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
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
1.了解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3.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通过“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
2.通过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培养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科学探究)
知识导图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
概念: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形式。
2.研究方法或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作出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________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______________。
数学
合理的假设
数学
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
(1)数学公式:______________,但不够直观。
(2)________:直观,但不够精确。
科学、准确
曲线图
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有什么优点?如果是在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上述数学模型增长吗?为什么?
提示:与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不会。因为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有限,空间等也有限,细菌不可能无限繁殖
微思考
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 ( )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
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验或修正
D.进行对照实验
【答案】D
【解析】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研究方法为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验或修正。此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无须设置对照实验,但要设置平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
种群的“J”形和“S”形增长
1.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______为横坐标,以__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形。
(2)“J”形增长的条件:____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3)模型假设:种群的数量每年以_____________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4)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
时间
种群数量
食物和空间
一定的倍数
Nt=N0·λt
2.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__________的增长曲线,增长曲线呈“S”形。
(2)成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________,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________,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________。使该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趋于稳定
有限的
加剧
增加
降低
增高
(3)K值:又称_____________,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_______。
(4)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其______________。这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环境容纳量
种群最大数量
环境容纳量
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为K/2、K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是哪种类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大小分别有什么关系?
提示:增长型,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
微思考
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
(2)对于“S”形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 )
(3)“J”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 )
(4)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形增长。 ( )
【答案】(1)× (2)× (3)√ (4)√
种群数量的波动
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_________。
2.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________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__________。
3.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________。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育等原因而______________。
相对稳定
波动
种群爆发
下降
衰退、消亡
自然环境中,种群的数量一定低于K值吗?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不一定。自然环境中,大多数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种群数量可以高于K值,但不会维持很长时间
微思考
如图是某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曲线近似于“S”形增长曲线
B.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固定不变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上下波动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A正确;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环境容纳量,B正确;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在K值附近波动,C错误,D正确。
种群的“J”形和“S”形增长曲线
[知识归纳]
1.种群增长的“J”形和“S”形曲线的比较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适用 条件 理想条件: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自然条件:①资源、空间有限;②受种内竞争、天敌等生物因素和其他非生物因素制约
2.有关K值的可变性分析
(1)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K值也会相应改变。
(2)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K值。
3.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注: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对点精练]
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曲线增长(如下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曲线增长(如下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接近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进行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A
2.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
B.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形曲线增长
D.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间的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形曲线增长
【答案】C
【解析】前4年,λ值为定值,λ1等于0,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小于0,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A正确;第4年到第8年间λ1小于0,说明种群数量下降,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年到第10年间λ1仍然小于0,说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小,之后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与“S”形曲线增长不符,C错误;由图示曲线可知,第16年到第20年间λ>2,且基本保持不变,说明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即呈“J”形曲线增长,D正确。
【规律方法】 λ值含义及典型曲线解读
1.λ值含义
λ值是增长倍数,判断种群数量的变化“界点”是1。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
2.典型曲线解读
(1)0~4年: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2)4~5年:尽管λ值减小,但仍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
(3)5~9年: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4)9~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5)10~11年:λ=0.5,仍小于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6)11~12年: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小于1,故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至12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少。
(7)12~13年:λ>1,种群数量开始不断增加。
[知识归纳]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培养的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开始一段时间呈“J”形增长,随时间推移,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改变,酵母菌数量呈“S”形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探究步骤
(1)接种: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的培养液中。
(2)培养:将试管放在25 ℃条件下培养。
(3)取样计数: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估算10 mL酵母菌的初始种群数N0,然后连续观察7天,记录每天的数值。
(4)绘制曲线:分析数据,以时间为横坐标,酵母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坐标曲线图,分析曲线走向,揭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实验结果分析
(1)酵母菌增长曲线图:
(2)分析:
①增长: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
②稳定: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产物积累等,酵母菌死亡率逐渐升高,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
③衰退:生存条件不断恶化,种群数量下降。
【拓展延伸】 单细胞的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1)血细胞计数板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这个大方格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
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这两种规格的计数室,每个大方格都由400小方格组成。
(2)计数公式
①以25(中方格)×16(小方格)的血细胞计数板为例,计数时共计数图B中颜色加深的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对正好位于边界线上的酵母菌,在计数时应只计数相邻两边上的酵母菌(可依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根据下列计算公式,计算1 mL悬液中的酵母菌数量:
1 mL悬液中酵母细胞数=(80个小方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 104×稀释倍数。
②16(中方格)×25(小方格)的血细胞计数板计算公式:1 mL悬液中酵母细胞数=(100个小方格内酵母细胞个数/100)×400×104×稀释倍数。
[对点精练]
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①~⑤的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马铃薯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1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去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答案】D
【解析】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马铃薯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①正确;②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②错误;③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③错误;
④用滤纸吸去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④正确;⑤血细胞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 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⑤正确,故D正确。
2.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水样中蓝细菌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格内(每个中格内含16个小格)共有蓝细菌n个,则上述水样中蓝细菌种群密度约是多少? ( )
A.5n×105个/mL
B.5n×106个/mL
C.8n×105个/mL
D.8n×106个/mL
【答案】A
【解析】通常数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小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400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蓝细菌细胞个数/mL=[n/(5×16)]×400×10 000×稀释倍数=5n×10 000×10=5n×105,A正确。
【方法规律】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几个注意点
1.若探究的自变量是温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应将酵母菌培养液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计数更准确。
3.随着时间的延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须设置对照实验。但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必须重复实验,计数时取平均值。
4.计数时,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的酵母菌。
5.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产物等。
6.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每天计数酵母菌时要在同一时间从不同试管中取样。
7.血细胞计数板清洗的正确方法是浸泡和冲洗,不能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等形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B.“J”形增长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C.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达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
D.“J”形增长模型中λ的含义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答案】B
【解析】“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假设条件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A正确;“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中,没有K值,B错误;N0为种群起始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1),则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C正确;“J”形增长曲线的数学公式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其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D正确。
2.(2021·广东卷)如图是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中的S形增长模型。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的增长停止且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由题图可知,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对应的种群数量是b,B正确。
3.(2021·浙江卷)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4.(2020·江苏卷)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答案】B
【解析】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营养条件、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
5.如图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理想条件下,一个大肠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繁殖n代后大肠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Nn=________。“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的含义为________。
(2)如图所示的“S”形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种内竞争最激烈是在________段。
(3)图中甲曲线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a点以后甲曲线下降,可能是______________导致的。
【答案】(1)2n 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2)de
(3)等于 被淘汰的个体数(或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 营养物质缺乏
【解析】(1)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理想条件下,呈指数增长,一个大肠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繁殖n代后大肠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Nn=2n。“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的含义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2)题图所示的“S”形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内竞争最激烈,对应的是图中的de段。(3)图示是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J”形增长曲线和“S”形增长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a点以后甲曲线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