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1 23:28:08

文档简介

景胜学校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11月)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个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 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 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 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 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 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 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 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 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 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 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 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 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 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 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风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 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 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风、宝玉、黛玉。熙风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风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 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 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 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 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皆是有情有理的。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冯老兰
梁斌
冯家大院,是在明朝时代用又大又厚的古砖修造起来。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淋洒,门窗糟朽了,飞檐倾塌了,檐瓦也脱落了,墙山很厚,门窗很笨,青砖地面、 墙面上长出一片片青色的霉苔。一进院,就会闻到腐木和青苔的气息。这样的房子,冯老兰却住惯了,他成天价钻在大瓦房里,晴天白日点起油灯,写账簿打算盘。这天听得朱老忠还乡的消息,他不写账,也不打算盘,只是趴在桌子上发呆。
三十年的时光,也在冯老兰身上留下显著的标记:他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了, 肩膀已经弓了起来,花白了头发,也花白了胡子。脸上瘦得凹下去,两只眼睛却还很有精神。
他提起长烟袋,把烟灰磕在地上,吊起眼珠慢吞吞地走出来。经过三层大院, 走到场院里。在往日里,他一走到场院,就会感到骄傲:锁井镇上,只有冯家大院配住这样的高房大屋。屋舍虽然老朽,样式毕竟与别家不同!想着,他的骄傲情绪又在心上蠢动起来,伸出右手捋着他的长胡子。
场院里有喂十几条牛的牛棚,有喂十几只猪的猪圈,有一棵高大的槐树,枝叶繁密得象伞盖一样遮住太阳。他走过牛车、井台、土堆、粪堆,到了黄土围墙下, 站在绿树荫里。往日里他就爱站在这儿,回忆胜利的往事……。
当他的两只老眼掠过广阔的柳林,掠过苇塘,掠过池塘上的清水波纹,看见对岸坡上站着两个人:一个是严志和,那个新拿败的对手,并不放在他的眼里;当他看到另外一个象朱老巩模样的人,心里说“也许,那就是未能剪草除根,而又死灰复燃了……”想着,又撅起他的长胡子。自言自语“唔!一只虎没杀绝, 三只虎回来了!”登时,他觉得办错了一件大事情,一时急躁,气喘起来,胸膛急骤地起伏,那颗心几乎要跳出来,怎么也装不到肚子里,头脑晕眩起来。他提起大烟袋慢慢走回来。走到大门口,门角上那对石狮子呲着牙咧着嘴,瞪出大眼珠子看着他。他耽了一刻。又走过三层宅院,走上高台砖阶,走回他的黑屋子, 唉声叹气地坐在大木椅上。这时他的二儿子冯贵堂走进来。
冯贵堂高高身材,穿着袍子马褂,白光脸蛋,满脑袋油亮的长发。他上过大学法科,在军队上当过军法官。上司倒了台,他才跑回家来,帮助老爹管理村政, 帮助弟兄们过日子。这几天他正有一件心事,看见他的老爹唉声叹气,他问:
“爹!又有什么不舒心的事情,惹得你老人家烦恼?”
冯老兰说:“提起来话长呀!就是跟东锁井朱老巩家那件事情。我费了多少年的筹谋,费了多少心血,才把大钢钟砸碎,把四十八亩官地抠在咱的手心里。 这还不算,最主要的是根据阴阳先生的推断,有那座钢钟照着,咱冯家大院要家败人亡。如今咱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升发起来,继承祖宗的事业,成了方圆百里以内的大财主。”
冯贵堂说:“这就好了,朱老巩死了,他儿子也没了音讯,该你老人家高枕无忧了!”
冯老兰憋住口气,摇摇头说:“不,朱虎子昨儿又回到锁井镇上,还带回两个大小子,我估计他不会跟咱善罢甘休!”
冯贵堂噘起嘴来,闷着头在屋里走来走去。他倒背起手考虑了老半天,才说“我早就跟爹说过,对于受苦的,对于种田人,要叫他们吃饱穿暖,要不的话, 谁给你种田,谁给你付苦?在乡村里,以少树敌为佳。象朱虎子一样,树起一个敌人,几辈子不得安宁呀!”
