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借助古代字典或词典、资料书翻译全文,归纳总结并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梳理诗歌层次和诗人的感情脉络,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重点文段的分析,理解并感受屈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总结艺术特色。
4.通过高考链接,掌握诗歌鉴赏中“象征”的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重点文段的分析,理解并感受屈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总结艺术特色。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重点文段的分析,理解并感受屈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总结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 雪》
这里的“风骚”二字,“风”指的是《诗经》里的《国风》,代表了现实主义文学;“骚”代指了《楚辞》里的《离骚》,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离骚》领略它独有的浪漫。
(设计意图: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增强课堂的文学气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词句中的“风骚”二字的含义引出《离骚》,既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的积累,又引出了要学习的篇目《离骚》。)
二、任务一: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创“香草美人”传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 )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三)写作背景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谗,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四)文体知识:“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五)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 93 节, 2464 字,课文是节选。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并整理资料,这样不仅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强化他们对这些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
三、任务二: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1)修姱(kuā ) (2) 羁( jījī ) (3) 謇朝谇(jiǎn suì)
(4)揽茝( chǎi ) (5)谣诼(zhuó) (6)偭规矩(miǎn )
(7)忳郁邑( tún) (8)侘傺(chà chì) (9)溘死(kè)
(10)方圜(yuán ) (11)攘诟(rǎnɡ ɡòu) (12)延伫(zhù)
(二)根据诵读提示,自由诵读,把握节奏,体会情感。
本诗是骚体诗的代表,饱含着作者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朗读时要体会这种情感。
节奏、音节的划分:骚体诗一般是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兮”字要拉长语音,体现出整个句子的似断实连,若连若断。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理解并诗歌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任务三: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重点字词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 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 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 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其犹未悔 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 造谣,诽谤
8.偭: 偭(miǎn)规矩而改错 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 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 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 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 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 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 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 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 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 当初的衣服,指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 放眼远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 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 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 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 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 擅长
3.以为 ①制芰荷以为衣兮 把…做为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 以之为,把它当作……
4.修 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美好
②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5.虽 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唯,只是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名作动,约束
2.鸷鸟之不群兮 名作动,合群
3.伏清白以死直兮 为动用法,为……而死
4.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5.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使……步行
6.高余冠之岌岌兮 使动,使……加高
7.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
(五)特殊句式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
①古义:恣情,放纵。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
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 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
①古义:改变措施。 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①古义:处境困窘。 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
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特殊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亏 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 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 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 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借助资料书、字词典疏通文意,并总结归纳文中的各类文言知识点,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课堂,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五、任务四:整体感知
速读诗歌,总结前七节和后六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
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速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出本文的结构,更好地体会诗人情感。)
六、任务五:合作探究
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呈现探究成果。
1.“离骚”我们一般认同班固的解释“遭遇忧患”,那么在我们学习的节选段落中写出了屈原遭遇的哪些忧患?
明确:(1)楚怀王的不理解。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周围小人的挑拨。有关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群臣(主要是楚国旧贵族)的诬陷中伤。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有关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
原因: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远了他。
2.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文中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3.诗中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句子有哪些?
(1)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4)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香蕙作佩带,有秀美的蛾眉,裁剪荷叶作上衣,缝缀荷花瓣作夏装,加高那本已很高的帽子,加长那本已经很长的佩带,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菲菲芬香更加显著。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5.《离骚》中多用比兴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明确:(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3)“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4)“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配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5)“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高洁。
6.《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
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设计意图:通过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及时交流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积极性。)
七、任务六:高考链接
(一)知识点
概念
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古诗词中运用象征手法可以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联想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明确“象征”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在屈原的《离骚》中,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恐美人之迟暮”。他描写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举动,又赞美古圣先王“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征意义: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又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把握古诗词中常见表象征的意象
1.冰雪 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
2.月亮 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象征物。
3.柳树 惜别的象征。
4.蝉 品行高洁的象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写照,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草木 长势繁盛反衬荒凉,在古诗中用于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1.梅花 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到了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12、松柏 常用于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另外,如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5.蟋蟀 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 豳风 七月》。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其他常见的意象还有:莲,表达爱怜、爱情;鹧鸪,表达离愁别绪;等等。
(二)答题思路
第一步,先明确诗词中使用的艺术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手法;
第三步,总结使用此手法的效果,表现的情感。
(三)真题研习
(2010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设计意图:通过高考链接,知识点的总结,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住知识点,通过真题研习,了解高考中常见的考查形式,设问方式等,从而系统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八、任务七:布置作业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为实现这一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说,屈原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但也有人认为屈原为楚怀王这样的人去死不值得,你认为呢?
明确:(示例一)屈原是一个传统的悲剧英雄。屈原的一生是为楚国的利益奋斗的一生。他在被谗言离间的情况下,仍念念不忘楚国,始终期盼继续为国效力,最后在绝望中投江而死。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
(示例二)屈原的死不值得。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有才能的人投靠名主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屈原的才干,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容易找到一个识才的名君,因此屈原辅佐君主成就一番霸业也未可知,结果屈原却在楚国郁郁而死。因此,他的死不值得。
板书设计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