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授课题目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对这一时期探索的经验和失误有一定的认识,并且经过前一课的学习,对社会主义的建立及基本制度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联系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三大改造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但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且感性体验较多,难以深入理解这一时期探索曲折的原因及启示、探索成就的意义,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此外,本课内容梳理较多,历史分析与细节故事有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能不足。
教材内容分析 从单元整体来看,本单元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概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从本课内容来看,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 由于本课的前两子目按照时间线索铺陈展开,第三子目“伟大的建设成就”则是专题式内容,为了便于教学的展开,我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第三子目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散入了前两子目尤其是第一子目,以便于学生通过史实更好地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同时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授课时不过多涉及历史细节,不回避探索的失误。
设计理念 本课以点滴、见澎湃,以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的飞天梦为线索,来探究20世纪50-70年代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梦的艰辛历程,探究个人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教学目标 能运用历史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十年探索时期的曲折与成就,概括1956-1976探索社会建设道路的特点,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能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形成合理解释。 能通过时间轴、地图等材料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国内外背景,树立时空观念,培养国际视野。 4.能通过视频、表格、时间轴、地图等材料理解这一时期取得成就的伟大性、开创性与奠基性。 5.能通过程不时坚持梦想为国奉献青春的历程,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命运的互动和纠缠,感受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依据】课标要求。 2.难点: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和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手段 【教师教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问题探究法: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的解读,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法】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表格归纳法等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
板书设计 《社会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飞天梦,强国梦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2分钟 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入主题:他们是来自清华大学的老年学霸,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少年,其中就有着我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 在共和国成立的当晚,19岁的程不时带着自己参与设计的一架纸飞机穿过了天安门,以此表达自己“为祖国设计飞机”的志向,并为此奋斗终生。今天就让我们以点滴,见澎湃,跟随程不时的飞天梦去感受这一时期祖国探索强国梦的艰辛历程,去感受个人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以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入主题。
4分钟 二、构建主线,学习新课 (1)梦的开始:新中国建设的良好开端 请大家翻开导学案的学习拓展部分,老师有个问题想要问大家,明明1947年就业还很困难,为什么到了1956年程不时迎来了实现梦想的契机呢? 材料一:1956年六七月份,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在全国科学规划会议之后,我国航空工业决定走出按照苏联图纸单纯仿制的局面,要建立我国自己的飞机设计力量。航空局决定成立“第一飞机设计室”,依托沈阳飞机工厂代管……决定首批从航空局调4个人过去,我是其中之一,担任总设计组长。 ——摘编自程不时:《腾飞之歌:一个飞机设计师的回忆》第61页。 1956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国家要大力发展科技?又为什么能发展? 【布置学习任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56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时代背景。 结合课本162页历史纵横、163页学思之窗、史料阅读,解释原因。 同年九月,中共八大召开,对这一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基于此,党提出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小结,过渡:对程不时而言,1956年是飞天梦的开始,对新中国而言,1956年是良好开端,是千万人民强国梦探索的新起点。不时不时,生逢其时。在全国建设热情的驱动下,程不时屡创佳绩,而就在他埋头苦干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新难题。 学生回答:时代变了。 学生回答:一五计划的工业基础、“双百”方针的实行等。 问题引导,创设历史情境,探究1956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学法指导:锻炼从材料提取信息并转化为所学知识的能力。 结合课本史料阅读了解中共八大召开的国内外背景,理解中共八大的意义——是一次正确的道路探索。
