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总结2(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总结2(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02 16:5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总结
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
1.比较法辨析物种、种群和群落
项目 物种 种群 群落
概念 在自然状态下能交配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特征 同一物种的个体间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物种的丰富度、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项目 物种 种群 群落
联系 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部分,其中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可形成许多小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属于一个物种。一个群落包含该地区所有的种群和所有的物种(如图) 例1 (2019·江苏卷改编)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个别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种间的竞争越不激烈
D.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通常由植物分层现象决定,群落的这种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D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错误;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越激烈,C错误;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通常由植物分层现象决定,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群落的这种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等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
2.种群密度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取样调查
项目 对象 过程 注意事项
标记重捕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捕获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环境→重捕→计算→估计种群密度 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③标记物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项目 对象 过程 注意事项
样方法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跳蝻)和虫卵 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设计记录表→计数统计→计算种群密度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的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⑤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上的个体计入统计
项目 对象 过程 注意事项
显微计数法 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或血细胞) 培养→抽样到计数板→显微计数→计算 ①该实验需要重复但不需对照——自身前后已形成对照;
②浓度过大需做稀释处理,但最后计算时要考虑稀释倍数;
③吸取培养液前要振荡摇匀;
④压线计数规则:只计数相邻两边的生物或细胞
项目 对象 过程 注意事项
取样器取样法 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记重捕法)的土壤小动物 准备取样器→确定取样地点→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分类→统计和分析 ①取样器质地、大小视具体土壤而定;
②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③标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
④不确定名称的小动物应记为“待鉴定××”,并记录其特征;
⑤常根据土壤动物的避光性、避热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例2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
A.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鲫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A 
【解析】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部分鲫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正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由于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未振荡,而上层的酵母菌数量较少,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B错误;
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如果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使数值偏小,C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D错误。
素养解读:通过学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掌握群落结构的类型和群落演替的类型。常涉及的核心素养有生命观念(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的观点)、科学思维(构建种间关系的模式图,总结群落演替的特点)、科学探究(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社会责任(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1.(生命观念)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可能会变化
C.水生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都有关
D.温带草原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D 
【解析】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因素类似,与其食性有关,A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向变化,B正确;水生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等决定,C正确;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温带草原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但其植被类型没有改变,不属于演替,D错误。
2.(科学思维)在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的取代顺序是可以预测的,如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序列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极群落。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该假说认为: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下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物种从甲到戊的取代顺序,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在演替期间,营养物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照强度因遮阴而减弱
B.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最高需求
C.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阴的能力也较强
D.演替到顶极群落后若发生火灾,可预测其后的次生演替时间和过程与初生演替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在演替期间,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营养物的有效性增加,光因遮阴而减弱,A正确;据题可知,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据图分析,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而对光有最高需求,B正确;据题中演替序列可知,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而据图分析,对光的需求减弱,则耐阴的能力也增强,C正确;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在演替序列上基本相同,但初生演替一般需要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土壤形成过程,而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的较好的土壤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速度快、时间短,D错误。
3.(科学探究)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项目 物种 1 物种 2 物种 3 物种 4 物种 5 物种 6 物种 7 物种 8 物种 9 物种
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项目 物种 1 物种 2 物种 3 物种 4 物种 5 物种 6 物种 7 物种 8 物种 9 物种
10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答案】C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的种类越多,丰富度就越大,故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于甲类群。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甲类群中物种4的种群密度小,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4.(社会责任)自国家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以来,河北省每年因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49.16亿立方米,防风固沙总物质量为10 207.59万吨,固碳851万吨,释放氧气140.87万吨,吸收污染物18.3万吨,生态效益总价值达970.8亿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呈“S”形曲线增长
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定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
【答案】C 
【解析】“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但是受环境阻力的影响,会呈“S”形曲线增长,A正确;“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是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C错误;由题干的信息可以看出“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