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张PPT)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
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概述群落的种间关系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点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生命观念)
3.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培养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科学探究)
知识导图
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
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是一个群落。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答案】物种 种间 空间 演替 范围
3.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____________的重要特征。实例:新疆北部森林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南方福建武夷山的森林主要由常绿阔叶乔木组成。
(2)衡量指标:________,即群落中__________的多少。
不同群落
丰富度
物种数目
(3)规律:
①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________。
②群落中有些物种数量多且对其他物种影响也________,往往占据优势;有些生物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影响不大,不占优势。
③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是__________的。
丰富
很大
固定不变
下列叙述中,哪些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描述,哪些是有关群落特征的描述?
①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上,只有670种低等植物、139种高等植物、约1 000种动物。
②我国的人口发展状况已步入老龄化阶段。
③在森林中的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
④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对两者都有利。
提示: ②属于对种群特征的描述;①③④属于对群落特征的描述
微思考
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一定区域内所有动物和植物构成群落。 ( )
(2)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高。 ( )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称为物种丰富度。
( )
(4)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 ( )
(5)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主要研究性别比例、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等问题。 ( )
【答案】(1)× (2)√ (3)× (4)√ (5)×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的特点和实例(连线)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吗?捕食一定会导致被捕食者个体死亡吗?
提示:不是,属于种内关系。捕食不一定导致被捕食者个体死亡,如羊吃树叶
微思考
一种全孢螺菌被双小核草履虫蚕食后,能避免被消化,并能在草履虫的大核内生活。结果双小核草履虫为全孢螺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多种条件,而全孢螺菌则产生嘌呤和叶酸满足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和分裂的需要。它们的生物学关系为 ( )
A.种内互助 B.种间互助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D
【解析】双小核草履虫与全孢螺菌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有利,D正确。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写出图中体现的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类型
A图:__________;B图:___________。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1)A图:
①植物分层:主要是________。
②动物分层:____________和食物条件。
(2)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_________的差异、___________的不同、生物自身____________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阳光
栖息场所
盐碱度
光照强度
生长特点
群落空间结构的成因是什么?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充分利用“植物分层”这一现象?
提示: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此原理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进行间作套种,建立立体农业
微思考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
B.草原中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树林中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答案】B
【解析】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A正确;无论是草原还是树林,动物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群落的季节性
随季节变化,影响群落外貌和结构发生有规律变化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阳光、温度、水分
2.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 _____,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研究的特征:
①动物:动物的________、食物、________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植物: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株高度等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的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__________,是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的结果。
地位或作用
所处的空间
位置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栖息地
天敌
出现频率
种群密度
环境资源
协同进化
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情况怎样?会造成什么后果?
提示:竞争越激烈。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
微思考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B.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C.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D.昼行性动物和夜伏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答案】C
【解析】生态位除了说明栖息地外,还说明这一物种所需的生活条件,所吃的食物类型,如何获取这些食物,哪些生物是以这类生物作为食物的,以及在时间和季节变化时它们有什么节律性的行为变化等。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一般是不同的。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土壤生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进行调查。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_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一是____________法,二是____________法。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应该如何改进?
提示: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微思考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答案】B
【解析】在调查统计时应设计一个统计数据的表格,便于记录和汇总,A正确;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不同时间的光照、温度等条件不同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的活动,故不同时间采样会影响到物种数和个体总数,D正确。
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研究的特征
[知识归纳]
1.群落概念的四个关键点
(1)相同时间:随着时间的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2)一定地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内的各种生物聚集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定的关系。
(3)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4)集合:不是简单随机聚集,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2.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比较项目 种群 群落
概念 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各种群间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
组成单位 生物个体,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 生物种群,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比较项目 种群 群落
研究对象 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一定地域中的所有种群
研究范围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丰富度、优势种、群落演替等
关系 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依靠种间关系使各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体。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如图) [对点精练]
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环境越优越,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
B.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C.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群落的丰富度越大
D.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生物群落生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环境中生态因素越优越,对生物生存越有利,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A正确;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群落的丰富度越大,C正确;一个池塘中除了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D错误。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只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B.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三种类型,稳定型的种群中雌雄性别比例为1∶1
C.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属于垂直结构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决定,A错误;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不同种群中性别比例差别很大,并不是均为1∶1,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主要受温度影响,因此属于水平结构,C错误;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鹰和蛇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知识归纳]
1.种间关系的比较
种间关系
2.种间关系的辨析
(1)寄生和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上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或从腐殖质中获得营养物质。
(2)寄生与互利共生: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同的是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3)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不同点是当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能独立生存的是原始合作,双方或者有一方不能独立生存的是互利共生。
(4)种间竞争和捕食: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但要注意鲈鱼在食物短缺时会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竞争,不属于捕食。
(5)捕食与种内竞争:捕食是种间关系,而种内的摄食则不属于捕食,如大鲈鱼在食物短缺时,会以本物种的小鲈鱼为食,这就不是捕食,而是一种种内竞争的现象。
(6)生存斗争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种间竞争为种间关系,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间竞争指的是种间关系,如高斯的实验中所用的两种草履虫,培养在一起时,它们为争夺养料、空间等而进行的斗争是种间竞争,而不是种内斗争。而水稻田中的水稻植株之间争夺阳光、养料的情况则属于种内斗争而不是种间竞争。如图所示: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竞争。
1.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是否相互提供能量?为什么?
