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本课课程标准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材料:据不完全统计,至4月15日,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300多人,被捕500多人,失踪5000多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在4月9日就被秘密杀害了。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人陈延年、赵世炎等在“四一二”后相继被杀害。
——王檜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第123页,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温故知新
分道扬镳
宁汉合流
(1927年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东北易帜
(1928年)
继续北伐
(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南昌起义(1927年8月)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
秋收起义(1927年9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五次
反“围剿”失败
长征
对立
宁汉合流
1925
1926.7
1926.12
1927.4.18
1927.6
1927.9
1927年4月
—7月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北伐挺进长江流域,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汪精卫控制
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
1926年12月5日
汪精卫在武汉成立武汉国民政府。
1927年4月18日
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宁汉合流
1925
1926.7
1926.12
1927.4.18
1927.6
1927.9
1927年4月
—7月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北伐挺进长江流域,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汪精卫控制
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
“宁汉合流”
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
1926年12月5日
汪精卫在 成立武汉国民政府。
1927年4月18日
蒋介石在 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
武汉
1927年9月,宁汉双方达成谅解,并进行合并重组
至此,1927年4月以来的两个中央政府同时存在的局面结束,开启了国民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继续北伐
因战事不利
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惨遭日本炸死。
史称“皇姑屯事件”
1928年,南京
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讨伐张作霖
张作霖坐镇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
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炸毁的车列
历史纵横P126
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担心中国一旦统一,就不能任其肆意侵略,于是竭力阻挠,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股济铁路沿线,准备用武力阻止北伐。国民革命军于5月1日克复济南后,日本在5月3日派兵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将交涉员蔡公时的耳鼻割去,然后枪杀,并杀害交涉署全部职员。
同时日军进攻国民革命军驻地,在济南城内肆意焚掠屠杀。根据国际红十字会济南分会事后调查统计,中国军民共死亡6000余人,伤1700余人。
思考点
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国民革命时期北伐
对象
组织基础
性质
北洋军阀
实行反动统治的北洋军阀、列强
不同利益集团的军阀
国共合作
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的战争
反帝反封建
东北易帜
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北洋政府的五色旗
改为: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改为: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教材P131学习拓展
材料:
1930年5至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阁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由于这次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史称“中原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超过百万,最终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中原大战是中华民国建立后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通过了解中原大战史实,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为何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发生时间 地点 起因 交战方 结果
1930年 (民国十九年) 5月至10月 河南、 山东、 安徽 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国民党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意图夺权挑战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与 阎锡山、 冯玉祥、 李宗仁 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
他们缺乏效命国家的意识,只要与南京(国民政府)之间没有利害冲突,他们就可以长期与南京合作;但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些军阀就将见机行事,甚至还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展开较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中共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及中华苏维埃政权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了
(1927-1937年)
发展情况
时间(阶段)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1895年
1912年
1919年
1927年
1937年
开始兴起
甲午战后
资本输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分解;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
对华经济掠夺
短暂春天
初步发展
萧条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迅速发展
迅速衰落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榨
时间(阶段)
黄金十年
史料研读——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十年
材料一 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如有故存隐匿,意图偷漏者,应准照危害国民紧急治罪法之治。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在改革币制的同时,国民政府在1935年还发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中国经济出现较大增长,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国家资本也稳步增长。这时国家资本刚刚与私人资本持平,产业资本略高于私人资本。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
——“火柴大王”刘鸿生
币制改革(此处为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励发展工商业。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请阅读材料,结合教材P143的内容,总结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表现
原有行业 新兴部门
纺织、面粉等行业 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
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表现一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
教材P127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官僚资本还不断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民族工商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
表现二
1927年以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通过军事行动而掌握国家政权利用政权而掌握国家财政利用财政手段进而控制并建立起金融垄断利用金融优势地位建立商业垄断和吞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
火柴大王 刘鸿生
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之一:
使中共吸取了教训,认识到必须掌握对革命的领导权和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教材P127南昌起义油画
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
起义过程:
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南下广东,10月初,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余部则转战湘南和海陆丰地区。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1.南昌起义
史料研读
材料一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秋收起义》
材料二 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后得到的革命启示
(2)企图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取得革命胜利的苏联模式,
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1)1927年9月,中共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2.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地点:汉口
过程:
1.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3.毛泽东提出了 的重要思想。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决定发动
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3.秋收起义
知识链接——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实行官民平等,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4.井冈山会师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
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
主要形式
武装斗争
中心内容
土地革命
战略阵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
理论前提
党的领导
相辅相成
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教材P129
5.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10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10万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事件 时间 领导人 结果 战术
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1月-1931年1月 毛泽东、朱德 胜利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战术
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4月-5月 毛泽东 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7月-9月 毛泽东 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9月25日-1934年10月10日 博古、李德、周恩来 失败
五次反“围剿”概况
国民党“围剿”与红军反“围剿”
通过两则材料概括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史料研读
材料一 蒋介石立即着手准备第五次“围剿”。……仅在江西就已构筑碉堡4920座……蒋介石于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聘请德、美、意等国军官组成军事顾问团……还从美、英等国购入大批先进武器。
——摘编自魏宏运《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炮声已近,中央苏区却“内斗”正酣。政治上,发起所谓“罗明路线”斗争,矛头针对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军事上,博古和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控制了红军的指挥权。……(李德)这个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3年和只有街垒巷战经验的顾问,不问中国国情,也不顾战争实际情况,只会凭着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坐在房子里按地图指挥战斗。……博古、李德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犯了冒险主义错误。
——人民网-党史频道-第二讲 独辟蹊径的革命
概括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蒋介石准备充分,“步步为营,堡垒推进”
中共内部受共产国际影响,存在着“左”倾错误指挥和领导。
博古、李德的军事冒险主义
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
三
红军长征
知识卡片
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继续执行“左”倾错误,带着众多笨重的印刷、军工机器缓慢行进,转移成为大搬家,使红军接连失利、损失巨大。
──《中外历史纲要 教师教学用书》
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实行 ,开始长征。
“左”倾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 错误。
中央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后,从8万余人锐减到
万余人。
回归教材P129
战略转移
逃跑主义
3
冲破四道封锁线
长征的开始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
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批判了博古等人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军事路线
会后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军事上:明确回答了红军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
思想上: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在几乎濒于绝境的形势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预示着中国革命即将走上新的历程
1935年1月-3月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使敌军疲于奔命。
1935年5月3日
红军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5月29日
红军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
红军强渡大渡河
1935年6月起
红军爬雪山
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行军之一
红军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山高谷深,气候变幻无常。
1935年8月21日起
红军过草地
1935年10月
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于
吴起镇会师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找到了长征立足点,
抵达最后的目的地,胜利地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
在甘肃会宁会师
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零七个月,途经四省,行程近万里
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十一个月,途经八省,行程一万六千多里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东北易帜
继续北伐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南昌起义(1927年8月)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
秋收起义(1927年9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五次
反“围剿”失败
长征
对立
宁汉合流
课堂小结
红军长征具有重要“奠基”意义。政治方面,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基础。组织方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基础。精神作风方面,英勇不屈,顽强生存的精神,为我党我军的作风建设奠定基础。军事方面,红军指战员素质大大提高,为最终形成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定基础。民众方面,沿途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唐双宁《从完整意义上认识中共工农红军的长征》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
史料研读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