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匆匆》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匆匆》 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1 21:2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8 《匆匆》
来源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
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陈述与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有这样的表述,根据《匆匆》一文的地位及作用,解读如下: 项目阅读习作课标 陈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课标 解读《匆匆》一课,要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读好连续发问的句子。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初步领悟作者运用“连续发问”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融情于物”间接抒情的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仿写课文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二、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导语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人文主题是“真情实感”,这就昭示我们,“读”要关注作者表达的真挚感情、实在感受。本单元设定的“语文要素”一共两条:一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二是“选择合适的内容表达真情实感”。这两点告诉我们:读文章,要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感受情感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是这样表达情感的;写文章,先要确立表达的情感(立意),然后再选择表达情感的内容(选材)。 关于“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感情的”这一语文要素,在统编版教材中有梯度式的学习安排,呈现多次出现,反复训练,螺旋上升的特点。 关于“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这一习作要素,是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要求。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围绕“写作中如何表达真情实感”这一个话题,统编教材已经做了多角度的学习设计,这些习作要求虽然所写内容不同,但都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真情实感,就是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有真意,说自己想表达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出真情实感,也是为人真诚的体现。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既是教学生写作,也是教学生做人。本单元提出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既是对小学阶段习作要求的总结和强化,又是对学生认识的提升。 (二)课文内容。 朱自清认为,能够将自己的“实感”充分表现的,就是好文学。《匆匆》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从历史内容层面读《匆匆》,掠过“五四”知识青年忙于追求进步的匆匆身影;从哲学意味层读《匆匆》,饱含时间流逝的思辨;从审美意蕴层读《匆匆》,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以及丰富的想象。作者紧扣“匆匆”二字,融情于景、融情于物,将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的抽象的时光的流逝形象,具体地描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让人印象深刻。情感藏在第1.4.5段的连续问句里,第2.3段的细腻描写里。综上所述,从美文美读的角度读《匆匆》,情和景交错交融,人、物、心融为一体,一连串的问句传递了作者的情思——时光匆匆,脚步匆忙,岁月无情。 课后有三项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地情感,同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还可以积累语言。 2.阅读连续问句,体会表达的情感及这样表达的好处。编者设计这一问题,抓住了文本的表达特点,有利于阅读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的达成。可以说,课后第二题就是本课教学的统领性问题或是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比阅读,感受连续问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体会第三自然段作者把时间流逝写得如此细腻感人的原因,仿照文中语段写写自己的感触。既有阅读方面的要求,又有练笔方面的要求。 (三)方法梳理。 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都是由六大板块组成: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最后是习作。不同的部分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单元导语点明要素,精读课文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提炼方法,初试身手尝试运用方法,习作例文进一步感知方法,最后是运用方法,完成习作,形成单元的学习成果。 “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两种表达情感的方法:第一种是我们把真情实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流露情感,《匆匆》中的第3自然段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二种是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匆匆》中第1.4自然段的连续发问就是这样表达情感的。
三、学情分析 (一)关于朗读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预习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但对于连续追问的朗读经验较少,需要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二)关于体会感情 学生对时间流逝得快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连续发问”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融情于物”间接抒情接触较少,需要在具体的语料和语境中感受、体会。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能主要内容。背诵课文。 2.反复朗读文中“连续问句”,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学习重点) 3.反复朗读文中“融情于景、融情于物”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运用这个写法,仿写第三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学习难点)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文中“连续问句”,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学习重点) 2.反复朗读文中“融情于景、融情于物”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运用这个写法,仿写第三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学习难点)
