 D.分散溢流,加强水土保持
15.从气候资料图来看,该地区属于( )
A.干旱地区 B.半干旱地区
C.半湿润地区 D.湿润地区
二、解答题
16.(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读题回答。
资料一: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考察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等情况。过去,汾河流域内由于过度开采矿产,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看到汾河逐步实现了“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习总书记频频点头:“真是伦桑巨变!”“如今锦绣太原的美景正在变为现实。”
资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太钢称赞“手撕钢”工艺好。“手撕钢”是一种能够被徒手撕碎、厚度只有A4纸四分之一的不锈钢,太钢自主研发生产出“手撕钢”,成为世界唯一能批量生产宽幅软态不锈钢箔材的企业。山西,正在描绘一幅新时代转型发展的美丽画卷!
资料三:
思考:
(1)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请说出图中甲、乙代表的山脉。
(2)请解释汾河流域“沧桑巨变”的含义。
(3)请简析山西省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4)“手撕钢”属于高新技术产品,其自主研发成功体现了科技创新。创新让生活更高效、便捷,请联系实际举两例说明。
(5)请说出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简析其自然原因。
17.(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延安地区曾经由于长期无序垦荒、放牧,造成土壤贫,粮食减产,居民生活贫困。近年来当地人们在墚、峁等黄土坡地退耕并种植苹果等经济林木,使过去沟谷秃山,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1)黄河在流经A____后的下游河段逐渐形成“地上河”,试说出形成“地上河”的成因____
(2)延安及附近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列举治理该问题的措施____。
(3)说出黄河兰州到河口段年平均径流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18.(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图1(示意我国黄河水系及部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图2(示意黄河部分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及2018年含沙量),完成下列各题。
(1)甲区为黄河发源地,其所在的地形区是______。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__级阶梯。
(2)丁山脉是______,该山脉的走向是______。
(3)黄河流经乙区后水量大增,从水系状况看,其原因是______。
(4)甲、乙、丙三处河段含沙量最大的是______。丙区所在地形区为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
(5)据图2可知,黄河2018年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含沙量减少最明显的水文站是______,该水文站位于黄河的______(上、中、下)游河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