2.乌鳢(黑鱼)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缺乏食物时会以自己的幼鱼为食,此时乌鳢与其幼鱼之间是否属于种间竞争?为什么?
提示:1.不是。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和能量,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无机物,不提供能量。
2.不是。它们是同种生物之间因争夺配偶或食物等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内斗争。
[对点精练]
1.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敌害与鳄鱼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B.鳄鱼与小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C.鳄鱼与小鸟之间属于原始合作关系
D.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由“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可判断,敌害可能是鳄鱼的天敌,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小虫生长在鳄鱼的口腔内,二者可能属于寄生关系;小鸟吃寄生在鳄鱼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通知鳄鱼敌害来临,属于原始合作关系;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2.在一个原始森林中,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BC段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B.AB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物种2是捕食者
C.BC段两个种群为共生关系,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
D.BC段物种1的数量下降仅与喷洒的农药有关
【答案】B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量的多少,BC段2个物种都存在,看不出物种丰富度的变化,A错误;从AB段两个物种变化的曲线特征看,两者是捕食关系,在同升(同降)区段中,先变化的是被捕食者,后变化的是捕食者,B正确;喷洒农药不会改变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C错误;物种2以物种1为食,BC段物种1下降,既与喷洒农药有关,又与物种2数量变化有关,D错误。
【方法规律】 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B随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依最大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种间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若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为零,或者是题干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种间竞争,种间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重叠的范围。
[知识归纳]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比较
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特点 分层分布 镶嵌分布
影响 因素 植物:光照 动物: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形成 原因 群落的结构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意义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森林与海洋植物的垂直结构分析
3.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生物的生态位
注:(1)自然物种的生态位实际上是物种能获得和利用的资源、空间。生态位越宽,物种的适应性越强,可利用的资源越多,物种的竞争力越强。
(2)习性相似的物种生态位重叠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
有人说:“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桦树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矮小的野草丛有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对点精练]
1.生长于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长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长有较多的其他植物。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
C.竹笋、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
D.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同属于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属于同一个种群,不能用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描述;竹林中还有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不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分布于不同层次,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或不同种类的其他生物,因此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2.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光照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激烈
【答案】B
【解析】温度是造成高山山坡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海洋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正确;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处的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地段,所以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b、c处的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正确;b处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因此,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激烈,D正确。
【误区警示】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群落存在空间结构,而种群具有空间特征但不具有空间结构。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的分布存在差异,这是因温度不同造成的,但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生存的生物构成的群落是不同的,因此随海拔升高出现的植被更替现象不是“某个群落的垂直结构”。
[知识归纳]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2.调查及统计方法
(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①记名计算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①设计表格便于记录;②借助图鉴查清名称;③使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
4.用具分析
采集小动物的两种方法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土壤小动物被吸走,将其收集到试管中。
5.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录。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同样取样土壤,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
6.实验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下面4种分离收集装置,哪一种最适于收集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在装置下面的括号中画“√”,并思考原因。
提示: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故第一种分离收集装置最适于收集土壤微型节肢动物。
[对点精练]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少 多 较多
山地土壤 上午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10点 较多 少 很少
A.该表中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
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小动物分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A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体积小,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的现象,C错误;溪边土壤和山地土壤水分不同,上午10点和晚上10点时间不同,所以该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小动物分布的影响,D正确。
2. 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A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其中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也便于小动物的采集;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1.下列研究对象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
A.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
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
C.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
D.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答案】A
【解析】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会导致种群密度发生改变,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符合题意。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涉及生物的种间关系,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涉及生物的种间关系,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说明稻田中的优势种群是水稻。这三者均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B、C、D不符合题意。
2.关于群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一个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取决于植物的垂直结构所创造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B
【解析】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3.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当M呈“S”形增长到达K值时,会将N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说明两者存在竞争关系,即使曲线不重叠时,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M、N两种生物也会存在空间上的竞争,A错误;b表示生物的取食范围,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d表示两种生物取食食物种类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当d<b时,d越小,两种生物摄取的相同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C正确;即使当M呈“S”形增长到达K值时,由于二者有不同的食物种类,故M生物不可能将N生物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D错误。
4.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 ( )
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
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
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
【答案】C
【解析】若将该取样器水平放置,则可以调查该池塘的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A不符合题意;若将该取样器垂直放置,则可以调查该池塘的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B不符合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统计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能确定它们的种间关系,C符合题意;无论水平还是垂直放置,调查的小动物都是常见的类群,D项符合题意。
5.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的种群数量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的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捕食 种间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种群数量减少
【解析】(1)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2)根据题意可知,曲线A表示枯草杆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曲线B表示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曲线C表示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情况。(3)浸出液中加入双小核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与先加入的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故表示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的曲线C在cd段不断下降。(4)浸出液中加入大草履虫,大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并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种群数量在ab段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