冯老兰听到这里,把黄脸往下一拉,拍着桌子说:“你花的那洋钱,摞起来比你还高,白念了会子书,白在外头混了会子洋事儿。又不想抓权,又讲“民主’, 又想升发,又不想得罪人。怎么才能不树立敌人?你说说!在过去,你老是说孙中山鼓吹革命好,自从孙大炮革起命来,把清朝的江山推倒,天无宁日!清朝手里是封了粮自在王,如今天天打仗,月月拿公款,成什么世界 还鼓吹什么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闺女小子在一块念书。我听了你的话,把大庙拆了盖上学堂。 如今挨全村的骂……”
冯老兰这么一说,象揭着冯贵堂头上的疮疙疤。他不等老爹说完,抢上一句说“这就是因为村里没有‘民主’的过,要从改良村政下手。村里要是有了议事会,凡事经过‘民主’商量,就没有这种弊病了!咱既是掌政的,就该开放‘民主’。再说,你又上了年纪,又是村政又是家政,你一个人揽着,怎么管得过来 怎么不落人的埋怨?就说那铜钟吧,本来是四十八村的,你不通过村议会讨论, 一个人做主卖了。把好事办成坏事,惹出一场人命案,使你老人家一辈子不舒心, 多么不上算”又说“听我的话吧,少收一点租,少要一点利息,叫受苦人过得去,日子就过得安稳了。这就是说,要行‘人道’,多施小惠,世界就太平了……”
冯贵堂不知跟老头子说了多少遍,冯老兰总是没有回心转意。冯老兰看冯贵堂还是不注意朱老忠还乡的事情,垂下脖子不高兴。 (节选自《红旗谱》,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展现了在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革命运的历史背景下,锁井镇上朱、颜两家同冯家的激烈矛盾斗争。
B.小说的开篇写冯家大院的飞檐墙山、青砖霉台,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风情, 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C.冯老兰“觉得办错了一件大事情”的情节,体现了他对当年没有斩草除根的悔恨,以及对朱家后人的忌惮。
D.阴阳先生说大铜钟对冯家不利,冯老兰便费尽心血将其砸掉,后来家族的兴发让他坚信这一做法是正确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冯老兰的人物形象, 体现了他精明、贪婪、顽固自私的性格特点。
B.小说描写门角上那对石狮子眦着牙咧着嘴,瞪出大眼珠子的神态,彰显了冯家在锁井镇的显赫地位,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C.小说在情节发展中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叙述节奏张弛有度, 最后才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引人入胜。
D.小说的情节设置平地波澜,静水流深,通过父子之间平常的谈话,让现实和回忆相互交织,展现了宏大的时代变革主题。
8.小说呈现了哪些矛盾冲突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题。
李文忠,字思本,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 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之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逾月,复来攻,又破之大浪滩, 乘胜克分水。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士诚自是不敢窥严州。明年,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降于吴,以吴军犯东阳。文忠与胡深迎战于义乌, 将千骑横突其阵,大败之。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军驰救, 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天大雾晦冥,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乃使元帅徐大兴等将左军。严德等将右军, 而自以中军当敌冲,奋前搏击。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师还,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 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节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同“戮”。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B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C.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D.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而取的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
B.应天,南京古称,指应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是明朝前期首都,永乐时期迁都后为留都。
C.宦者,即宦官,是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也叫太监。
D.《明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史书,被统称为“二十四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文忠自小颠沛,不忘刻苦读书。李文忠幼年丧母。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不定,后来才投奔了朱元璋。他勤奋好学、通晓经书,诗也写得很好。
B.李文忠英勇善战,一生功勋卓著。李文忠善于用兵,作战方法灵活,常常身先士卒。他率军大破天完军、屡胜张士诚、大败谢再兴,屡建奇功。
C.李文忠军纪严明,拥有恢弘气量。李文忠严禁军队擅人民居打扰百姓,他不杀投降官兵,还让士兵收养路上的弃儿,为民请求减少田租,爱护生命。
D.李文忠忠心耿耿,深受太祖器重。李文忠曾劝太祖少杀戮,并建议他东征日本, 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太祖虽然不高兴,却并没有责备他。
13.把文中加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
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
文中哪些事件表现出李文忠的骁勇善战 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此别”“谪居”四字,紧扣题目中的“送”和“贬”两字,下笔不俗。
B.颔联上句写李少府贬峡中,那里路途遥远,四野荒凉;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 诗人希望衡阳归雁能带来朋友的书信。
C.颈联上句写青枫江上帆行渐远,下句写白帝城边古木稀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联同赠两人,内容井然不乱。
