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现象 期末复习题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江西地区专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光现象 期末复习题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江西地区专用)(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2-01 23:5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单选题
1.“一枚金指环温柔了夏至一。 金指环’作‘聘礼’ ‘夏至'牵手‘日环食’”一这是 《济南时报》报道2020年6月21日下午日环食的新闻标题。这次日食在我国境内都能看到,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可见日环食。右图是济南网友拍摄的日食照片。形成这一天文奇观的物理学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2.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B.光和声音一样,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冬天玻璃上的水雾,是室内的空气液化而成
D.夏天从开着空调的室内走向室外,眼镜片会变模糊
3.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影子的形成、平面镜的反射等光学问题.图中的光学现象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湖中倒影 B.日食现象
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
4.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5.如图所示,镜前竖直插两根大头针a和b,观察a和b的像重叠在一起的情形,其眼睛应放在(  )
A.通过a、b的直线上 B.通过a、b像的直线上
C.通过a垂直于镜面的直线上 D.通过b垂直于镜面的直线上
6.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7.下列有关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B.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光的镜面反射
C.“海市蜃楼”——光的漫反射
D.驾驶员看到后视镜中的景物——光的折射
8.如图所示,一束光线透过容器的玻璃侧壁斜射到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一直向左移动
B.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回到P点
C.一直向右移动
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回到P点
9.下列诗句中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树阴浓夏日长”,树阴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楼台倒影入池塘”,楼台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瀑水喷成虹”,彩虹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潭清疑水浅”,水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10.下列几个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路灯下的“人影”
B.大桥在水中的“倒影”
C.海面上的“海市蜃楼”
D.雨后的“彩虹”
二、填空题
11.2020年6月21日下午3点半左右,娄底市内绝大部分同学亲眼看到了日环食这一难得的景象。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日食属于光的______现象;如图中,能描述其形成原因的是______图。(选填“甲”或“乙”)。
12.如图所示,三条互相平行的光线入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三条反射光线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平行射出,这种反射______(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3.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______,反射角等于___________。
14.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通过平面镜检视防护服的穿戴情况。医护人员在平面镜中的像是_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当医护人员面镜时,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云南中考)小明从汽车的后视镜里看见驾驶员的眼睛,此时驾驶员通过车内后视镜______(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能看见小明;小明在后视镜里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______(填“虚”或“实”)像.
16.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_____侧(选填“左”或“右”),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
17.下列是与光学知识有关的诗句或成语:①立竿见影②潭清疑水浅③一叶障目.其中_____(填序号)与另外两个所描述的光现象形成的原因不同,它可以用光的_____解释.
18.如图所示,太阳光穿过树林,形成光柱是光的_____现象;雨过天晴,远处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_____现象;我国是世界上电视用户最多的国家,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_____、蓝三种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三、作图题
19.如图,画出入射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20.如图所示,Sˊ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MN中的像,S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S和Sˊ之间画出平面镜MN,并完成光线SA的光路.
21.光源A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恰好进过B点,请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在图中作出这条光线的反射路径(要求画出相应的作图辅助线).
22.如图所示,S是点光源,它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请作出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以及该光线的反射光线。
23.如图所示,潜水员眼睛在水下A点处,B点有条小鱼,C点有只小鸟,请作出潜水员观察鱼、鸟的光路图
24.潜水员从水中看到岸上A处的发光体。请在图中作出从A发出的光射到潜水员眼睛里的光路。
四、实验题
25.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
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出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布料层数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1 天蚕丝 1 12%
2 2 5%
3 化纤 1 28%
4 2 14%
5 全棉T恤(白色) 1 7%
6 全棉T恤(黑色) 1 4%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_________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3)此实验采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
(4)根据测量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___________。
26.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0 500 400 300 200 00
反射角 600 500 400 600 200 00
(1)实验时,将光屏_____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上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_____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_____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27.如图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__________。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__________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__________。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
(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①如图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__________(选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__________,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
木块的位置 保持不变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__________(选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
28.公共场所中经常看到有人饶有兴趣地低头玩手机游戏,殊不知手机中还有很多其它功能.爱好物理的“620“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手机有一种“镜子“功能.于是,激起了他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兴趣.
【设计实验】
由于用手机中的“镜子”作平面镜进行实验,无法找到像的位置.于是他们选用了玻璃板、规格相同的两个棋子、白纸等,组装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小华同学将棋子A移到玻璃板前某位置不动,小普同学在板一领帮忙移动棋子B,无能小普在水平桌面上怎样移动棋子B,小华都看不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善于观察的小林同学发现这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_________,调整后,小华便能看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2)把棋子A在玻璃板前移动多次,同时调整玻璃板后棋子B的位置,每次都使得棋子B与棋子A的像的位置重合,这不仅可以找到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出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3)实验中还需要________,用来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________.
