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文档属性

名称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25 21: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一、世界近代化历程的基本特征
1、政治:
民主化、法制化
2、经济:
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3、思想:
理性化、科学化
4、生活:
城市化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政治转型的核心内容: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2、近代社会的政治史的三个基本领域:
政治思想理论、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实践
3、政治思想理论方面斗争的焦点:
①国家权力的本源(“主权在民”还是“君权神授”)
②人权的本质(自然享有还是统治者恩赐)
③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④统治国家的基本体制(法治还是人治)
⑤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代议制还是君主专制)
⑥统治者产生的基本原则(选举还是世袭)
⑦权力结构框架(三权分立还是金字塔)等 三、世界近代政治民主化
1、产生背景:
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根本原因)
( 市场经济的要求 —— 自由 平等 法制
资产阶级的要求 —— 提升地位 )
2、过程和实质:
反对专制、争取人权和公民权;从臣民(人治)转变为公民(法治)
3、作用: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尊严和价值;民主与社会经济的进步一起成为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
4、基本蓝图(理论):
人权是基石;代议制是基本框架;法治和分权是根本保障5、实现道路(实践):
(1)自下而上的革命(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
(2)自上而下的改革:如英国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工人运动:如宪章运动;国际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
6、结果:
(1)《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等法律文件诞生
(2)代议制民主制确立,但各国特色不同(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名义下的专制或半专制统治
(3)代议制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历史局限性(资产阶级民主)7、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1)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
(2)资产阶级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3)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可谓道路漫漫多艰险,回忆一下,为了实现中国民主化,近现代的志士仁人进行了哪些努力探索?
维新派 戊戌变法
立宪派 推动清末预备立宪
革命派 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7、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8、基本观点:
①专制和民主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必然阶段;
②民主思想是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的前提;
③民主不是统治者的恩赐,而是人民群众(包括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④近代社会中诞生的资产阶级民主至今也是一种不完善、不彻底的民主;
⑤民主制度的产生与出现,同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基本无关,它只同民主力量与封建专制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有关;
9、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考点)
1)提出的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资本主义政权)。
1)思想主张:洛克《政府论》;
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
②强调自由、法治;提出分权的政治原则;自由和法律不可分。
2)评价:
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2)卢梭(考点):人民主权论
1)背景:
启蒙运动的深入开展
2)著作:
《社会契约论》。
3)思想:
追求平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
4)评价: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最激进的,雅各宾派把他的思想作为旗帜,充分调动第三等级的人们推翻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人们把它当作反抗封建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人类的发展进入了自由民主共和时代。启蒙运动的思想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波及全世界,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单元 民主与专制的搏斗
二考点:《大抗议书》与内战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①历史的传统: 有限的君权
时间:
13C——16C (《大宪章》)
(内容)三大宪政原则: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国王必须按照法律治理国家。
原则 即:
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①历史的传统——有限的君权
②革命动力 ——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促进因素:工场手工业、圈地运动、海外贸易和掠夺。
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形成。
思考:新贵族新在哪里?
(新的生产方式 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④革命的阻碍——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激化了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经过?
①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标志)。
(议会斗争阶段1640-1642)。
②1642年-1648年内战时期。
③1649年-1658年克伦威尔独裁。
④1660年-1688年斯图亚特王朝辟。
⑤1688年“光荣革命”。3.革命中对不同政体的选择
①君主专制引发革命。
②革命后否定君权,建立共和国。
③没有君主统治政局混乱,资产阶级利益受损接受王朝复辟。
④复辟王朝的专制统治又使资产阶级不满,于是寻求一种既有君主又不实行专制统治的政体即在“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结论:
由此看出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4.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含义:
君主立宪制是指以君主为世袭元首,但其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
(2)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3)主要内容:课本42页。
(4)原则:
法律高于一切和议会主权至上。
(5)意义:
为限制君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5.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内阁的含义:
英文是cabinet,原意是密室。“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挑选少数贵族充当顾问和助手,分管政府几个部门的工作。他们经常在一间小密室开会。“内阁”和“内阁会议”由此得名。 “光荣革命”后摆脱王室,独立行事,成为专对议会负责的行政机构。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 “统而不治”的虚君。(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内阁的含义:
②确立的过程:
A、首任首相沃波尔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的先例;
B、小皮特开创了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诉诸选民的裁决的先例;
C、维多利亚女王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
(2)议会改革:
①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②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③1884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
(3)两党制的演变:
辉格党、托利党;自由党、保守党;工党、保守党。思考:1在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惯例?