评价任务 任务项目任务描述目标达成任务一按照开头、中间、结尾的顺序梳理文章的结构,用自己的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检测目标一 任务二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圈划、批注“连续发问”的句子,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检测目标二 任务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圈划、批注“融情于景、融情于物”的句子,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检测目标三 任务四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一些你对时间流逝的感触。检测目标三
教具学具 PPT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评价要点 及标准
环节一 :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我国许多文人都曾对时间进行过创作,如《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还知道哪些? 预设:《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心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也对时间进行了叩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匆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相机板书:匆匆 1.能够说出1句关于时间的诗句及名言,及时记录,得☆
环节二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一: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展开? 预设: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都在什么位置?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 这是作者对时光匆匆的直接提问,以这个问句开篇,又以此问句结尾,在写作方法上是首尾呼应。这样,就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 第2-4自然段:具体说明。 第5自然段:照应开头。 中间部分又讲了什么呢?中间的几段话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了时光是如何匆匆而过的。 2.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文章开头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接着从不同角度写了时光是如何匆匆而过的,最后照应开头,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1.按照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顺序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重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得☆
环节三:聚焦连续问句,体会作者情感。 任务二: 1.快速默读课文,从第1.4自然段中勾画出“连续发问”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批注在课本空白处。(结合课后题二) 2.学生自主学习,汇报交流。 3.以第1自然段为例,学习“连续发问”的表达效果。 (1)思考:第一段一共有几个问句?这些问题都是在围绕哪一个问题提问?破折号后的一连串问题分别又是针对什么提的? (2)比较阅读:既然作者想问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去掉破折号后的这些问题可以吗? 明确:这一段是直接问、来年徐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 4.反复朗读“连续发问”的句子,想一想,怎样读好这些句子? 节奏紧凑、短促,追问。 5.依照学习第1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4段。 合作学习提示: (1)默读第4段,思考:这一段和第1段的写作方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小组讨论:作者在这一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原文,如果把这些问句换成下面这些肯定或否定式的表达,可以吗?为什么? 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什么都不能做。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有剩下。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什么痕迹都没留下。我连像游丝样的痕迹都没有留下。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只能赤裸裸地回去。但不能平的,我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啊。 要点:问句直抒胸臆,直指内心,抒发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易逝的无奈和感叹。 (3)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 6.收获总结,拓展延伸。 第1和第4自然段的表达秘密:面对匆匆流逝得时光,作者用大量的问句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感叹。读着这些问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朱自清——年轻的他,虽已硕果累累,但他并不满足,不想浑浑噩噩地度过短暂的一生。怀着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他想留住时光,过有意义的人生,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更多的光彩。 相机板书:连续发问抒胸臆 1.正确勾画“连续发问”的句子,得☆ 批注作者内心感受及这样写的好处。得☆ 2.通过反复朗读、对比阅读,读好连续问句的语气和语调,把握短促的节奏,得☆
环节三:聚焦景、物描写,体会时光流逝。 任务三: 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写得形象可感的呢?把你认为写得形象的语句画出来。 预设: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2.思考:作者描写时间流逝时,科协的事物很多,为什么偏偏要写吃饭、洗手、睡觉这么平常的事呢? 预设:这些事如此司空见惯,才能充分说明日子是怎样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来取匆匆的。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直接融入到了景物、事物之中。 相机板书:融于事物发感触 3.有感情地读一读,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任务四: 1.朱自清先生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你的日子又是怎样度过的呢?你对时光流逝有什么感触?你也选用平常小事,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写吧。 2.出示语言模板及评价量规。 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__; 评价细则☆级评价语句通顺、句式正确☆表达感慨、真情流露☆
3.交流评价。 1.勾画相关句子,正确得☆ 2.语句通顺 句式正确 得☆ 表达感慨 真情流露 得☆
环节四:小结写法,背诵感悟。 1.回想一下,从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中,你们学到了什么? 小结:朱自清先生用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直接抒发情感,既吸引读者,又震撼人心。同时抓住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来表达情感,融情于景、融情于物。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这正符合单元首页中所说——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相机板书:时光流逝 无奈惋惜 2.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连续发问”的句子和细腻描写的句子,同时练习背诵。 1.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得☆
板书设计 8 匆匆 朱自清 连续发问抒胸臆 时光飞逝 惋惜和感叹 融于事物发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