【分析与论证】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利用数学中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像与物关于镜面________.
29.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
(2)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_________的关系.
(4)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_的关系.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与____________,此时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6)小阳同学测出某次前面高为8 cm的蜡烛离平面镜10 cm,则此时镜中的像离前面蜡烛_______cm;接下来他将前面蜡烛面镜6 cm,此时镜中的像高_________cm.(不考虑蜡烛烧短)
30.在“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和“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P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____(向左移动/向右移动/不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____(会/不会)发生偏折.实验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并不清晰,为解决此问题,他在水面上方喷了一些____
(2)如图乙,小明继续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特点”,他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研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____.如图丙,他将光沿着AO方向射向水面上的O点,光在水中沿着OB方向射出,调整激光笔使入射光逐步偏向法线,折射光也逐步偏向法线,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随之____(增大/减小/不变).当光沿着NO方向射入时会沿ON′方向射出,此时折射角为____度
31.小军同学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时,发现折射角会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加的角度并不相等,谁的增加量更大呢?小军想通过实验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 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标有角度的圆盘上,使二者的圆心重合,如图所示.
② 将一束激光射向圆心O,激光在O处发生折射;
③ 读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i 0° 30° 45° 60°
折射角γ 0° 21° 30° 38°
④ 逐渐增大入射角,重复②③步骤数次
⑤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比较入射角增加量与折射角增加量的大小,得出结论.
(1)图中光线的入射角大小为_______,折射角大小为_______.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入射角增加量与折射角增加量的大小,谁的更大呢?______.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一定还会有所发现,请写出两点.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日食的形成是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月亮挡住了太阳,地球上的人看不全太阳,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解析】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在其它介质中传播速度比此要小,故A错误;
B.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光可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冬天玻璃上的水雾实为小水珠,是室内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夏天室外温度较高,开着空调的室内温度较低,从室内走向室外,室外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放热液化成小水珠,眼镜片会变模糊,故D正确。
故选D。
3.B
【分析】明确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然后分析各个选项形成原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析】A、湖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日食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解析】树木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5.B
【解析】当a、b两大头针反射的光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它们在平面镜中的像点也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人眼应在以ba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方向观察大头针,如下图所示.
所以眼睛应在通过a、b像的直线上观察大头针.故选B.
点睛: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主要分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三种光现象.在平面镜成像过程中,物体的像点在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
6.D
【解析】A.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大小将不变,故A错误.
B.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将不动,故B错误.
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与平面镜成45°角,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镜面也成45°角,所以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故D正确为答案.
7.A
【解析】A.“凿壁偷光”指光从破损的墙壁穿出形成光斑,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正确;
B.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属于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是光的折射现象,不是镜面反射现象,故B错误;
C.“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不是光的漫反射现象,故C错误;
D.通过后视镜观察景物,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不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8.B
【解析】当容器加水时,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当水面超过入射点时,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重新照射到P点.故B符合题意为答案.
9.D
【解析】A、树阴是树木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影子,故A错误;
B、楼台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光的色散的实质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
D、“潭清疑水浅”中“水浅”是水底看起来比较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水底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故D正确.
10.B
【解析】路灯下的人影是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错误;大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B正确;海面上的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C错误;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光现象的判断.(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11. 直线传播 甲
【解析】[1][2]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光线,地球处在月球的影子里,这就形成了日食,所以图甲是日食的成因图。
12. 不会 遵循
【解析】[1] 三条互相平行的光线入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不会平行射出,因为入射角不同,反射角也不同,只有三条互相平行的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才会平行射出。
[2]这种反射是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13. OG 30°
【解析】[1][2]由图示知
∠COF=30°,∠EOC=90°-60°=30°
而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这两个角其中一个为反射角,另一个为入射角,CO为法线。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所以EO为入射光线,OG为折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AB为界面。所以折射角为45°,入射角为∠EOC=30°,反射角为∠COF=30°,光线从玻璃斜射向空气。
14. 虚像 不变
【解析】[1]根据平面镜的成像原理,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所以医护人员在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
[2]根据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当医护人员面镜时,医护人员大小不变,那么像的大小也不变。
15. 一定 虚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明能从汽车的后视镜里看见驾驶员,由于光路是可逆的,驾驶员通过车内后视镜一定了也能看见小明;后视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因此小明在后视镜里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虚像.
16. 左 60°
【解析】由图示可知,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的,所以应是从空气射向玻璃的,所以可知界面的左侧是空气,由图示可知,入射角为60o,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60o.