10分钟 二、构建主线,学习新课 (2)梦的追寻:新中国建设的曲折探索 材料一:(1957年8月4日)夏收以来,歪风邪气出现,这是受了右派谬论的影响。他们乘机活动,制造混乱…… ——摘编自侯永禄:《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 此时国际上出现国际上出现反社会主义浪潮,并影响到了中国的国内环境。这样的问题甚至渗透到了基层,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再次面临阶级斗争的问题。这个问题党是如何看待和解决的呢?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957年6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材料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7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正确的路线也存在走偏的可能,在运动中,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主观意图与客观结果之间的反差使党的思想开始发生“左”的偏差,主要矛盾从经济建设又转向了阶级斗争。 材料一: 1959-1960年,工厂因生产上“大跃进”,追求“快速试制”,造出的578架飞机严重不合格。放置一段时间后,废品与返修损失严重。 ——摘编自濮瑞紫:《追梦大飞机:程不时传》第89页。 解读材料: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但这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反映出探索过程中存在一种“左”倾冒进的倾向。过程之中领导人也意识到了问题想要调整,但又是事与愿违,1959年开展了反右倾运动,程不时也因此受波及遭遇三年雪藏。这些运动不但阻碍了程不时的追梦道路,也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是什么呢? 材料二: 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国家财政从1958年至1961年连续四年出现赤字,金额高达172亿元。 ——陈国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简史(1949-1994》 【重点突破】 怀有崇高的目标却带来巨大的社会灾难,促使去我们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 【布置学习任务】同桌之间合作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则自己最有感触的材料,结合所学对其评价,并思考从中获得的启示。 预设问题一:材料一描绘了什么画面?反映了什么事件?存在什么问题? 追问:有雄心有干劲是好事,但是在探索过程中要如何处理好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呢? 预设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事件?它的特点是什么?从中能获得什么启示? 预设问题三: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事件?它的特点是什么?从中能获得什么启示?(引导解读) 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党对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变化。 学生回答: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赤字,地方出现了大饥荒。 学生代表1: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画面上写了“十五年赶英超美”是不切实际的。 学生代表2:主观能动性要建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 学生代表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学生代表4:材料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反右倾事件,启示我们要实事求是。 通过对比阅读与教师引导分析,能够肯定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积极作用——是一种理论创新,为探索提供宝贵经验;认识到这一时期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理论探索出现偏差。 能够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培养唯物史观。 在合作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提升交流协作的能力,体会合作的乐趣。 学法指导:培养读图意识,在过程中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与技巧,锻炼从材料中发现问题与自我探究的能力。
9分钟 二、构建主线,学习新课 (3)梦的坚守:新中国建设的曲折探索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 结合导学案梳理: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从“左”倾冒进开始转向全面调整;1962年召开了七千人大会。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人聚在一起,统一了对国民经济困难严重性的认识。这一年随着政策调整程不时也回到了工作岗位。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农业、国防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极大地激发亿万人民建设热情。 一系政策与会议丰富了党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 【布置学习任务】限时两分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引导分析,总结:60年代初的调整巩固为接下来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过渡:随着政策调整,程不时满心欢喜地继续投入工作,但这个时候国际局势发生变化,再次阻碍了他的逐梦之路。 地图反映了此时中国面临着非常恶劣的外部环境。60年代因为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毁约撤走了大批专家和技术,不但严重阻碍了航空业的发展,也干扰了其他领域的建设。面对大国的技术封锁,怎么办呢?程不时只能想办法自立更生。为了为困境之下的建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国家也做出了战略调整。 结合课本165页历史纵横,教师:对内国家开展了三线建设,大力发展国防工业,将建设重点放在哪里呢? 原本我国的工业主要布局在哪里呢? 所以说搞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备战,巩固国防,但客观上也改善了我国的经济布局。(结合地图讲解)奋斗的年代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建设,如王进喜在黑龙江大力开采油田为国开采优质能源,保安全谋发展;袁隆平在湖南研发高产水稻想要让全国人民吃饱饭;程不时则积聚力量,坚持所爱,成功研发出歼6、歼7战斗机,为巩固国防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 但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当时我们的国家其实对技术引进非常看重,这个时候我国实行的友好外交策略就发挥了作用,领导人另辟蹊径,1964年同中法建交。 【布置学习任务】探究冷战格局下中法建交的原因。 教师预设引导:合作其实是双向的,同学们可以站在中国和法国两个角度进行思考,注意联系此时的国际背景。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所以说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有限的,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 抛出问题,迁移思考:大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除了法国,我们还和埃及、朝鲜等国家互帮互助,开展了一场飞机外交。他国向我国输出技术和器材,中国也投桃报李,比如程不时参与研发的歼7战斗机就曾批量出口到外国。用真心换真心,这就是中国外交不曾丢掉的格局。 过渡: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这一时期程不时研发的飞机,其实还都属于军用飞机。社会主义建设最终还是为了惠民、利民。70年代程不时的研发转向了研制民用客机运-10,他梦想中的大飞机。但运10研发前前后后花了10年之久。除了技术难度,也和受到了文革的干扰有关。为什么在全民搞建设的年代会反过来掀起文革呢? 材料: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使人们在观察和处理许多社会主义的新矛盾时容易去沿用和照搬。 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逐渐滋长,加上建国以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没有能够顺利进展,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林彪、江青等野心家能够得到信用而得势横行。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结合材料,分析引导,探究原因:国内外严峻形势影响正确判断、阶级斗争的惯性思维、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未能顺利发展,反革命集团煽风点火。 