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02 16: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
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举例说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1.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生命观念)
2.通过理解种群研究的应用,培养防治害虫、保护生物的责任心(社会责任)
知识导图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
(1)阳光:如森林中的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___________。
(2)温度:如许多植物种子在春季萌发为新植株主要受__________的影响;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主要受__________的影响。
光照强度 
气温升高 
气温降低 
(3)水:如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________,动物种群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常常发生个体的死亡;东亚飞蝗在气候干旱时种群______________。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________的。
升高 
爆发式增长 
综合性 
2.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__________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受限制,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种群________生物因素的影响。
(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______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关系(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________关系(猞猁与雪兔)、________关系(宿主动物与寄生虫、细菌、病毒)。在自然界,任何一个种群都与其他种群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____________的关系都是十分常见的。
种内竞争 
内部 
外部 
种间竞争 
捕食 
寄生 
捕食与被捕食 
互相竞争 
影响某一株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包括哪些?
提示:不仅包括它周围的杂草、农业害虫、鼠类等,还包括它周围的其他小麦植株
微思考
     北极熊不能在热带生活,杨柳不能在沙漠生长,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分别是 (  )
A.温度、水分    B.温度、阳光
C.水分、阳光 D.阳光、水分
【答案】A 
【解析】北极熊具有保温的脂肪和毛发,因此北极熊不能在热带生活;沙漠地区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而杨柳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不能在沙漠生长。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分别是温度和水分,A正确。
    种群研究的应用
1.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
通过调查获知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准确了解该种群的生存状态,预测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
出生率和死亡率 
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该种群的数量变化的趋势 
2.渔业上
希望每年既能捕捞较多的鱼,又不危及来年的鱼产量,需要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有害生物防治方面
如在鼠害发生时,既适当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控制现存害鼠的种群数量,又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才能达到有效防治。
捕捞量与种群数量变化之间 
化学和物理 
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 
如何保护濒危动植物? 如何防治有害生物?
提示: 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导致此种生物的K值变小,因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在农林害虫的防治方面,降低农林害虫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的根本,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则在K/2之前
微思考
     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采取措施降低环境容纳量,能从根本上限制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
B.消灭捕食者,引入被捕食者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措施
C.在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防治,消耗的防治成本最低
D.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的可持续增产
【答案】A 
【解析】采取措施如减少其食物来源,增加其天敌的数量,破坏其栖息环境等,可降低环境容纳量,能从根本上限制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创造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措施,B错误;在种群数量达到K/2前防治,防治成本最低,C错误;鱼类养殖过程中,捕捞后的剩余量接近于K/2时,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D错误。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知识归纳]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
(1)阳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光对动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温度: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温度也影响生物的分布。
(3)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干旱的荒漠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的动植物能生存;而在雨量充沛的地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关系。
[对点精练]
1.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
A.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
B.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但却可促使东亚飞蝗种群的爆发式增长
C.食物和捕食性天敌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较大,竞争者、寄生者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D.食物、地震、火灾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B 
【解析】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林下阳生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A错误;许多植物会因干旱缺水而死亡,而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B正确;竞争者、寄生者等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C错误;食物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2.某草原近年来爆发蝗灾,数万亩的天然草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当地科学工作者通过相关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蝗虫的种类以及蝗虫的种群密度
B.宽须蚁蝗的种群密度影响牧草产量,但其本身的数量变化也受牧草及其他蝗虫种群的影响
C.由图可知,将各蝗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低水平可以提高牧草产量
D.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狭翅雏蝗,需要重点防治
【答案】D 
【解析】据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及其种群密度,A正确;宽须蚁蝗以牧草为食,其种群密度会影响牧草的产量,同时宽须蚁蝗的种群数量也受牧草的影响,宽须蚁蝗与其他蝗虫形成竞争关系(如竞争食物),因此宽须蚁蝗的种群数量也受到这些竞争者的影响,B正确;据图可知,与各蝗虫密度为0时相比,除亚洲小车蝗外,其他蝗虫(特别是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时,牧草产量均有所提高,C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需要重点防治,D错误。
[知识归纳]
1.种群特征、数量变化规律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种群研究的应用
2.种群研究的具体应用
应用 有益生物的保护和利用 有害生物的防治
K值的 应用 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如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 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如通过打扫卫生、封存粮食、引入天敌控制鼠害
K/2值 的应用 捕捞或收获后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左右,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如鱼类的捕捞 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害虫数量快速增长。如蝗虫的防治
养鱼要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则需要将鱼群的个体数量控制在哪个数值上?如果想长期获得较大的捕获量,则需要将鱼群控制在哪个数值上?
提示:为获得最大日捕获量需要将鱼群的个体数量控制在K值上。如果想长期获得较大的捕获量,则需要将鱼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
[对点精练]
1.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此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该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动物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的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不变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此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d点达到K值,为500只左右,所以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A正确;b点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鱼类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B正确;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最好的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如减少其生存资源和空间等,C正确;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错误。
2.蝼蛄主要以农作物的根为食,对农作物危害很大。科研人员连续三年调查了农田中蝼蛄数量的变化情况,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注:1亩=1/15公顷。
A.每年的5~7月间,蝼蛄都呈“J”形增长
B.从总体来看,这三年每年年底蝼蛄的数量都很少,因此不必进行防治
C.从三年的统计状况来看,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约为10只
D.每年10~11月份引起蝼蛄种群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
【答案】A 
【解析】每年的5~7月,温度适宜,农作物繁盛,蝼蛄的生存条件接近理想条件,因此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A正确;因在作物生长期蝼蛄数量较多,对作物危害很大,在年底蝼蛄数量少的时候应进行防治,B错误;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不应仅以过冬期的数量为依据,C错误;从总体来看,每年蝼蛄的种群数量都会随季节变化而剧烈波动,因此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食物来源,D错误。
1.“烟台苹果”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和威海却不出产柑橘。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
A.温度 B.水
C.阳光 D.土壤
【答案】A 
【解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苹果是温带水果,适合生长在温度较低的北方,柑橘是亚热带水果,其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A正确。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原因之一是病毒在密度大的人群中更容易传播
B.病原体和寄生物抑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C.降水量属于非生物因素,同时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捕食和种间竞争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因为病毒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反之,在密度小的种群中影响小,A正确;病原体和寄生物抑制种群增长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关,B错误;降水量属于非生物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捕食和种间竞争等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正确。
3.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波动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北极旅鼠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可能与食料周期性短缺有关
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其作用强度往往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非密度制约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具有反馈作用,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调节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北极旅鼠的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可能与食料周期性短缺有关,A正确;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B正确;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C正确;非密度制约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无反馈作用,密度制约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具有反馈作用,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调节种群数量,D错误。
4.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a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
【答案】A 
【解析】由于环境资源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竞争会越剧烈,从而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A正确;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B错误;c点时种群的增长最快,不利于防治蝗灾,C错误;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有利于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D错误。
5.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形;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____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时,原因是__________。
(3)在t2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将呈现________状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 N/2 增长型 (2)t1 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更新能力最强,获得的量较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波动 种内竞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解析】(1)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应呈现“S”形曲线,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则t1时对应N/2。t1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由于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更新能力最强,故t1时捕捞有利于获得较大捕获量且不影响资源更新。(3)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将呈波动状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天敌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