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2 19:3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上接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下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主要讲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取得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本单元中将抗日战争分解为23、24两课,本课主要叙述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侵华罪行”,包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及侵华暴行,以及中国人民从自发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开始的过程。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包括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等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其缺乏科学的历史思维与学习历史的方法,故在授课过程中,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素养的培养。
目标分析 课程 标准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 目标 掌握日本侵华的原因、经过,了解日军侵华罪行; 掌握中华民族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基本史实,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含义及其形成过程,体会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素养目标 利用时间轴对日本侵华史实、中国人民抗战史实进行梳理,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利用丰富的文字、图片史料,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 通过在抗战中涌现出的如十九路军、一二九学生运动、爱国民众的抗争,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树立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通过对侵华罪行的梳理,树立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的反战思想;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过程中,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会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 日本侵华罪行
难点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过程中,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争史实和精神,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下发本课导学案,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认真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内容。并积极展示自学成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以单元线索“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第二篇章“敢教日月换新天”引入本单元。 以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本课,引入日本侵华的开始,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对抗日战争的叙述“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日本侵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整合教材,将第七至第十单元内容提炼一个主题,体现整体史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歌曲导入,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侵华之因 思考1: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日本侵华原因: 材料一:“1927年,东方会议: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并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1927.7 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积蓄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 (二)侵华过程 合作探究,梳理日军侵华的经过。 (三)侵华罪行 1、军事上:发动侵华战争,占我大片领土 2、政治上:“以华制华”,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3、经济上:“以战养战”,对占领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4、忽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违反国际法则 5、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 合作探究:针对材料九板垣征四郎的陈词,材料十提供了哪些类型的证据,是否可以用于反驳板垣征四郎。为什么? 材料四:“简言之,南京陷落后到1938年2月,我在上海期间,唯一听说的事就是有传言在1937年底大意是南京有一些非法事件发生,但我并未得到任何正式的报告。因此我有把握地说:所谓的大规模的屠杀和暴行……却是我第一次听说。” ——侵华日军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在东京审判上的陈词 材料五:1946年东京审判开始前,美国检察官员莫罗、萨顿等就到中国实地调查,历时5个星期并撰写了题为《来自中国的报告:对平民的暴行》的调查报告。审判开始后,萨顿再次到南京等地取证,搜集了大量证据,并邀集若干证人到东京出庭作证。 1946年8月委员会向审判庭提交了《敌人罪行种类统计表》中,共获得日军暴行材料2784件。其中:枪杀1159件,刺刀刺杀667件,集体屠杀315件,拉夫285件,烧杀136件,打死69件,先刑后杀33件,先奸后杀20件,炸死19件,强奸16件,集体刑罚14件,等等。 除了证人出庭外,法庭上宣读、展示了许多检方提供的其它证据。包括:“美国大使馆1938年电报”、“阿利森致美国大使的信”、“德国西门子公司商务代表、国际安全区主席拉贝致日本大使的信”、“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致德国外交部秘密电报”、马吉牧师电影摄影机拍摄长达105分钟的胶片等等。 ——摘编自铜仁一中吴金跃老师 二、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阅读教材p133——p136,梳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本史实,并分析下列问题。 小组合作: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六:日军侵鲁,已提出国际联盟。此时我国应上下一致,严守纪律,确定步骤,勿为日人借口……以待国际之公理与国内之团结,须为有计划之举动。……此时须忍耐坚定,静镇谨守之…… ——蒋介石致刘珍年养午电(1931年9月22日)台北“国史馆”藏 材料七:“……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红军……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载于《救国报》,1935年10月1日 材料八:你们难道甘心让你们的家乡与父母妻子受日本强盗的摧残与屠杀,使自己亡国灭种吗?” ——红军总政治部对东北军的宣传单,转引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第437页 材料九:(上午)十时许,周又来见余妻……余谓周曰:若尔等以后不再破坏统一,且听命中央,完全受余之统一指挥,则余不但不进剿,且与其他部队一视同仁。周答曰:红军必受蒋先生之指挥而且拥护中央之统一,决不破坏。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6年12月25日,转引自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第374页 材料十: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1937年7月17日《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 (1)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六,分析侵华之初,日军为何能长驱直入?此时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努力? (2)根据课本,结合材料七,分析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 (3)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八、材料九,分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什么意义? (4)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六、材料十,分析对比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态度发生什么变化,有何意义? (5)思考5:日军侵华伊始,中国各族人民、国名党爱国将领、海外华侨、共产党等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抗日,但却收效甚微,为什么?有何启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形成过程: (1)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合作探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什么作用? 2、含义: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抗战,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 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并展示日本侵华经过。 结合课本与材料,指出日军犯下的侵华罪行。 分析材料五中提供了哪些类型的史料,其价值如何。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时间轴,梳理国民党、国民党爱国将领与爱国民众、共产党、爱国民众、学生等在抗战中的表现。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探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通过对材料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落实新课标理念与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掌握日军侵华罪行,突破重点,感悟日本侵华罪行带来的恶劣影响,通过对侵华罪行的梳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战争责任观,珍视和平,反对战争,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突破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扩宽学生视野。 通过在抗战中涌现出的如十九路军、一二九学生运动、爱国民众的抗争,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树立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突破难点,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通过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突破难点。通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概念的解释,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思想升华 展示日军侵华罪行,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以《松花江上》做为结尾,扣问中华民族何时才能欢聚一堂? 前后呼应,完成情感上的链接,为下一课设下悬念。引导学生树立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历史责任感。
板书 设计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一、日本侵华 (一)侵华之因 (二)侵华经过 (三)侵华罪行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局部抗战: (二)全面抗战:
设计理念 本课以《松花江上》为起点,细数日本侵华原因、过程,强调面对家国危机中华民族的抗争,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凸显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日军罪行的罗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战争责任观,珍视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松花江上》为结束,完成情感上的呼应同时连接下一课。
教学反 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