D.尾联中诗人把朝廷恩泽比作雨露,说圣明的朝代定会多施雨露,被贬分别只是暂时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须“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嫠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表现箫声凄切、委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央视春晚舞台的惊鸿一舞,到全国巡演的一票难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再次点燃了人们对《千里江山图》的关注。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青绿”是纯写意的,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利落甩袖,隐入画中。①__的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___②的展理。
“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 《只此青绿》与900 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之美__③。 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消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舞者身姿焖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刚柔并济、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 蕴含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淋满尽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1~22题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太空长时间飞行的宇航员,大脑中的脑脊液分布发生了改变。在他们的头颅当中,大脑下部区域比上部区域有着更多的脑脊液。这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是由于方向感应系统失灵。我们知道,① 。耳石位于内耳深处,耳石周围有着复杂的感觉器官,可以依靠重力、惯性来帮助人们判断方向,保持平衡。然而,在太空的失重条件下,耳石也“飘”了起来,这么一来,大脑就会找不到方向,自然也无法判断环境产生了哪些改变。于是,② ,进而导致大脑位置的变化以及大脑脑脊液代谢的混乱。在太空待久了,在大脑深处产生脑脊液结——脑室会产生扩张。
而另一个产生变化的结构便是脑白质。脑白质帮助人类处理视觉与空间、平衡感、垂直感知,以及运动控制信息。科学家认为,脑脊液增加带来的压力导致脑中的水分被压”进了脑白质,从而造成了脑白质的膨大,进而影响了宇航员的平衡感等。脑脊液和脑白质的扩张挤占空间,③ 。缩小的就是宇航员的脑垂体,这是一种分泌各种重要激素的结构。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C.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D.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3月21日,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在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事故发生后,广大网民密切关注救援进展和事故原因调查。然而,个别网民借东航客机坠毁事故造谣传谣、散布阴谋论、调侃灾难, 造成恶劣影响。
材料二:坠机搜寻的几个现场细节:东航坠机事故核心区,救援人员一寸寸搜寻, 用手一点点刨出遗物进入坠机事故现场的通道十分泥泞,用竹排铺成的便道是由施工工人一捆一捆“扛”出来的;莫埌村附近几个村的村民自发组成摩托车运输队,把各种物资运到救援现场,每个人都出一份力。
“东航 事故中的这些人和事,为我们的为人处世提供了怎样的警示或指导?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景胜学校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11 月)
语文答案
1.B(B 项,“从始至终都是”“梦幻色彩”说法错,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
“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另外,
“梦幻色彩“说法也不对。
2.C(C项,篡改原文,“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材料二中“若如
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3.D(A项,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B项,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
意,具有言外之意;C 项,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D项,是从“情”的角度来
谈宝玉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支撑材料二观点。)
4.①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作者引用了鲁
迅、刘鹗的话语,选取了宝玉与玉钥儿、龄官、黛玉的交往,运用了饺子、西瓜
籽等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②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
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
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③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
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每点 2 分,
答出两点即可,酌情给分)
5.①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② 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
盛衰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
事角度;④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⑤每个情
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每点
1分, 答出四点即可,酌情给分)
6. B(“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眷恋”错,这段老旧厚重的环境是为了烘托住在这里
的人物冯老兰的落后与顽固,不是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7.C(“ 最后才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错,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前文“看见
对岸坡上站着两个人”的时候就表明了。)
8.①父子之间新旧观念的矛盾,父亲的封建保守思想和儿子的改良思想产生的
冲突;②冯家和朱、严两家不可调和的阶级利益矛盾,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
迫和剥削。(每点 3 分,酌情给分)
9.①形象生动,例如用“一只虎”到“三只虎”的变化表达自己对“敌人”的看法;②