17. ② 折射
【解析】①立竿见影:是影的形成,根据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②潭清疑水浅:是折射光成像,根据的是光的折射定律;
③一叶障目:是看见物体的原因,根据的是光的直线传播;
18. 直线传播 色散 绿
【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复色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色散的特点是形成了光带.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析】太阳光穿过树林,形成光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雨后的彩虹是太阳光经空气中的小水珠折射,发生色散现象形成的;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19.如下图所示
【解析】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作出法线,再做出反射光线;光进入水中后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的,如图所示:
20.
【解析】连接SS′,作出SS′的垂直平分线既为平面镜的位置,SA交于平面镜点A,连接S′A并延长,作出SA的反射光线AB,如图:
【点睛】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再由光的反射定律或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入射光线SA的反射光线.
21.
【解析】要使光源A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恰好进过B点,我们可以先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征作出光源A点在镜面中的像点A’,则进过B点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会经过A’点,连接A’B即可作出反射光线,再连接A到入射点即可,如图:
22.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作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即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像点,连接、O并延长,即得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3.
【解析】直接连接BA,光线方向从B指向A,光线BA即为潜水员观察鱼的光路图;
首先确定入射点O,点O在AC连线与界面交点的左侧,连接CO与OA即为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
24.
【解析】由于潜水员在水中看空气中的光物体,会比实际位置高,故在A点的上方找一点,连接眼睛和这一点,与水面相交的一点即为折射点,用实线连接A点和折射点,并标上向下的箭头即为入射光线,折射点和眼睛的连线即为折射光线,并标上向下的箭头,如下图所示:
25.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衣服材质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布料层数有关 控制变量法 穿全棉长袖T恤(或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
【解析】(1)[1]该实验采用转换法思想,是通过比较长波紫外线透过率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衣服材质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布料层数有关。
(3)[3]此实验采用的物理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
(4)[4]根据测量结果,建议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时穿全棉长袖T恤,或穿颜色较深的衣服或穿较厚的衣服。
26. 竖直 同一平面内 4 平面镜
【解析】(1)实验时,将光屏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上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4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27. 位置 反 用薄玻璃板 GH 重合 相等 照亮木块
【解析】(1)[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的像和另一蜡烛重合,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3]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因为玻璃板有两个面,两个面都发生了反射,形成了两个像,要改善可以使用较薄的玻璃板,让玻璃板两个面间距离足够小。
(2)[4][5]因为木块放在平面镜两侧,所以GH相当于平面镜,将白纸沿GH对折,如果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则对应点在对折后会重合。
[6]由表格可知,物有几个木块,像也需要几个,所以物像等大。
(3)[7]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所以需要照亮木块。
28. 垂直 大小 刻度尺 距离 相等 相等 对称
【解析】(1)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无论怎样在桌面上移动棋子B,都无法使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蜡烛B又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3)为了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还需要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利用数学中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29. 较黑暗 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距离 大小 A的像完全 不能 虚 20 8
【解析】(1)玻璃板成像时像较暗,所以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因为玻璃板能成像的同时,还能看到玻璃后面的蜡烛,所以目的是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3)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
(4)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与A的像完全,此时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因为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烛焰的像.
(6)小阳同学测出某次前面高为8cm的蜡烛离平面镜10cm,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所以此时镜中的像离前面蜡烛的距离为20cm;
接下来他将前面蜡烛面镜6cm,因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此时镜中的像高仍为8cm.
点睛: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有很多细节问题要注意,如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要用薄的玻璃板,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等,要注意多总结,用时则手到擒来.
30. 向左移动 会 烟雾(或水雾,合理即可) 在同一平面 减小 0
【解析】(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果按照图示中的角度照射激光,同时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向左移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向水面上方喷些烟雾,这时光通过烟雾的水时发生漫反射,便于在各个角度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因为当入射光线偏向法线时,折射角也随之偏向法线,所以可以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随之减小.当光沿着NO方向射入时会沿ON′方向射出,即入射光线垂直入射,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即此时折射角为0度
31. 20° 14° 入射角增加量更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解析】(1)入射角为入射光线OA与法线的夹角,此夹角为:20°;
折射角为折射光线BO与法线的夹角,此夹角为:14°;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入射角每增加15°时,则反射角分别增加9°和8°,所以入射角的增加量更大一些.
(3)由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当入射角变为30°时,折射角变为21°;
当入射角变为45°时,折射角变为30°,当入射角变为60°时,折射角变为38°;
当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变为0°时,折射角变为0°.
由此可得出结论:①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减小;
③当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为0°,即传播方向不改变.故答案为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