①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
②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③内阁大臣还把向国王呈报公文的例行手续视为多余,索性免去了这一麻烦手续;
④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那些特点?
①国王统而不治;
②议会主权至上;
③内阁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并对议会负责。三.民主政治文献
1.《独立宣言》(考点)
文件何时发布?核心内容是什么?文件的发布有何意义?
1776年.宣告美国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国诞生。
2.《人权宣言》(考点)
《人权宣言》。它是1789年8月由制宪议会颁布的,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以法治国的主张。
核心:
人权、民主、法治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点)
该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约法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反映了革命党人用议会民主制来限制袁世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应当指出,这些民主内容,只是汲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起码原则,但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一块光辉里程碑。四.法国
1.法国大革命(考点)
当时的社会状况(背景):
①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
②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
③财政危机的加剧;
④启蒙思想。
综上所述,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过程:
(1)“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2)“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3)“雅各宾派统治时期”
2.历史的曲折
(1)督政府统治时期(1794-1799)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3.法国政体的变化(考点)
君主专制——君主立宪(1791)——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波旁王朝(封建君主专制)——七月王朝(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共和制)——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一)康有为(考点):托古改制
(1)思想主张: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2)思想特点: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3)评价:
康有为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析了“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特施行有序,始于粗粝而后精华”。说说,据康有为的观点,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词分别指什么政治时期?
据乱世——君主专制时代 升平世——君主立宪制时代 太平世——民主共和时代 (二)梁启超(考点):从兴民权到新民
梁启超:(主要知识点归纳)
1)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2)在兴民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民”思想。(《新民说》)
3)“新民”定义。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
4)新民意义: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梁启超思想:
维新派不主张废除君主制,而是在保留君权前提下给予人民一定的参政权利,其理由是“民智未开”。梁启超的《新民说》中提出:只有有自治能力的国民才能实现民主共和,而国民自治能力必须长期的培养。为开民智要注重兴学校,办学会。这其实是一种民主启蒙运动。起到了传播民主思想的积极作用。(三)中山的民主思想(考点)——(民主思想成熟阶段)
1.背景
进入20世纪后,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定,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清政府在人们的心目中权威全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彻底丢弃了改良主义,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提出了更彻底的,以
三民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
2.三民主义的内容——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核心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3.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基础
(1)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2)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4.新三民主义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反抗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继续斗争。但是随着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了联俄、联共的重要性。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考点)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如兴中会、同盟会
?与改良派展开论战
?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发动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推翻清王朝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后)进行二次革命、发动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掀起护法运动 等 (四)辛亥革命前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考点)
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1.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政治体制上有何不同主张?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及实践结果看,你会同意哪种主张,并说明理由。
(1)不同主张:
改良派的主张——君主立宪。 革命派的主张——民主共和。
(2)支持君主立宪的原因:
正如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所言,民主的进程应该是渐进的,因为当时中国民众的政治素质普遍很低,不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很难达到民主共和国家公民的要求。
在一个有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传统的国家,君主代表了一种秩序。如果一夜之间君主被废除,而又不能出现一个新的强人政治,国家会就此陷入混乱状态。法国大革命如此,中国辛亥革命也如此。(3)支持民主共和的原因:
1898年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很快就被清政府扼杀,事实证明君主立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晚清政府多次丧权辱国,已经沦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要想摆脱列强入侵,就只能进行彻底的革命。
民族民主革命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2.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的中心、实质和影响?
(1)中心:
围绕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展开,即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等。
(2)实质:
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进行的论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影响:
①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民主建设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没看到君主专制势力的顽固。②革命派:主张民族民主革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日益占上风,有力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但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反动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辛亥革命中反对专制的斗争
3.政府的雏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
①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②意义:
成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宣告了2000多年的帝制的终结。
③弱点:
缺乏反帝勇气,没有触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
④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什么特点?