1966年文革的爆发打断了程不时的研制工作,67年发生了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加剧社会动荡,混乱之下1968年程不时相当于被监督劳动的犯人与同事一起试制劳动。但他也仅仅是当时受到文革迫害的知识分子之一。 材料: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引导解读文革造成的危害,通过举例强调其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并说明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而不是任何意义的进步。 结合时间轴解读文革期间的抗争。 过渡:经过曲折的抗争,终于在1976年党中央结束了十年动乱。程不时感慨到:十年的研究成果总算没有被敲锣打鼓弄坏。到1980年程不时终于实现了研制大飞机的梦想。 预设学生回答:调整农工业比例、实现了收支平衡,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地图,回答:西南、西北/中西部地区。 观察地图,结合所学,学生回答: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 此问题较难,学生较难理解。 预设学生1回答:我国想要打破技术封锁,从法国引进技术。 学生2回答:法国也想摆脱美苏的压制重新崛起,中国是第三世界大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预设学生回答:决定国际关系的事国家利益。 通过梳理政策调整,认识到新的理论的发展,从中感悟我党是一个直面错误、善于反思的党;认识到政策调整的意义。 学法指导:在过程中掌握分析表格的基本方法,提升解读材料的能力。 结合地图与时间轴,树立时空观念,培养国际视野。 认识到这一时期国家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内对外的主要战略举措。 学法指导:通过中法建交的问题迁移思考中美建交,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认识到时代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感悟个人与时代的互动和纠缠。 通过分析原因,认识到文革的理论是错误的。 认识到“文革”的实践是错误的,理解“文革”的性质。 感悟逆境之下党中央与建设者的坚守与奋斗。
7分钟 二、构建主线,学习新课 (4)梦的绽放: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布置学习任务】探究曲折的探索之下程不时能够实现梦想的原因。 观看视频,师生互动,总结原因:1.党的领导2.个人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3.亿万建设者共同的努力。 【重点突破】 解读伟大的建设成就“伟大”的含义:“大”——规模宏大;“伟”——意义深远: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开创性即从无到有,以“两弹一星”为例。 【布置学习任务】简要阐述你对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一系列建设成就奠基性意义的理解。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学案内容): 运-10: 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航空工业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四发大型喷气式客机,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客机。 C919:C919飞机是我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先进适航标准研制的单通道大型干线客机,具有我国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于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飞。 C919的“C”既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大型客机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 引导提示:1.结合学案,从理解运-10与C919的关系入手,来理解这一时期建设成就的“奠基性”意义。2.结合时间轴置于历史长河之中理解。 预设学生回答:程不时的坚守、吃苦耐热,各地人民的支持。 预设学生1回答:(结合时间轴)这一时期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物质基础,也是如今的中国繁荣富强的基石。 学生2回答:以运-10和C919的关系为例,运-10使C919的研发少走弯路,提供了经验和技术。 通过观看亲历者口述奋斗历史的视频、列表整理各领域建设成就,感悟这一时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通过具体的例子,化抽象为具象,多角度理解这一时期伟大成就奠基性意义的深刻内涵。同时举一反三,掌握以小见大的学习方法;通过拉长时间段理解这一时期伟大成就的奠基性意义。
4分钟 三、课堂小结,梳理知识,探究启示 (4)梦的回望:新中国建设的道路探索 程不时追梦道路上的凯歌和低谷正对应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探索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一起结合板书进行回顾。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正确分析我国国情,随后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是一次成功探索。1957年针对建设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可惜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坚持下去,先后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面对问题1960毛泽东发表《十年总结》引导国民经济进行实事求是的大调整,面对当时严峻的外部环境,毛泽东晚年审时度势,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回顾这一时期的探索历程,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探索,过程的曲折与党的探索失误有关,曲折之下还能实现发展也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分不开。新中国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接下来的道路探索提供了经验教训。 【检查学习效果】回望来时路,在这曲折探索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收获哪些启示呢? 总结:这是一段在曲折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的历史,更是一段在建设之中奋斗的历史。 预设学生回答:要尊重规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照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 巩固知识,结合图表和板书认识这一时期探索历程的阶段性特点特点。 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历程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集中体现在实事求是的宝贵理论经验。
2分钟 课后思考,总结升华 (5)梦的传承:永葆少年心,吾辈当自强 程不时说:“我的历程仅仅是时代的一朵小小浪花”,在祖国一穷二白,全民奋进搞建设的时代,不同的身份、不同地域的人在同一个时间为了一个理想而努力,心中有梦,眼里有光,他们用青春谱写歌曲,他们是新中国真正的少年。 【课后作业】选择1956-1976年间的一位建设者,搜集资料,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绘制人物生平时间轴,探究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1)紧扣主题,观点合理(2)史实准确,史论结合(3)条理清晰,合乎逻辑(4)题目自拟(5)字数500字左右。 将特定的人物与时间、地图有机组合,培养时空观念,树立家国情怀;通过课后作业锻炼历史解释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