地方特色,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如“白念了会子书”“混了会子洋事儿”等③ 使
用谚语、俗语,形象通俗,比如“封了粮自在王”等;4 文言和口语混杂,新词和
旧论共存,体现了变革时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 酌
情给分)
10.A( 文忠横塑引铁骑数十”是主谓结构,“文忠”是主语,所以此句不能断开,
排除 CD 两项。“铁骑数十”是定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捷闻”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B。)
11.D(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史书”错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
是“二十四史”中的书。)
12.A(“ 太祖虽然不高兴,却并没有责备他”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家故多客,尝
以客言,劝帝少诛缪,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许旨,不免谴责”可
知,是受到了谴责;另外“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分析也不正确,“宦者过盛”的意
1
思是“宦官势力太大”。)
13.(1)(李文忠)在东门抵御他,(他)让偏师将领出小北门,从小道偷袭张士
诚军队的后部,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使”“间道”各 1分,句意 2分)
(2)李文忠解甲归田,恭谨得像读书人,皇帝更加厚爱他。(“释兵”“询询”“重”各
1 分,句意 1分)
14.①十九岁时跟随太祖在支援池州的战役中大破天完军,骁勇善战超过其他将
领:②两次击败张士诚的军队攻占分水,又在三溪大败张土诚的将领,斩杀陆元
帅,烧毁了敌军的营察,从此张士诚不敢觊觎严州;③在义乌大战中,大败吴军
4在与李伯升会战中,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每点 1分,答出三点
即可酌情给分)…
15.D(“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错误。尾联表达对朋友的宽慰和希望,是直
接表达,不是委婉表达。)
16.①对友人遭受贬谪的同情和惋惜。首联嗟”字是叹息之意,含同情和惋惜。②
关心和思念。想象友人听闻猿啼,凄凉落泪;希望归雁传递友人书信。③语重心
长的劝慰。尾联乐观展望未来,劝友人不要愁怨忧伤。(每点 2分,酌情给分)
17.(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2)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8.示例:①登峰造极②淋漓尽致③娓娓道来(每空 1分,酌情给分)
19.示例: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
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4
分,酌情给分)
20.画线句将舞者灵动的水袖比作柔软而飘逸的云,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山
绿水”通过舞者的舞姿展现出来,形象地描写出舞者舞姿的灵动,极具美感。(4
分,酌情给分)
21.C(C 项和文中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 项表示停顿;B 项表示话题转移:D
项表示语意的转折。
22.示例:①人类主要依靠耳石感应方向 2 脑脊液分布就产生了错乱(脑脊液分
布就发生了改变)③需要有其他结构进行缩小(每点 2分,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以“东航 3·21”这一事故
为引子,展现了不同的人在面对别人的灾难时不同态度。材料一中个别网民借客
机坠毁事故造谣传谣、散布阴谋论、调侃灾难,既是他们不够客观理性的表现,
更是因为他们缺乏同理心。他们假借政府部门、公安机关之名发布虚假信息,严
重误导社会公众认知,干扰事故调查工作,已涉嫌违法。而材料二中的各种细节,
不论是用手一点点刨出遗物,还是自发运送物资等行为,都出于他们对生命的尊
重,不论这个生命是健在,还是已经逝去,这样尊重生命、对待苦难的做法无疑
是正确的。综观上述两则材料,人们对待这一事故的态度对比,更能让我们产生
思考和启发。面对诸如“东航 3·21”等天灾人祸,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
这些遭遇不幸的人 尊重、同情,还是嘲讽?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处理和对待线上
线下与这一事件有关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各种虚假信息) 这些都是在写作时应该
重点思考的问题。
[参考立意]①尊重逝者,尊重生命。②让信息“清朗”,让逝者安息。③不要 让
虚假信息造成二次伤害。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2
李文忠,字思本,盱眙人,是太祖姐姐的儿于。十二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李贞带
着他在乱军中颠沛流离,多次濒临死亡。过了两年才在滁阳拜见太祖。太祖见到
文忠,非常喜爱他,把他当作儿子抚养,让他随自己的姓。十九岁时,以舍人身
份率领亲军,跟随太祖援救池州,击破天完的军队,骁勇盖过诸将。张士诚侵犯
严州,(李文忠)在东门抵御他,(他)让偏师将领出小北门,从小道偷袭张士诚军
队的后面,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一个月后,张士诚又来进攻,(李文忠)在大
浪滩再次打败他,并乘胜攻下分水。张士诚派遣将领驻守三溪,李文忠又打败了
他们,斩杀了陆元帅,并烧毁了敌军的营寨。张士诚从此不敢窥视严州。第二年,
诸全守将谢再兴叛变投降吴,率领吴军进扰东阳。李文忠与胡深在义乌迎战,带
领一千骑兵在吴军阵中横冲直撞,大败吴军。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二十万众
进攻新城。李文忠率军快速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之地驻扎下来。第二天早晨会
战,天大雾而昏暗,李文忠召集诸将对天发誓说:“国家大事在此一举,文忠不
敢怕死而落在三军后面!"于是派元帅徐大兴等率领左军,严德等率领右军,而
自己率领中军正对敌军主力,奋勇向前搏杀冲击。雾渐渐消散,李文忠横执长矛
带领数十铁甲骑兵,从高处飞奔而下,冲击敌人中坚力量。敌军于是大溃。捷报
传来,太祖非常高兴。第二年秋天,大军征伐吴,命他攻打杭州来牵制吴军。守
将谢五是谢再兴的弟弟,告谕他投降,并许诺他不死。谢五与谢再兴的儿子五人
出来投降。众将请求杀了他们,李文忠不答应。在丽谁扎营,下令说:“擅自进
入民居的处死。”大军返回,命令军中收养路上的弃儿,所保全救活的不计其数。
李文忠器量深沉宏大,没有人能测知他的边际。临阵精神振奋意气风发,遭遇强
敌更加威壮。特别爱好学习,通晓经书义理,写诗作歌雄浑豪放值得欣赏。当初,
太祖平定应天,因为军需供给不足,增收百姓的田租,李文忠为此请求,得以减
少租额。李文忠解甲归田,恭谨得像读书人,皇帝更加厚爱他。家中素来多宾客,
曾用客人的话,劝说皇帝少杀戰,又对读皇帝征讨日本,以及读说宣官势力太大。
因此长期速逆冒意,不免受到谴责。十六年冬就生病了。皇帝亲临探视。第二年
三月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3
同课章节目录