软弱性和妥协性
4.民主制建立的标志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目的:
防范袁世凯的专制,确保中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2)主要内容:
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③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参议院的权利和严格修宪程序。④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3)主要原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①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②自由平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③三权分立。
(4)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5)历史地位?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什么一部专门用来限制袁世凯专权的《临时约法》却不能限制袁的专制乃至复辟?
①民主环境很不完善。②民众的公民意识差。例如唐绍仪内阁辞职时,国内各方没有任何反对的表示。③各级地方机构中,政治权利基本控制在旧官僚、旧士绅手里。④列强干预,如日本迫使中国签署《二十一条》。⑤袁世凯拥兵自重,权欲熏心(例如暗杀宋教仁、公开复辟帝制)。(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中共参与宪政运动,实行“三三制”和实行普选制
?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中共参加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中共领导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 ,第二条战线
?民主党派纷纷建立并与国民党独裁统治进行斗争
?中共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成立新中国(五)为了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概况:①解放区的民主政治;②国统区的民主斗争;③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④建立新中国的准备。
1.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哪些民主政策和措施?
①“三三制”原则的实行:1940.3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性质:
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实行“三三制”原则的目的:
增强抗日根据地的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三制”原则的含义: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政策各占1/3的名额。
▲意义:
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争取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认同,加强了根据地内部各阶层的抗日团结性,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实施:
▲模范地执行“三三制”原则。
▲减租减息。
▲精兵简政和拥军爱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各项经济、文化建设,使边区经济建设欣欣向荣。
③普选制度的实施:
▲内容:
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参加到各级政权的行政管理。
▲作用:
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抗日胜利后全国阶层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哪些斗争?
①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背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和平、民主、团结是人民的强烈愿望。
▲过程:经过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上,双方未达成协议。
▲意义: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在国统区和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1946年召开 重庆
▲讨论的焦点: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实质上是重庆谈判时关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的继续和发展。
▲由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由于中共的争取,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并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③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运动,形成第二条战线。
什么是第二条战线?有什么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作用: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战场,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3.中共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原因:
为反对军阀。
政策:
打土豪,分田地
影响:
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2)国共政权对峙时期:
原因:
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3)抗日战争时期:
目的:
为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
原因:
为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
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作用:
可以团结农民和地主支持抗日。支持抗日民主政权。
▲认识: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说明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4)解放战争时期:
原因:
为了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政策:
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
影响:
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解放战争:
1946年5月,发表《五四指示》,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解放战争:1946年5月,发表《五四指示》,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背景: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其中,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是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前提,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则是其方法。耕者有其田实际上是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即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彻底铲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历史夙愿在中共手中实现了,广大农民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生产关系的基础。(5)建国初期:
原因:
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政策:
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影响: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发开辟道路。4.建立新中国的准备?
(1)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了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
(2)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3)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通过《共同纲领》。
(5)新中国成立。6.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1)宪章运动(考点)
A背景 :
?工业革命的展开,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阶级意识增强
?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而工人阶级仍处于无权地位
B经过:
三次高潮:1839、1842、1848
C失败原因:
1、缺乏组织性,没有统一政党,没有先进科学理论指导,
2、英国经济大发展,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对政治生活的兴趣聚减
3、此时整个欧洲革命转入低潮 D性质 :
世界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E影响:
?锻炼了队伍,取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它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鼓舞了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
?对英国议会改革及欧洲近代政治民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第一国际(考点)
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在各国建立支部,支持工人罢工及进步运动。
3.巴黎公社
在实行人民普选权,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加强法制保障人民利益等方面尝试民主制度的建设。
【巴黎公社的背景:
①欧洲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19世纪6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第一国际的领导力量增强,国际工人运动也重新高涨,这是巴黎公社出现的历史大背景;②普法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矛盾,引起了革命。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但巴黎工人拒绝放下武器,并组成了国民自卫军保卫自己的国土。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卖国行径以及对工人的镇压,导致了巴黎人民的起义,这是巴黎公社形成的直接原因;③工人力量的壮大。】
4.第二国际(考点)
倡导合法斗争,为工人争取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利。积极推动工人为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劳动条件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