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东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巴东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1 17:45:49

文档简介

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都操若乡音”错,以偏概全。原文是“许多都操着较为浓重的乡音”。)
2.A(“实现了对乡村…的转变”错,未然与已然混淆。原文是“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
兴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对乡村劳动力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错,偷换概
念。原文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故选A项。)
3.B(A项表述能支撑材料二的“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则不断缩减”的观点。C项表述能支撑“保护好方
言,还离不开新科技、新手段”这个观点。D项表述能支撑“民间层面的传承与保护必不可少,相关职能部门
的主动作为同样不可或缺”。B项表述为挑选方言进行保护,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项。)
4.①首先诠释通语的概念并提出通语使用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中心观点:②接着从理论和社会根源以
及人们的日常经验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本文中心观,点:③然后论述通语在脱贫攻坚战及未来乡村全面振兴中
的作用:④最后指明普及通语的同时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每点1分,共4分)
5.不矛盾。①通语普及对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保护方言是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对乡土风俗、文
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两者并不矛盾。②通语推广普及与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可以促进各地区文化的繁
荣。③通语普及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保护好方言有利于拉近人
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更好地废续关于乡愁的记忆,这对乡村振兴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说两者并不矛盾。
(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6.A(“是为了表现蒋介石自高自大的性格”错,主要是为了表现毛泽东过人的军事谋略,且“自高自大”也不
准确。)
7.B(“阿阁热情邀请毛泽东等人参观清真寺”错,文章没有提到毛泽东等人参观清真寺是阿訇邀请的,阿訇好客
也不明显。)
8.①烘托了毛泽东和红军战士登上高峰的喜悦之情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为后文毛泽东赋诗氛围做铺垫,突
出毛泽东富有诗人的气质:③形象地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难,英勇行军的壮美之景,暗示着长征革命事业渐趋
明朗。(每点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9.①正面描写。通过语言描写表现毛泽东的幽默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如“此人也是你们的真主,红军
的真主,他是大胡子马克思!”: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如“毛泽东站立起来,饱览
六盘风光,挥手指点这万里江山”。②侧面烘托。如通过阿訇“天下没有神,可这毛泽东真是神人!”的赞关,
衬托毛泽东的领袖风度;通过蒋介石得知毛泽东六盘山西麓的军事行动时的极度不安,表现毛泽东善于用
兵:通过彭德怀对诗歌的赞美,衬托出毛泽东的诗歌艺术才华和远大理想。(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也可的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为:崇闻绚叛,未测虚实,遣国侍郎韩方兴单舸召之。绚闻崇在,怅然惊恨,报日:“比因大水颠
狈,为众所推。)
11.A(“幸诸君勿言”中“幸”的意思是希望,而“幸甚至哉”中“幸”的意思是庆幸,幸运。)
12.D(“于是被胡太后以军法处理”错误,文中胡太后的军法从事并非针对李崇,也没有提到胡太后处置李崇。)
13.(1)我怎么能因爱惜自己,而有愧于汉人王尊,只是可怜这些军民无辜同死。(“爱”“取愧”“但”各1分,句意
1分)》
(2)李平到达碳石,督率李崇、崔亮等人确定日期水陆一起进攻,没有人敢违背,作战多次获胜。(“督”“刻
日”“乖互”各1分,句意1分)
14.①听说李崇北归,自称豫州刺史,到南梁请求归降:②李崇听说裴绚叛变,欲辨明真假,派人征召他,裴绚不
肯应召;③李崇派李神率兵讨伐裴绚,裴绚被抓,觉得无脸见李崇,投水而死。(每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夏季五月,寿阳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大水灌入减内,房屋都被淹没了。北魏扬州刺
史李常率兵驻扎在城上,水在不断上升,没有停止,于是(李常带领军队)乘船靠近女墙上,城墙只剩下两板还没
有被淹没。手下的将领劝李常放弃寿阳退保北山,李常说:“我为国家守卫边境,因自己德行不够而招致水灾。
淮南万里之地的安危都系在我的身上,我一旦离开,百姓顷刻便会四散逃去,扬州这片土地,恐怕就不会再是我
国土地了。我怎么能因爱惜自己,而有愧于汉人王尊,只是可怜这些军民无年同死。可以让他们扎筏子乘坐,
【高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2267Z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
原列传》《过秦论》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简称“通语”,是一个国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在
当代中国就是普通话和简体汉字。通语是相对于少数族群使用的语言文字而言的,在现实社会
中,通语使用范围和程度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总体上来看,通语普及程度高
的地方,往往市场经济发达。
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这种线性相关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社会根
源。早在1966年,有语言学家就观察到:“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的或半发达
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有学者在基于统计数据作实证分析
后发现,劳动者语言能力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程度在11.62%至15.60%之间,其内在逻辑主要
在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语言文字不只是语言文
字,更是一种文化资本,是一种身体化的资本形式,它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者
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劳动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
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
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相关关系,也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深度契合。在城市中
从事着环卫、保洁、保安等收入相对较低的职业的人们,许多都操着较为浓重的乡音。在收入越
高的职业中掌握通语的劳动者比例通常也更高,总体上呈现通语掌握程度与职业薪酬回报之间
的正比例关系。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在脱贫攻坚战中,语言扶贫被当作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
和基础性的扶贫措施”。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加强民
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语言扶贫举措。当前,我们已经实现
【高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232267Z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